1939年3月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联合会,提议把5月4日定为“青年节”。
这一年是五四运动二十周年。
由于只是一个青年组织,因此只是提议。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并未明确批准确认。
但是全国各地许多机构都纷纷接纳了这项建议,在这一天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
不仅共产党纪念“五四”,国民党领导下的三民主义青年团也是从1939年开始年年纪念“五四”。
但到了1942年国民党政府又以5月4日为非法纪念日,指示各地立即停止纪念仪式活动。
并授意三民主义青年团重新选择青年节日,最后经蒋介石裁定,在1943年确定3月29日为“青年节”。
为什么选3月29日呢?这一天是1911年广州起义中牺牲葬在黄花岗的革命烈士的纪念日。
接着,在1944年,国民党政府又把5月4日改为“文艺节”。
而共产党领导的青年组织则从1939年起一直坚持把5月4日作为“青年节”纪念。
到1949年12月,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又正式认定以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国民党这番对“青年节”改来改去的骚操作究竟是为什么?
我党又为何要坚持5月4日作为青年节呢?
这源于国共两党对于“五四运动”意义的不同界定,也就是对五四运动话语权的争夺。
毛泽东在1940年1月发布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中,将“五四”作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界线。
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五四运动赋予了丰富的政治意义。
而在蒋介石的眼中,五四运动有一定的爱国意义,但在文化上因为鼓吹新文化,是“民族精神最大的隐患”。
认为新文化破坏传统纲纪、导致中国社会严重混乱,而且引进了西方学说和政论,是对中国的文化侵略。
对同一历史事件,截然不同的解释,源于毛泽东与蒋介石对于中国未来的规划。
毛泽东面向未来,蒋介石死盯过去。
面向未来,自然要吸引青年,死盯过去,当然害怕青年行动起来。
因此,在对待青年及青年的革命精神上,毛泽东一直是积极鼓励,指引方向。
在1939年延安青年群众五四运动二十周年纪念会上,毛泽东发表《青年运动的方向》的讲话。
不仅在理论上明确了青年运动的意义价值,更是提出青年要和工农结合的重要实践方向。
而蒋介石的眼中,青年运动则意味着对自己独裁统治的威胁和颠覆,采取的是压制措施。
改5月4日为“文艺节”,强调五四的文艺方面,主要是为了淡化五四运动的政治意义,以防止学生运动扰乱统治秩序。
用这样不同的态度对待青年,青年拥护谁、反对谁就不言而喻了。
闻一多后来回忆说:抗战开始时,人们对蒋委员长的崇拜与信任几乎是没有限度的。西南联大风气改变,从民国33年(1944年)开始,那一年政府改3月29日为青年节,引起了教授和同学们的一致愤慨。
失去青年,意味着失去未来。
“青年节”改为“文艺节”5年后,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就垮台了。
多年后的1957年,毛泽东在莫斯科对中国青年留学生们说——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青年领袖出身的毛泽东,对青年人的期待从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