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之后,我常想起大学门口的上海小馄饨,是位上海的大叔推着小车自己包、自己卖。5 块钱一碗,有十几颗小馄饨,汤也很鲜。

还有另一家贵州洋芋粑,摊主是位遵义的阿姨,和阿姨一起摆摊的,还有她的女儿,和当年上大学的我们年龄相仿。

记忆里的校园周边,总有各地美食,抚慰来自不同地域学生的“家乡胃”。由此,便也汇聚了从天南海北而来,打工、摆摊的异乡人。

在乌鲁木齐城北,也有这样一片地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提起它,我们常会说“便宜”;常想到热闹人群,市场里熙熙攘攘;还有南来北往、匆匆而过的异乡人们,就在这里,租下了在乌鲁木齐的第一个“家”。

这次,就跟我一起“到站粮校,和在这里生活、工作的人们聊一聊,他们在粮校的生活。

“这里就是我的家”

欣欣 甘肃人 21 岁 来新疆 10 年

鞋店销售

从小与父母一起来新疆,在新疆读书、高考。毕业后又回到新疆。我打趣地对欣欣说:你虽然年纪小,但也是个“老”新疆人了。

欣欣对我说,因为父母在这里扎了根,所以她对新疆也有感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欣欣正在给顾客介绍鞋子

毕业后,她换了几份工作,工作地点从天津路辗转到粮校片区。“换了几个不同的工作场所,粮校这一块儿给我的感觉很热闹,进店的人多,鞋子也卖得好。”

往来顾客大多是被门口 50 元一双的特价鞋吸引而来,店里销量好的鞋价格也基本在 100 元到 200 元之间,不贵、样式经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欣欣一边摆放整理鞋子,一边对我说还是想做销售类的工作,感觉自己还挺有做销售的潜质的。

至于以后是否留在新疆,欣欣说,未来还不确定,但一直想去更远的地方再看看。最近天气越来越冷,下班后欣欣都会去吃一些热乎乎的、汤汤水水的饭,啊丫米线就是欣欣经常光顾的一家。

啊丫米线 巷口的幸福老味道

在这家开了 11 年的老店里,总是不乏有一个人前来吃饭的身影。

问过老板才知道,平时来店里的大多是周围打工的年轻人。虽然工作生活各不相同,但大家都会点上一份米线慢慢嗦,品尝其中滋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着,盘盘碟碟的就端上桌了。一听我是第一次来店里,老板热情地演示怎么吃。“这个配菜放进锅里的顺序,也是有讲究的。”老板告诉我。

鹌鹑蛋和鸡肉片先下锅,再放入豆芽豆皮等配菜,最后把已经煮好的米线放入温热的鸡汤中,一锅满满当当的米线就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锅喝鸡汤,小碗吃米线,一锅米线两种滋味。热热的米线和鸡汤,也总能抚慰每一个异乡人的心和胃。

“从不习惯到喜欢这里”

小张 山东人 18 岁 高三学生

兼职外卖骑手

我遇到小张同学的时候,他正趴坐在电动车上确认外卖订单信息。

前些年,他与爸爸一起来到乌鲁木齐,开始了在新疆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校在米东区,但生活却在粮校片区。当问到为什么选择在这一块时,小张同学打开了话匣子。

“周边买菜买肉,买家里用的东西都挺方便的,关键是买啥都便宜。”从粮校片区去米东区上学虽然远一些,但也是实打实地解决了住宿开销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九月,他升入高三。到了周末,小张同学就会兼职跑外卖、快递,给自己赚些零花钱,也能补贴家用。“像我今天这样悠闲地送一天外卖,大概能赚 160 元左右。”小张同学笑着对我说。

我问小张,明年六月份就要高考了,感觉时间紧张吗?小张摸了摸头对我说:“还早,不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张同学的“坐骑”

小张对于高三生活这样不急不忙的态度,很出乎我的意料。

回想起我的高三生活,几乎是被忙碌和赶时间贯穿一整年,就连大课间都需要跑去食堂抢“限量卷饼”,这不,我在粮校也找到了一个食堂

老粮校食堂 满载回忆的味道

虽是今年才开的新店,但这家店的由来却值得说道说道。

粮校周边的餐馆并不少,名叫老粮校食堂的餐厅让人不免好奇,问过才知,这里的工作人员都是以前粮校职工食堂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两年以来学校改制合并,今年开始,职工食堂团队也从校内走到了校外,在学校旁开了这家对外食堂

菜的种类样式不算多,都是常见的家常饭。拌面炒面基本是15 元左右,最贵的过油肉拌面 25 元,份量不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点了家常拌面,芹菜和皮牙子搭配,嚼起来脆脆的,拌面口感更丰富。

面条细滑有韧性,不过口感偏硬,爱吃软一些的朋友可以让老板多煮一会儿。

“粮校就是我的舒适区”

小冯 甘肃人 21 岁 来新疆 3 年

大学生 目前在实习

对小冯来说,新疆更像是一个向往的乌托邦。

从没离开过甘肃的小冯想出来多看看,而当时姐姐恰好在新疆读书,所以新疆便成了他离开家乡看世界的第一站。高考填报志愿时,小冯专门选了新疆。

高考后,小冯如愿以偿来到新疆上学。在新市区待了三年,也让他更习惯待在这一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冯在去配货的路上

“这里店铺多,机会也多,而且我以前就常来,属于是我的舒适区,接到实习通知的时候,我就来这边找工作了。”小冯对我说。

出校实习的经历对小冯来说还算顺利,找到了一家 POS 机营业厅的工作,又花了一周的时间“货比三家”,找到了一套还不错的房子,与舍友合租,每月房租 700 元出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聊到关于以后的打算,小冯腼腆地对我说,准备和姐姐过年之后再做打算,走一步看一步。

本想让小冯为我推荐一家他常去的馆子,小冯说每个人口味不一样,一时想不出给我推荐哪家好。

没想到店铺的租户老板开了口:“从市场出去左拐走几步,有家纯手工凉皮,从我刚来这儿的时候就有了,根本吃不腻。”

回想凉皮 品尝一口二十年前的老味道

把租户老板的话记在了心里,到店先问了老板,这家店开了多久?“整整 27 年了。”老板李阿姨说。

从一开始的推车档口,到后来在粮校开店,老板李阿姨看着一批又一批人在她店里长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店能开得长久,味道、价格、份量缺一不可。

凉皮黄面手工洗好拉好,从汤汁到佐料,包括油辣子都是纯手工做成。烤羊肉串也是卖着3 元一串的价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的人外出上学,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来吃黄面凉皮。夏天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买 80 公斤黄面凉皮。”李阿姨对我说。

说话间,我的黄面凉皮对半上桌了。用筷子轻轻一挑,根根挂汁。

凉皮口感爽滑,黄面筋道,老式的卤子加上芹菜粒,更添一份清香。

“看中粮校的热闹”

郑磊&赵颖超 河南人 42 岁

来新疆 15 年 & 5 个月 创业

除了初来乍到的年轻人,也有来新疆的老人儿”也看中了粮校,郑磊就是其中之一。

2009 年,郑磊初来新疆开始做肉类加工,又辗转探索到卖卤货,自己慢慢摸索调整卤味的味道,4 年间开了 4 家“耙猪脸”店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磊(右)和赵颖超(左)正在为出摊做准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郑磊想优化卤汁配方、再开几家分店。便向擅长做卤肉的发小赵颖超发出邀约,请他来新疆合伙创业。

远在河南的赵颖超听到后一拍即合,今年 5 月,和爱人从河南来新疆,与郑磊会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颖超和爱人陈姐去出摊

几人开始在粮校周边选址、调制新卤汁。今年 7 月,耙猪脸卤货店在粮校的 3 家店也开了起来。

郑磊告诉我,他在乌鲁木齐这么多年,就看准了粮校这一块儿人多包容性强

问到关于之后的规划,赵颖超说:“有郑磊在这儿,我就放心大胆地来了,现在打算在乌鲁木齐定下来。”

耙猪脸 回头客居多的萌新小铺

每天早上九点,排骨、猪蹄、鸡爪等货品开始下锅,下午五点左右,卤货卤到火候才开始陆续出摊。现卤现卖卖完收摊

开业不久,生意却很火爆。从我第一次路过,到我再过去品尝,短短两个小时,就已经卖了四大锅牛脊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近天气凉了,顾客们也爱买热热的东西,光是牛脊骨一天能卖 100 公斤。”赵颖超的爱人陈姐边切肉边对我说。

他家排骨选用的是牛脊骨,纯瘦肉吃起来不肥不腻,边边角角能挖到好多“宝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瘦肉肉质不柴,充足的卤制时间让肉变得软烂入味,但仍然保持着丝丝分明的纤维感。

吃完大块的再去慢慢找连在骨头上的小肉丝。边撕边吃,就能体会嗦味的美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和耙猪脸卤货店一样忙碌的,还有周围的粮校市场。郑磊和赵颖超的卤制品加工车间就选在市场里,选材方便、离店铺也近

粮校市场 打工人的精神归属地

纵穿唐山路,横贯唐山路东二巷,与喀什东路与长春北路相接。从地图上看,粮校市场像是一条主动脉,处于粮校片区中间的位置

进入市场,高低错落的“租房、公寓”牌匾迎面而来,狭窄的长街占满了店铺和摊位,像是要与楼上的牌匾一争高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天早上六点市场开始苏醒。美食摊位上冒出的缕缕香气萦绕在上空的电线上,伴着清晨的朝阳开始一天的繁忙。

郑磊告诉我,在市场里卤好、加工成品后,再在市场的摊位上卖,节省租房运输成本不说,还保证了卤制品的口感,顾客也能吃到新鲜出炉的熟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像郑磊这样把加工间与店铺都放在市场的商户还有很多,这也使得市场里的每个巷子都满满当当。

甘肃麻辣烫、四川小炒、湘菜馆、河南烧饼……在这里能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地名招牌,五湖四海的人汇聚于此

“客流量大 适合开店”

丽丽 河南人 36 岁 来新疆 25 年

创业

对于 11 岁就举家来到新疆的丽丽来说,新疆早已成了她的家。

“我们很多人都觉得新疆远,但是来这里的人却一直没少过。”和丽丽聊起对于新疆的印象,丽丽这样对我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丽丽(左)正在给顾客做美甲

刚毕业的前些年,丽丽一直在做电脑刺绣绘图。后来她发现自己对美甲美睫行业更感兴趣,果断转行开始学做美甲,在美甲行业一做就是9年。

两年前,丽丽决定开一家属于自己的美甲店。在朋友推荐下,丽丽把店开在了粮校市场里。丽丽对我说,这里也确实和朋友说的一样,烟火气十足、人来人往,客流量大生意也慢慢好起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丽丽又调整推出了 58 元美甲系列,价格实惠,吸引了很多新客。

为了省去通勤时间,丽丽选择租住在市场周边,每月租金不到 500 元

对于丽丽来说,除了家人之外,美甲工作室的伙伴们就是她最亲近的人了。丽丽告诉我,平时她和小姐妹们最常吃的就是鲜香麻辣的川菜,为她们单调的工作增添了一些滋味。

瓜娃子川菜 一口鲜香为生活加点滋味

在粮校一带,有很多川菜馆藏在巷道角落里,瓜娃子川菜就是其中一家。

来店里吃饭的都是周边住的工作人员,还有学生放学来吃。“他们赚钱也不容易,所以我们专门推出了9.9 元的盖浇饭套餐”潘老板拿着菜单给我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9.9 元的盖浇饭光是种类就有十余种,像是回锅肉、鱼香肉丝等荤菜,西红柿炒鸡蛋、清炒土豆丝等素菜都有。

从厨师到服务人员,都是潘老板从四川达州带过来的。“既然要做川菜,就做认真地道的川菜噻!”潘老板满脸自豪地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腌过的猪里脊肉,鲜嫩入味,用青椒炝炒出来,微辣焦香,米饭可以无限续,吃饱为止。

一盘下肚,既尝到了新鲜现炒的鲜美,又扎扎实实地填饱了肚子。

从正午到傍晚,我穿梭在粮校市场里,气温越来越低,天色越来越黑,但往来行人却越来越多

忙碌一天的打工人,回到这一处温暖的庇护所;刚刚下课的学生穿过马路来找新鲜;准备好食材的摊主们正式开始营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许正是有形形色色的可爱人们、大小不一的多元店铺,让粮校并不似看起来那般“老旧”。

而这片在地图上看起来并不算大的地方,也几十年如一日地接收着那些新鲜的人和物

它就像是新疆人汤饭里的汤,对于一切东西全盘接受,却又总是给人靠谱、兜底的感觉。

作者:赵蕾

图片:赵蕾

编辑: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