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衔时,李治被评为少将,他因特殊功绩而为人所称道。他从未领兵打仗,却为新中国立下汗马功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治

李治是苏区医疗战线的开创人之一,延安百姓称其为“红色华佗”。

李治被评为少将之后,许多人议论纷纷,觉得给他评定的军衔低了。有一次,周总理见到他也说他被评为少将是低了一些,但李治却豁达地说:

“什么军衔不军衔的,有饭吃,有地方住就行了。”

李治将军豁达的性情与高风亮节的品德实在让人敬佩。

1899年11月这一天,江西永新县的一个商人家里,一个男孩呱呱落地,取名李圣治。李圣治的父亲是一位经营木材的小商家,因自己读书不是很多,所以特别想家里出一位文化人。

于是,在他的安排下,儿子李圣治先入了私塾读书,后到县城中学读书。

李圣治没有辜负父亲,争气得很,考上了上海南洋医科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治(右一)

李圣治读中学的时候,百姓深受疾病的缠绕,十分痛苦。从那时候开始,李圣治便立志终生救死扶伤,为人治病。1927年,李圣治学有所成后,便在南昌开了一间诊所,开始了他以治病救人为人生理想的第一步。

为表一生治病救人的决心,李圣治还改名为“李治”。此后,李治这个名字便伴随他一生。

在南昌,李治始终坚持看病不看人,不论贫富、地位,对病人一视同仁。李治还常免费为穷人看病,免费送药给他们。在医者仁心的李治眼里,病人的病痛就是他的事。

久而久之,李治高尚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传遍整个南昌,所以他在当地的名气很大。闻名而来看病的国民党军官,对李治的医技也赞不绝口,并要求李治加入国民党军医的队伍。起初李治并不同意,但在国民党军官的胁迫下,李治在张辉瓒的第十八师任上尉军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辉瓒

在军队里,李治亲耳闻目睹白军对老百姓的屠杀、残害,这与自己治病救人的理论背道而驰,因此,他十分恼怒但又无可奈何。

但只要诚心向前奔,上天总会开眼的。

1930年12月,蒋介石向苏区发动了第一次围剿,张辉瓒兵败如山,很多军兵被红军俘虏,李治也成为其中之一。这看似李治的不幸,实则是迎接新曙光的前奏。

红军并没有为难被俘的白军,相反将他们送到后方治疗,还耐心地跟他们讲述革命的进步思想,这让李治大为感动,他觉得这是一支罕见的新军队。红军为穷人革命,跟自己治病救人的理念一致,因此他毅然参加红军。

随后,李治在红军第四医院担任医务主任,负责救治在第一次反围剿中负伤的红军战士。

后来,毛泽东前来探望负伤的红军战士,得知李治的情况后,他鼓励李治大胆工作,不要有任何顾虑。第一次与毛泽东见面,李治就感到他对自己的信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和周总理

与此同时,红军队伍的关怀与温暖,让李治更有归属感。

此后,李治谨记毛泽东的话,将全部的心力投入治疗工作中。在设备简陋、药品缺乏的情况下,李治组织医护人员,想方设法克服困难,救治了上千名红军战士,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同时,李治重视医学人才的培养,他利用晚上的时间编写相关的医疗、护理的教材,并开设医护训练班,使得医护队伍不断壮大、医疗水平得到提高。

李治还认真研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创伤总结》,熟练地掌握了里面的操作方法。

在短时间内,李治以显著的救治水平赢得了同志们和领导的一致赞扬。

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李治担任干部休养所的医务主任。战争是极其残酷和惨烈的。敌军在地上对红军进行围追堵截的同时,又在上空狂轰乱炸。

但红军的铁流是抵挡不住的,英勇的红军突破了敌人一道又一道的封锁线,向西转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治奋不顾身地深入前线,抢救受伤的红军。激烈的枪声,丝毫没有影响李治的抢救工作,他不停地为伤员止血、缝合、取出弹片,累得筋疲力尽。

长征途中,李治深知战士们的健康,关系到革命胜利。为此,李治每天肩挎药包、巡视每一个连队,关心战士们的健康情况,遇病施治,十分艰苦。

李治不畏艰难,高尚的医德尤其让人钦佩。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环境迫使人成为通才。长征途中,干部连的好几位女战士分娩,都是李治在危急的情况下为她们接生的,这让李治体验到不一样的母爱。

这一天,红军被敌军穷追不舍,陈慧清(邓发妻子)突然临产,红军战士在后方奋力阻击追敌。在这危险的时刻,李治镇定自若地陈慧清接生,最终一个小生命发出清脆的啼哭,母女平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慧清

1935年2月,红军正在与贵州军阀王家烈的部队激战,贺子珍在一个草棚里突然分娩。当时的情况危急,且医疗条件有限,所以李治亲自为贺子珍接生。他一面宽慰贺子珍要放松,一面淡定地为她接生,最终草棚里传出了婴儿的哭啼声。

更厉害的是,李治精湛的医术总叫人心服口服。

1935年3月,敌机在空中轰炸扫射,贺子珍为掩护伤员钟赤兵,被炮弹炸得浑身伤痕累累,血沾满军衣,昏死过去,女护士当场被吓哭。李治闻讯赶来,火急火燎将贺子珍身上能够取出的弹片取出,清洗伤口、止血。就这样,贺子珍死里逃生,奇迹般地活了过来。

当毛泽东赶来探望贺子珍时,看着气息微弱的妻子,眼眶噙满了泪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和贺子珍

可战事吃紧,毛泽东必须赶回前线指挥。临走前,毛泽东对李治说:

“李治同志,贺子珍的治疗就全靠你了。”

李治坚定地回答:

“毛主席,你放心吧,我会尽心尽力的!”

当时,没有消毒物品,伤口一旦感染就很危险,但在物资缺乏的情况下,李治采用中西结合的方法为贺子珍精心治疗,使她在四个月内得以基本康复。后来,毛泽东见到李治,称赞他医术高明,但李治摇摇头说:过奖了。

红军来到云南后,周恩来突然身患重病,高烧不退,一直处于昏迷状态中,邓颖超和众人都十分担心。前线的几位医生一时束手无策。因此总部将周恩来送到干休连,指定李治负责治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总理和邓颖超女士

总部如此信任自己,将重量级人物的命交到自己手中,这让李治颇为感动。

李治为周恩来仔细诊断后,发现是病菌引起的肝脓肿。李治胆大心细,采用穿刺引脓的方法,将他体内的肝脓排出。随后,李治又亲自上山采药给他服用。

当时,这种技术难度相当高,即使医疗条件较好的医院,能做到的医生也屈指可数,更何况在物资短缺的长征途中。可李治却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成功地完成手术,在场的医生和战士无不心服口服。

就这样,在李治的悉心治疗下,周恩来奇迹般痊愈,重回前线指挥。后来,周恩来感慨地对工作人员说:是李治医生救了我的命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总理

这危难间的手术,让李治得到了更多红军战士的关注。他医术高明的声誉与高尚的医德传遍了整个红军,因此被尊称为大金刚。

1935年秋天,红军成功到达陕北。李治由于不分昼夜地工作,再加上经常吃不饱肚子,因此身体越来越虚弱,最终卧床不起。

毛泽东得知此事,马上派出资深专家傅连暲为他治疗。随后,贺子珍按照毛泽东的吩咐,带着一篮鸡蛋去探望李治,并将毛泽东亲笔写的纸条送给他,那纸条是这样写的:

“李治同志不能死,毛泽东。”

李治绝没有想到,这纸条30年后竟成了他的救命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治看到纸条后,直觉得鼻子发酸,泪水直在眼眶内打转,对贺子珍说:

“请告诉毛主席,李治死不了,我还要给红军战士治病哩!”

而这张纸条一直被李治视为珍宝,保存着。

后来,毛泽东感叹道:

“像李治这样的知识分子,能长征走过来真的不容易啊!”

抗日时期,李治担任陕甘边区卫生学校的校长。为了扩展学生的视野,李治请来一批著名的外籍医生讲课,比如马海德讲皮肤病、基洛夫讲野战创伤治疗等。

在李治等中外名医的指导下,学生的医学水平进步神速,连白求恩都感叹:

“你们的学生水平不错,在短时间的学习,就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实在不容易,这在国外也很少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求恩

1945年初,延安杜甫村等地流行一种黄水病,病人上吐苦水,下泻黄水,不久就会死去。

因此,面对这种病,很多人都避而远之。可是,在这危险关头,李治不畏艰难带着治疗队,深入病情最严重的地区,寻找病因。

功夫不负有心人。

很快,李治就找到病因,那是因为百姓吃了腌制不当的酸菜引起的。为此,李治日以继夜地研究治疗的方法,最终病情得以控制,挽救了很多百姓的性命。

后来,这一带的百姓都称李治为“红色华佗”。

尽管李治医术如此高明,但他始终以严谨的态度治病,从不掉以轻心。李治曾说:

“医学不是儿戏,它关系到病人的生死,千万不可大意”。

而李治也说到做到,他为无数病人治过病,却从未误治一例。为了更好的掌握病情的症状,李治坚持每天都亲自到厕所观察病人的大便。李治永远都是将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治(左一)

解放后,李治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卫生部部长。由于李治医术精湛、责任心极强,因此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都很信任他。

虽然李治身居高位,但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人找他治病,他都热情招待,不论干部还是百姓,一律平等地对待。李治任劳任怨,像老黄牛一样埋头工作。

像李治这样具有极强的责任心、高尚的医德的医生,得到同行、病人的尊敬自是必然的。

李治为革命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解放后,生活条件好一点,这也是情理之中。

可李治却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他的羊皮被子盖了大半辈子,破了也舍不得丢弃,家里人多次劝他换掉,但他却始终不愿意。

解放后,李治与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但他却从来不去张扬、显摆自己,相反十分低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治一家人

李治不仅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子女同样如此。

李治的小儿子在西藏边防参军,吃了不少苦头。边区领导想将他儿子调到军区直属队,但李治听后,立刻给小儿子写了一封信:

“你的四肢不比其他战士少,器官也是一样,别人能干,你也应该能干……艰苦的环境将来对你有好处。”

李治的小儿子对父亲的一番苦心,感动不已。

与此同时,李治还给领导寄去一封信,希望儿子跟西藏其他战士一样到艰苦的环境中去锻炼。因此,边区领导对李治的作风十分赞赏。

李治的女儿同样如此,凭借自身的努力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医科大学。李治的大儿子虽然是一位普通的工人,但他却靠自己一双手养活家人。

在李治子女的词典里,自己跟普通家庭的孩子没什么区别,他们从来不会打着父亲旗号搞特殊化。

李治没有给子女优厚的物质条件,但却教会了他们吃苦耐劳的革命精神。这一点,尤其珍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十年浩劫期间,李治坐了冷板凳,但当年毛泽东送给他的纸条让他躲过一劫。

1989年2月,李治因病在北京310医院辞世,享年90岁。李治这一生为红色的医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却不显山不露水,默默地为医疗事业发光发热。

这一年,李治走了,但他的仁爱之心和高风亮节将永留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