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贺强 黄杰 倪政伟
“孩子应该选择哪所学校就读才能获得更好的教育?”
“是否能够在家门口就进入一所优质的中学学习?”
“我所学习的专业,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中是否具有竞争力?”
教育,作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话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关乎着每一个家庭的幸福与未来,也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近年来,商丘在教育领域强改革、重创新、抓重点、破难题,教育事业、教育质量、教育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新时代新征程的路上,商丘市还将持续推动全市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大力推进教育强市建设,直面新问题,应对新考验,落实新任务,用心用情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11月4日,商丘全市教育大会召开,来看看,在推进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商丘都有哪些举措!
推进教育强市建设 三年来成效显著
2021年以来,商丘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推动教育强市建设,持续加大教育保障力度、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优化教育发展环境,三年来成效显著。
一组组数字代表三年成效:
教育投入方面:
教育经费年增7.2%,2023年达165.2亿元。
公共财政教育支出2023年增长至102.2亿元,年均增长6.9%。
近三年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中小学585所。
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
组建义务教育阶段教育集团122个,参与学校389所。
认定省级义务教育阶段优质教育集团11个。
职业教育成效明显:
14所中职学校顺利通过河南省标准化建设工程验收,
4所中职学校纳入省级“中职双高工程”建设项目。
三年来,中职学校荣获省级大赛一等奖54项、二等奖133项、三等奖172项;
高职院校荣获省级以上奖项一等奖84项、二等奖119项、三等奖192项。
全市中职学校共完成技能培训7.2万人次。
高职院校完成技能培训16.1万人次,新增高、中等技能人才8.7万人。
高等院校布局不断优化:
商丘幼师升格为大专院校。
商丘工学院虞城校区投入使用。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轻工业学院实现招生。
目前,全市拥有高校7所,数量居全省第5位。
教师队伍持续壮大:
培育中原名师20名、省级名师859名、省级骨干教师5002名。
坚持“五育并举”:
商丘市共有省级五育并举实验区2个。
五育并举实验校48所。
首届省级德育创新展示获奖学校5所。
在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课程教学技能大比武中,商丘市荣获团体特等奖。
建成教育强市 商丘未来准备这样干
建设教育强市,未来,商丘将以百年树人的战略眼光,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真抓实干、久久为功,为全面建成教育强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全力筑牢校园安全防线
民族精神和优秀历史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商丘将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
到2025年,全市小学专职思政课教师配备比例达到70%以上,初中高中全部配齐。
校园安全和学生心理健康是社会最关注热点。
在未来,商丘将持续开展安全教育,加强校园管理,深入开展“护校安园”专项行动。
加强人文关怀、挫折教育。
优质学校数量持续增加
上学难,“难”在学校少,尤其是好学校太少。
此次,商丘在优质普惠性幼儿园供给方面
力争2027年,全市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60%。
今年要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28所,新增公办学位7395个。
至2029年,所有县区要分别通过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创建。
到2030年,全市所有县(市、区)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
同时,商丘还将通过培育新的优质学校。
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做好商丘市17所省市级示范性高中与26所县域高中结对帮扶项目的动态管理。
人才培养成关键
教育的核心是为社会培养人才。
商丘将积极创建一批省级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学校、省级示范性教学创新基地学校。
同时,强化人才培养,今年完成职业技能培训15.3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17.7万人的目标任务。
特色教育是亮点
确保2025年全市公办中职学校全部通过省级中职学校标准化建设验收。
商丘还将支持商丘师范学院建设一流学科、重点实验室和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加快推进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升本,提升竞争力。
支持商丘工学院、商丘学院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
支持永城职业学院争创省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提升商丘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办学水平。
产教融合进一步加深
产教融合深度互动,是新时期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部署。
未来,商丘将深化产教融合。
推进豫商经开区产教联合体实体化运营。
支持商丘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合作打造高水平实训基地,
支持睢县职教中心、柘城职业技术学校建设省级示范性产教融合型职业院校
支持民权职教中心建设省级现代学徒制示范院校。
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
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新时代基础教育教师队伍。
持续实施“名师入商”工程推进教师交流轮岗。
注重教师培育培训,
深化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
引导优秀校长、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
统筹优化教师管理,健全教师招聘、岗位管理、职称评聘制度,解决教师结构性、阶段性、区域性短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