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28年3月,汉口天气阴沉沉的,隔两天就飘起来的阵阵细雨,让冬天的寒气总是挥之不去,人们没有办法爽快地脱掉厚实又笨重的大衣,去尽情地感受春天的阳光与自由。灰蒙蒙的天气,就像是沉重的枷锁一样,桎梏着人心,在一片重压之下,似乎连呼吸一口新鲜空气都觉得困难。
3月18日,时任湖北省委常委的夏明翰,三步并作两步,在汉口的大街上匆匆疾行,赶往他居住的旅店:汉口东方旅社。从他焦急的神态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此刻是波澜起伏、忐忑不安的,因为他刚刚从谢觉哉那里得到了一个消息:交通员宋若林这个人不可靠。
夏明翰心里打鼓,自己的住址和行踪宋若林都一清二楚,得赶紧回去收拾东西转移,但夏明翰没料到,敌人会来得那么快,他刚刚回到东方旅社,就被宋若林带来的军警逮捕了。
3月20日,在被捕仅两天之后,28岁的夏明翰就在汉口余记里被杀害。28岁,正是意气风发、大有可为的年纪,在最美好的年纪牺牲,夏明翰没有一丝犹豫,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牺牲是有价值的,他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鼓舞着千千万万的后来人: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就义诗中的“后来人”指的是谁?最先成为夏明翰就义诗中后来人的,就是夏明翰的兄弟姐妹们。夏明翰的弟弟妹妹们在他的鼓励下相继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夏家人前仆后继的牺牲,成了夏明翰这首《就义诗》最悲壮的注解。
在夏明翰牺牲的第二天,也就是3月21日,比他小7岁弟弟夏明震在郴州牺牲,夏明震是湘南起义的领导人,牺牲时年仅21岁。夏明翰牺牲的3个月后,1928年6月,妹妹夏明衡在被敌人追捕时跳下水塘牺牲,年仅26岁。
夏明翰牺牲的前一个月,也就是2月28日,比他小8岁的弟弟夏明劈在武演坪刑场英勇就义,当时还没过完20岁生日。夏明翰牺牲后的第二年,外甥邬依庄(夏明翰大姐夏明玮的儿子),在和国民党军队的战斗中中弹牺牲,年仅19岁。
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英雄儿女的背后,往往都有着一个伟大的母亲。夏家的儿女个个都是英雄好汉,这样一个满门英烈的家庭是如何塑造起来的,与夏明翰的母亲陈云凤息息相关。
陈云凤究竟是怎样一个母亲,才养育出了这么多优秀的儿女?从夏明翰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留给母亲的信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二:
“亲爱的妈妈:
你用慈母的心抚育了我的童年,你用优秀古典诗词开拓了我的心田。
爷爷骂我、关我,反动派又将我百般熬煎。亲爱的妈妈,你和她们从来是格格不入的。你只教儿为民除害、为国锄奸。在我和弟弟妹妹投身革命的关键时刻,你给了我们精神上的关心,物质上的支援。
亲爱的妈妈,别难过、别呜咽。别让子规啼血蒙了眼,别用泪水送儿别人间。儿女不见妈妈两鬓白,但相信你会看到我们举过的红旗飘扬在祖国的蓝天!”
2
夏明翰在监狱中的三封信,分别写给了母亲、妻子和大姐这三个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从夏明翰写给母亲的信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陈云凤身上的两大优秀品质:
第一,陈云凤精通古典诗词,她用诗词教育培养了孩子们高尚的品性、爱国的情怀。
陈云凤1870年出生在湖南衡山县的书香门第,父亲陈嘉言是进士出身,在江西九江担任了10年的江州知府,“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清朝末年的官场腐朽不堪,但陈嘉言却从不同流合污,做官十年,变卖了祖遗田租40石补贴家用。
调京任监察御史后,陈嘉言以“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为座右铭,对违法者绝不留情,有“铁面御史”之称。陈嘉言思想开明,对女儿的教育打破了那个时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常规,陈云凤从小就和男孩子一样进入私塾读书。在父亲的教育下,陈云凤不仅精通诗词,也遗传了父亲坚毅耿直的性格。
陈云凤的才名在当地流传,二十岁时,嫁给了衡阳豪门夏时济的儿子夏绍范。夏绍范曾担任秭归知州,还曾远赴到日本考察,支持武昌起义。陈云凤和夏时济夫唱妇随,感情甚笃,只可惜夏绍范英年早逝,夫妻未能白头偕老,丈夫去世后,陈云凤还为他编校了《离经南溟诗稿》一卷。
关于陈云凤对诗词的精通,还有一个小故事。这天,陈云凤的长孙夏德辕从学堂里回来,平时都是欢欣雀跃的,今天却愁眉苦脸,陈云凤好奇地问孙子:
“今天这是怎么了?跟个霜打的茄子一样?”
夏德辕回答:
“奶奶,今天先生给我们出了一副对联,孙儿冥思苦想了半天,也对不出来,现在正在为这事发愁呢!奶奶您看,上联是这样写的:李太白春夜宴桃李,桃花太红李太白。”
陈云凤一看,这上联里面包含了唐代诗人李太白的典故,“李”字一语双关,既指人物的姓名,又指的是桃李的李。上联虽然有点古怪,却难不倒才思敏捷的陈云凤,她略微思考了一下,便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下联:
“柳如是良宵攀松柳,柳荫如斯柳如是。”
巧对古联的故事彰显了陈云凤的才情,陈云凤擅长用诗歌来启迪孩子们的心灵。就像夏明翰在信中提到的,母亲教给他们兄妹的,从来都是为民除害、为国锄奸,岳飞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民族英雄的爱国情怀深深刻在了夏明翰的心里。
3
第二,陈云凤思想开明、深明大义,从精神和物质上支持儿女们投身革命。
“爷爷骂我、关我,反动派又将我百般熬煎。亲爱的妈妈,你和她们从来是格格不入的……在我和弟弟妹妹投身革命的关键时刻,你给了我们精神上的关心,物质上的支援。”
爷爷将他囚禁,母亲救他出牢笼的经历,是夏明翰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之一。夏明翰和爷爷夏时济的矛盾激发,起因是由于一个人:北洋军阀吴佩孚。
18岁的夏明翰,正在衡阳甲种工业学校读书,这天放学回家,只见家中焕然一新、张灯结彩,一派喜气洋洋的样子,心中疑惑不已,走入厅堂,只见墙上新挂上了一幅字:
“德盖衡岳,誉满三湘”。
上款是:“时济公雅正”,下款是:“子玉学书”。
书画家给别人写字绘画时,在这些东西上面会题上对方的字号,称为上款,写上自己的字号,称为下款。子玉,正是北洋军阀吴佩孚的字号。
吴佩孚攻占衡阳后,夏明翰在学校里每天都带着进步学生们游行,反对欺压百姓、恶事做尽的军阀,可没想到军阀竟然跑到自己家里来了。
吴佩孚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在衡阳拉拢官僚绅士,夏明翰的爷爷夏时济是清光绪年间进士,曾任户部主事等要职,自然成了吴佩孚最好的拉拢对象。吴佩孚亲自登门拜访,还送了这幅字,夏时济当作宝贝一样,马上命人将其挂在正堂之上。
夏明翰气不打一处来,搬过凳子一把将字扯下来,用力搓成个纸团往屋后一抛,好巧不巧地正打在了爷爷夏时济的头上。夏时济把纸团展开一看,这不是吴佩孚送给自己的那幅字吗?
夏时济恼羞成怒,指着夏明翰大骂:
“你,你这个混账,不肖子孙。”
面对爷爷和军阀的同流合污,夏明翰毫不认输,大声反驳道:
“把当刽子手当贵宾,把歪字当珍宝,贻笑大方!”
“你这个孽种,我今天非打死你不可!” 夏时济拿起一根木棍就要往夏明翰身上招呼,陈云凤见大事不妙,赶紧跑过来帮儿子解围:
“公公,您是大清的官员,吴佩孚就是清廷的叛逆,您把他的字放在供奉祖宗的地方,岂不是令祖宗蒙羞吗?”
夏明翰是进步学生的领袖,吴佩孚觉得他天天带头跟自己对着干,硬的不行决定来软的, 将自己在衡州的侄女吴莹莹嫁给夏明翰,主意打定,便派人去夏家说媒。
吴佩孚屈尊纡贵地和自己联姻,夏时济一听乐得合不拢嘴,点头如捣蒜,但夏明翰和母亲陈云凤却是坚决不同意,得想个法子让夏时济放弃联姻。
陈云凤悄悄对儿子说:
“吴佩孚为人非常不检点,家里娶了三房姨太太,听说晚上还要去点香阁鬼混。”
聪明的夏明翰立即领会了母亲话中的意思,和母亲心有灵犀,相视一笑。到了晚上,夏明翰穿了一身咖啡色的上等薄毛料的西装,系着红领带,头发擦得油光锃亮,把自己打扮成纨绔子弟的样子。
趁着不明不暗的月色,夏明翰悄悄地跟在了吴佩孚的轿子后面,一路尾随来到了点香阁,看到吴佩孚进入了老相好的房间。夏明翰也在楼上开了一间房,监视着吴佩孚的行踪,准备伺机行动。
眼看快天亮了,当吴佩孚准备出门回府的时候,夏明翰拿出一根藏在衣服里面的吹火筒,偷偷地放在楼梯上,吴佩孚大摇大摆地出来,刚走上楼梯,一脚就踩到了吹火筒上,一边大声惊叫,一边扑通一声滚下了楼去,疼得爬都怕不起来。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吴佩孚嫖妓摔伤的事情,很快成了衡阳城里的大新闻,陈云凤抓住机会去跟夏时济进言:
“公公,吴佩孚如此品行不端,不知廉耻,跟这样的人联姻,恐怕有辱夏家门楣,惹人耻笑。”
夏时济虽然想巴结吴佩孚,但思想守旧,最好面子,联姻的事情只好就此作罢。
4
联姻不成,吴佩孚露出了他的狰狞面目,放出狠话要收拾夏家,这让夏时济如坐针毡。最近夏明翰带着同学们在商绅家里查禁日货,他知道爷爷在家里也藏了日货,在家人的帮助下,将藏在家中隔墙里的日货全部找出来,一把火烧了个精光。
夏时济眼见自己多年的珍藏毁于一旦,终于决定对自己亲孙子下狠手了,趁着夏明翰熟睡的时候,夏时济派人将他五花大绑,关进了夏府的私牢之中,并放话要将夏明翰沉塘。
陈云凤看到儿子受苦,泪如雨下,但陈云凤毕竟不是一个普通的女子,她深知眼泪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必须想办法把儿子救出去。
陈云凤想到了丈夫生前的好友,衡州名士、议会会长龙士琴,听说夏明翰被自己的爷爷囚禁,龙士琴也很是义愤填膺,决定帮助陈云凤演一出戏。
龙士琴坐着轿子来到夏府拜访夏时济,进门便说:
“吴大帅屯兵衡州两年,议会商定,要为他在岳屏山立一块功德碑。至于碑文吗?我们想来想去,只有请您这个钦赐进士出手了,现特来恭请老太爷去议会磋商内容。”
夏时济本来放心不下家中的事,但不去又怕吴佩孚怪罪,离开之前吩咐心腹老邓对夏明翰严加看管。陈云凤见夏时济已离家而去,调虎离山之计成了一半,马上端上好酒好菜,去招呼老邓。
可老邓这次也长了个心眼,怕喝酒误事,硬是滴酒不沾,陈云凤见一计不成,又去厨房炸了一盘老邓平时最爱吃的花生米,老邓一见果然垂涎欲滴,很快就将花生米吃完了,没过多久就腹泻不止,原来是陈云凤在里面加入了桐油。
看守不在,陈云凤马上拿着斧头来到牢房,三下五除二,砍断了牢房的木棍和戴在夏明翰身上的脚铐,坚定地对儿子说:
“孩子,快走,离开这个像牢笼一样的家。”
陈云凤把儿子送到了湘江边的小船上,拿着一把银元塞在儿子手上,一直看着他远远地消失在了夜色当中。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儿子夏明翰奔赴远大前程,陈云凤也彻底和夏时济决裂,当儿女们一个个投身到革命的洪流当中,陈云凤引以为傲,对孩子们说:
“匈奴不灭,何以为家。革命之路自当坚持到底。”
也许人世间总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有的人只想保全性命于乱世,也有的人宁愿牺牲自己、点亮理想之光。夏明翰兄妹牺牲后,陈云凤带着家人回到衡阳礼梓山合家堂老屋居住,自号衡岳老人,专门编辑自己的诗词卷《衡阳吟咏》、《严余吟》。
孩子们先后离她而去,坚强的母亲陈云凤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她时常将儿子夏明翰的就义诗拿出来读,继续为孩子们的理想奋斗。抗日战争爆发后,70多岁的高龄陈云凤仍积极为抗日将士们募集物资和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