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来临前,每一片叶子都是平静的,背地里却是暗流涌动,风雨过后,看似风平浪静,天边的彩虹会告诉我们它们来过。时局亦是如此。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孕育了五千年文明的华夏民族,也难逃跌宕起伏的命运。宋陈梁齐、唐宋明清,中间经历了多少的朝代更迭。而每一次改朝换代,无一不是血流成河,抗日战争和内战亦是如此。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内忧外患,无数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和平,可外患已除,中国仍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士为知己者死,丢了大陆的蒋介石,却把过错归咎于他的得意门生胡宗南,可惜了他一生都在为蒋介石奔波,最终却被逼“杀身成仁”。
愚忠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是评判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黄金准则。百善孝为先,孝有“真孝”和“愚孝”之分,而被国人所看重的忠也是如此。
一个贤明的帝王必然有忠臣的辅佐。唐太宗李世民的臣子魏征就是真正的忠臣。这样的臣子忠而不愚忠,敢于谏言,敢于做常人不可做之事。而蒋介石的部下胡宗南却没有做到。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了执政党,所谓一山难容二虎,好的理所应当应该保留,一些落后的不合时宜的旧势力、旧思想应该趁机铲除。
在举国欢呼之时,国民党的处境异常艰难。树倒猢狲散,此时的国民党将领都在为自己谋一条生路,能真正为蒋介石效忠的寥寥无几。
胡宗南就是其中一位。只是蒋介石不知道深藏在四川密林的国民党将领胡宗南也是惶惶不可终日。
面对着越来越多的国民党将领起义,此时的胡宗南内心也是动摇的,就在这时,曾经在自己座下工作二十几年的张新却在深夜到来,张新早已被共产党所俘虏,甚至于已经被提拔当上了旅长的职位。不确定其用意的胡宗南下令将他关在了狱中。
胡宗南的内心是忐忑的,他大概也猜到了他为何而来,压抑不住内心冲动的他决定在晚上把张新放出来密谈,被释放的张新不慌不忙的从鞋底的夹缝中抽出了老师胡公冕的亲笔书信。
信中其老师称受到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彭德怀的委托,希望他尽快放下武器。看到这封信的胡宗南内心已是动摇了七八分,连带着对张新的态度也缓和了起来,三次将其从狱中释放,并不断试探共产党对待国民党起义将领的看法。
他们还谈到了青史留名的文天祥,他曾经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篇。表面上是在讨论南宋英雄,实则则是为自己将来的处境做打算。
一面是起义,一面是效忠,虽深知起义是更为有利的选择,起义后共产党也会给其一片天地。可他终究是放弃了。
他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都是黄埔的学生,你想到校长没有,士为知己者死,你想到校长没有。说完此话,他已是泪流满面。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把蒋介石当作了知己。只是他不知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他的效忠是否会换来蒋介石的重用,他在日后受到蒋介石的逼迫时是否会后悔今天这一刻所做的决定?答案不言而喻。
刚愎自用
春秋时期,征战不断,晋楚两国因郑国而开战,楚国兵强马壮、骁勇善战,几乎就要迎来胜利的曙光了。
而晋国的战败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咎于晋军将领先縠,他不听统帅荀林父的命令就自作主张进攻楚国。楚国大夫伍参对楚庄王说:“晋军将领先縠刚愎自用,军队不团结,可以去出兵消灭晋国”。事实果然不出所料,最终以楚国大获全胜而告终。
蒋介石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早在之前的西安事变中就可以看出来。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政变。
为了达成抗日战争统一战线,张、杨多次劝说蒋介石联共抗日,蒋介石均加以拒绝,两位爱国将领的努力不能得到回报,既然和平解决已无可能,遂毅然决定实行兵谏。
如果他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也不至于被部下所扣押,也许这一次的事件也为后来他的失败埋下了伏笔。经历过一次失败的蒋介石并没有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反而更加变本加厉起来。
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从哪跌倒再从哪爬起,但跌倒之人再爬起需要奇迹,而奇迹之所以称为奇迹,则在于他的来之不易。对于蒋介石来说,他是一个不轻言失败的人,他倔强地不承认自己的失败,哪怕败局已定,他仍要负隅顽抗直到最后一刻。
他把希望放在了胡宗南身上,任命胡宗南负责大西南事宜,把大西南地区当作是日后反攻的关键地区。然而,事实证明这终究是他的南柯一梦。
好景不长,他的部下接二连三的率兵起义,最后真正效忠他的只剩下胡宗南和宋希濂二人,此时的蒋介石没有留下与他们并肩战斗,而是在胡宗南的拼死保护下从成都乘坐飞机逃往了台湾。
此情此景对蒋介石来说用糟糕透顶来形容并不过分,更坏的是不久之后宋濂希也被捕,国民党里只剩下胡宗南一个大将,而他也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正所谓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此路不通,必然要寻求别的出路。明知死路一条,况且还有其他路可以走,他又怎么会心甘情愿跟着蒋介石一条路走到黑呢?
胡宗南清楚的知道对于当今的形势撤退是最好的选择,他多次发电报给蒋介石,请求撤退,而蒋介石的答复每一次都是进行“成都决战”,意思无非是如若不能成功,就“杀身成仁”
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钢铁是怎样炼成》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曾经说过:
“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就能够说,我已经把我全部的精力和毕生的心血都献给了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为全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对于胡宗南来说,他不想死,他还有大好的年华,他的才能还未得以重用,更何况还是无谓的牺牲。
对蒋介石来说,胡宗南是为数不多的忠臣,也是他春秋大梦中能够反败为胜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对于这样的部下他却倔强、执拗地不肯听其言情,弃之如敝履。如此的刚愎自用,又怎能期待反败为胜呢?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没有得到撤退命令的胡宗南在解放军占领成都的最后关头无奈抛下了国民党二十万大军飞往了西昌。
下这个决定之前,他深知以后再得到重用难于登天,他清楚的知道发动兵谏后的枪毙的枪毙,扣押的扣押,自己也难逃这样的命运,但他不甘心命绝于此,尽管清楚的知道后果,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做了。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此时的西昌下起了瓢泼大雨,这时的胡宗南再次拿出了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气概,毅然决然地飞到了海南岛。
一向严苛的蒋介石又怎会就此放过他,在他看来这是一种罪不可恕的背叛。五天后胡宗南就接到了戴罪立功死守西昌三个月的命令,等待国际形势的变化。虽然胡宗南不情愿,但碍于情面,他也只能硬着头皮回到了西昌。
蒋介石之所以重视西昌,在于它的军事地理位置十分险要,历来是兵家抢夺之地。回到西昌的胡宗南看到此时原来的二十万大军变成了一万左右。在痛心的同时不得不招兵买马。
然而他的努力并没有换来蒋介石的认可反而是让他与西昌共存亡。最终在别人的劝告下才准其完成三个月固守西昌的任务后就逃往台湾。而在余生也未得到蒋介石的重用。
就读于黄埔军校的胡宗南曾经也是蒋介石最信任,也是最重要的军事将领,也曾风光无限,还得到了“西北王”的称号。最后却落得这样的一个下场,是金子总会发光,胡宗南虽然是那个会发光的金子,只可惜生不逢时,没有遇上那个慧眼识珠的“淘金人”。
小结:
蒋介石不但丢了大陆,还逼迫胡宗南“杀身成仁”也寒了他的心,用一句“赔了夫人又折兵”来形容是再贴切不过了,而他却不以为然,由此可见,一个好的领导可以不具备所有的才能,但必须要有一颗仁爱之心。
古有汉高祖刘邦,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其中就有扬名天下的西楚霸王项羽,而他只是一个市井小民。最后的结果却是项羽乌江自刎,只留下了一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句名言,而刘邦则开创了汉朝。
他之所以成功,离不开他的礼贤下士,他曾经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面对有才能的部下,更是能给予他们最大的信任,使他们能放心的大展宏图,免除后顾之忧。
细细想来,蒋介石的败局似乎是注定好的。他有着胡宗南这样忠心的部下,却不加以重用,刚愎自用,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最终落得个退居台湾的下场。如果他能像汉高祖那样,结局大概就不会如此凄凉了。
由此看来,愚忠不可效仿,刚愎自用更是不可取,唯信任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