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年迈老人,都有一段难以忘怀的往事。有的是因为年轻时,一段甜蜜的爱情;有的是因为年少时,自己努力拼搏的痕迹;有的则是因为孩子出色的表现。
不管老人富有,或贫穷,在他们的脑海里,都有一些难以磨灭的记忆,或苦、或甜,而在百岁老红军肖延的记忆中,却有些与众不同。最深刻的记忆,则是他的革命生涯……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年轻肖延
1
肖延1921年出生在巴中县东兴镇大柏村,家里很穷,上无片瓦,下无寸土。
肖延十岁那年,父亲因为交不起田租而被地主逼死。福不双至,祸不单行,因为承受不了失去丈夫的打击,肖延的母亲不久也随丈夫而去。从此之后,肖延便成了孤儿。
万般无奈之下,肖延只好投靠远房亲戚。在亲戚家,肖延帮忙干活放牛,他的要求很简单,只求有顿饭吃。然而,尽管如此,肖延还是经常受到亲戚的打骂。
1933年8月,为了不再寄人篱下,肖延决定参加工农红军。于是,他一口气跑了三四里路,找到红军队伍。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当时,由于肖延营养不良以及年纪尚幼,所以个子比较小,队员担心他年幼体弱,便劝道:“你还是个小娃子,还是回家吧!”
听到这里,肖延心里急了,眼眶一红,眼泪哗哗啦啦地流了出来,哭着说:
“我不小了,我吃得了苦”。
千说万说,最后红四方面军教务主任陈本元同意他留下来,但对他提出三个要求:一不能掉队;二挨饿不能哭;三要勤快。
陈本元说完,肖延坚定地答应了。就这样,肖延成了陈本元的勤务兵。
2
1935年,作为红四方面军的一员,肖延也踏上了艰难的长征。过草地的时候,沼泽地尤其危险,那上面长满了绿草,但踩上去却是软绵绵的,稍不留意就会陷入沼泽的泥潭里,一旦人陷入沼泽,是很难再出来的,它浅至膝盖、深没头顶。肖延都是踩着别人的脚印,小心翼翼地行走,有时候,陈本元还会将自己的马让他骑一下。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过河同样十分危险。那时候,水流很急、很猛,部队里也没有过河的装备。肖延和战士们走到河的中间,水太急了,眼看自己就要被冲走了。在这危急的时刻,肖延紧紧地抱住其他战士的大腿,才捡回了一条性命。但令人心痛的是,有七八个战士被湍急的河水冲走了。
长征途中,部队长途跋涉,物资供应不上。战士们经常饿得慌,实在没有办法,肖延和红军战士们就找草根、树皮、找野草吃。在当时,硬邦邦的生牛皮对于肖延来说,却是上等的食物。一小块的生牛皮,用火烤一烤,分给五六个战士吃,但他们谁也不愿意吃,都想分给其他战士吃。
翻雪山的时候,山路陡峭、寒风刺骨,身体虚弱的战士,一倒下就再也没有起来了。雪山的天气也是很善变的,一时狂风呼啸、一时又下起冰雹,肖延和红军战士们穿着单薄,抵挡不了刺骨的寒风,两条腿被冻得硬邦邦的。有一些战士,脚一滑,就跌入悬崖粉身碎骨。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就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肖延和战士们靠着坚毅的意志,走出茫茫的草地,爬过雪山。经历生死的红军,胸膛之中都有一股无所畏惧的精神力量,这股力量让肖延迅速成长为英勇顽强的红军战士。
1936年10月,肖延随红四方面军到达延安。在延安,由于肖延各方面表现突出,被调到周恩来总理身边,担当勤务员。
这一天,肖延来到周总理的住所,周总理和蔼地问肖延:
“小鬼,你是哪一年参军的啊?”
肖延小声答道:
“1933年”
“那你为什么要参加红军呢?”
周总理满脸笑容地继续问道。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周总理
眼前的周总理是如此的亲切,没有一丝的领导架子,因此肖延的局促感和担忧瞬间消失,声音也变得响亮起来,说道:
“家里很穷,为了打土豪、分土地。”
周总理拍了拍肖延的肩膀,然后亲切地说:“你识字吗?”
“不识”肖延回答道。
当周总理得知肖延不识字,便决定亲自教他写字。周总理和蔼地说:
“革命胜利了,需要很多人才,你一定要好好学习文化啊!”
听了周总理的话,肖延感激地点点头。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此后,周总理对待肖延就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在周总理的温暖关怀下,肖延像海绵吸水一样拼命学习文化知识。在这里,他学会了看报、写信,这对他日后的工作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周总理身边的日子,肖延不仅学会识字,还懂得很多道理。周总理教导他:做事要踏踏实实、做人要堂堂正正,这句话成为他日后的生活准则。
与此同时,周总理勤俭朴素的生活方式对肖延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平时,周总理的饭菜都是十分简朴的,厨师做什么,他吃什么,没有什么要求,如果饭粒掉在饭桌上,周总理都会捡起来吃,绝不浪费粮食,因此在肖延的心中埋下了朴素勤俭的种子。
周总理的敦敦教诲和平易近人的风范,让肖延终生难忘。
3
1937年,肖延进入抗大学习。四年后,由于肖延忠实可靠,所以被调到太行山八路军总部,担任译电员。
可没想到,肖延刚调到八路军总部工作,日军就对太行山八路军总部发动空前残酷的大扫荡。
1942年5月23日,八路军总部各部门进行转移。这个时候,守在总部电台的肖延与冀西杨秀峰取得联系,得知日军精锐部队已经渡过漳河,从我军背后发动攻击。另外,涉县一带的一三九师一部与日军遭遇,展开了激烈的交战。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随后,日军一万多精锐部队又包围了青塔、偏城、南艾铺地区。
于是,彭德怀、左权、罗瑞卿等领导决定分三路突围。
随即,左权率司令部和北方局为一路,向西北突围,肖延刚好分在一路。
此时,左权提出要总部警卫连掩护彭德怀率先突围,但彭德怀并不赞同,说:
“战事这样紧急,我怎么能离开大家先走。”
左权听后,心里急了,连忙说:
“只有你安全突出重围,总部才能得救。”
但彭德怀不肯,左权便用强硬的口气命令:
“连人带马,给我推!”
最终,彭德怀被左权感动了,挥起马鞭,在红军战士的掩护下,向西北方向奔去。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彭老总
不料,鬼子很快就发觉了八路军分路突围的意图,迅速收缩合围圈,六架敌机疯狂地投下炸弹,并开动机关枪向八路军扫射。
在迷茫的烟雾里,左权不顾生死,组织火力击退鬼子的冲击,拼命杀出一条血路,掩护彭德怀冲出包围圈。
下午2点,左权用嘶哑的声音喊着:
“同志们,不要隐蔽了,冲出山口就是胜利。大家不要慌,快往前冲啊!”
突然,一枚炮弹在左权的附近爆炸,他迅速回过头来,冲着大家高喊一声:
“快卧倒!”
紧接着,第二发炮弹又迅速飞了过来,左权不幸中弹,他一头栽倒在地上……
就这样,左权在十字岭高坡上壮烈牺牲,在场的八路军无不落泪。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最终,八路军在险境中奋勇突围。
八十多年后,肖延回忆起这段往事,眼睛湿了,感叹道:人民能有今天,是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希望现在的年轻人珍惜现在的环境,为社会多做贡献……
4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此时,肖延已经是西北野战军侦察科参谋。1948年初,西北野战军出兵包围陕西宜川。宜川被围后,整24旅旅长张汉初乱了手脚,连忙向胡宗南求援。
于是,胡宗南派刘戡率领4个旅、8个团的兵力经瓦子街驰援宜川。
2月28日,刘戡派出一个旅在瓦子街的公路两侧的山缓慢前进,掩护全军沿公路前进。解放军与敌军交战后,故意撤退,诱敌深入。
果不其然刘戡中计了,他以为解放军阻援的人数不超过8000人,不能够阻挡他们前进。
然而,刘戡万万没有想到,为了歼灭他的部队,解放军出动了三个纵队的兵力。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刘戡
第一纵队隐蔽地紧紧尾随敌援军开进。在查明敌援军后续部队已全部通过瓦子街之后,第二天凌晨两点,王尚荣率领独一旅,从张献村出发,攻进瓦子街,歼灭了敌后卫整编第九十师搜索连,断绝了敌军退路。
随即,解放军紧缩包围圈,将敌人压缩在乔儿沟、丁家湾、任家湾狭小地区。由于敌军连日作战,伤亡严重,因此失去斗志和信心。
3月1日9点,野战军司令部由上绛头推进到圪背岭,立刻发出总攻击的命令,解放军向敌军猛砸炮弹,一时之间,剧烈的爆炸声撼天动地,最终。敌军兵败如山。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宜川战役
宜川已经成为一座孤城,外无援兵,内无足够的弹药,军心涣散,陷于解放军的重重包围之中。
两天后,敌军从土城里伸出白旗投降,张汉初束手就擒,宜川战役大获全胜。
宜川战役,解放军共歼敌3万余人,缴获甚多。这是西北野战军新式整军以后所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
宜川战役后,肖延又参加了兰州战役,继而随军入川,再剑指西北宁夏银川。
就这样,肖延默默地将毕业的精力都献给了革命事业。
5
解放后,肖延跟随部队投身新中国的铁路建设中,继续为国家发光发热。
作为一名老红军战士,肖延并没有恃宠邀功,相反,他保持艰苦奋斗的本色,吃饭上,他是十分俭朴,最喜爱吃的是青菜,对穿着也没有什么要求,一对鞋子穿了十年,鞋底坏了也不愿意换,别人给他买新的也不愿意穿,并不是没有条件过得一点,而是朴素的作风已经成为他的一种习惯,融进了血液了。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肖延老人
同样地,在家里,肖延对子女的要求也是很严格的,子女吃饭不能掉米粒,不能乱买新衣服,哥哥穿过的衣服弟弟穿;子女要凭自己能力养活自己,不能沾父亲的光。
肖延认为:对子女严格是一种爱的表现。就这样,在肖延的熏陶下,他的子女也养成了艰苦朴素的好习惯。
肖延的言传身教影响后代,他的子女们都当兵了。值得欣慰的是,外孙杜肖继承他的革命精神,在入伍的第一年,就因为见义勇为,而荣获部队的三等功。
肖延老人那艰苦朴素的作风,是多么的可敬与可贵,值得我们每一个学习!
最后,我们向老英雄肖延致敬!
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