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节气是冬季的第3个节气,意味着孟冬结束,真正寒冷冬季的开始。当然,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雪跟天气预报中的大雪,并不能等同。只能说,到了大雪节气以后,北方冷空气频繁南下,寒流增多。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已经“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而南方地区也逐步降温,雨雪天气增多。
在民间,此时正是南方灌制香肠腊肉的季节。因为只有到了这个时候,南方才真正开始寒冷,众多户外农事活动基本结束,农民有了闲暇时间,可以忙点家里的事儿。
除了“小雪腌菜,大雪腌肉”这样的南方俗语外,大雪节气来临之后,各地还有很多传统习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看看,它们是如何体现在农村俗语之中。
大雪河封住,冬至不行船
这是东北地区的一句民间谚语,意思是说大雪节气之后,因为天气寒冷,大河大江开始封冻,等过了冬至,整个江面就完全冻住了,无法行船。
实际上,北方地区天气寒冷,每年早早就进入冬季。今年前几次寒潮来袭,北方下了几场大雪,一些小的河道早已封冻。到了现在,大河也将彻底冻住。不管是从江上运输货物还是出河打渔,都要停下来,在度过寒冷冬天后,再做打算。
大雪下雪,来年雨不缺
尽管大雪节气到来,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天降大雪,但是如果这一天下雪的话,就表示来年雨水较多,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农民可以获得丰收。
这是安徽地区的一句民间俗语,是当地老一辈人在长期观察天气变化和节气之间关系之后总结出来的。
其实类似这样的俗语,不仅在安徽有,很多传统农业大省都有相应?的民间谚语存在。比如说四川,只有“大雪纷纷是丰年”的说法,而在江浙以及山东和湖南地区,也有类似的说法,叫做“大雪兆丰年,无雪要遭殃”。
因为只要冬季下大雪,就意味着天气寒冷,很多潜藏过冬的病虫,就会被冻死冻伤,来年虫害就会减少。同时,大雪覆盖在冬季小麦之上,还能起到保暖的作用。来年雨雪融化,又能给麦田提供足够的水分,让小麦迅速复苏生长。
大雪不冻倒春寒,大雪不寒明年旱
前一句是广西地区的民间俗语,而后一句则是河北地区的民间俗语。广西和河北相差十万八千里,但民间老百姓都对大雪节气十分关注。
广西地处华南地区,气候相对比较温暖,冬天一般不会过于寒冷。但是到了大雪节气,如果天气依然温暖如春,就意味着寒冷的冬季会推迟到来,等到来年春季,天气复苏较慢,还有可能出现相对严重的倒春寒。
河北地区是华北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老百姓对一年的雨水多少十分关注。如果降雨量大,出现洪涝灾害会造成农作物减产,如果降雨量小造成天干物燥,同样也会影响植物生长。
大雪节气时,天气不是特别冷的话,意味着冬天比较干燥,雨水偏少。受此影响,来年春天多干旱少雨天气,从而造成农作物生长缓慢。这句俗语跟之前安徽“大雪下雪,来年雨不缺”的道理是一样的。
因为,关于下雪的谚语也有很多。老百姓会根据下雪的形状和大小,来判断这一场雪到底能持续多久。比如说山东地区的老百姓就有“先下小雪有大片,先下大片后晴天”的说法。意思是说如果下雪时先下小小的雪花,后面还会跟着大雪。而如果一开始就下大片的雪花,可能不会持续很久,很快天晴。
在河南也有同样的说法,“先下大片无大雪,先下小雪有大片”,说得更直白,意思也更清晰。
总的来说,各地民间俗语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因为我国地大物博,各地的风土人情气候变化都不一样,老百姓在安排农事生产活动时,也有自己的特色和具体安排。
因此大家在理解民间俗语时,一定要带入到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否则理解起来可能就会出现偏差,甚至出现相反的意见。
总而言之,大雪节气之后,天气变得越来越冷,大家要注意防寒保暖,平安过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