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谷歌创始人佩奇的好兄弟马斯克邀请他试驾特斯拉原型车。这是一次糟糕的体验:无论佩奇怎么踩油门,时速只有10英里(16公里)。马斯克也急得满头大汗,不停打哈哈,连说“不好意思,平时不这样。”

2024年10月28日,小米SU7 Ultra的原型车在德国纽北赛道上成功刷圈,6分46秒874,小米SU7 Ultra的原型车成为了纽北史上全球最快的四门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车迷而言,纽北并不陌生。通常,我们在评价一款车的性能表现时,都会拿纽北圈速说事儿,而且,厂商们也都乐意在纽北上决出个高低,比如保时捷、兰博基尼、奔驰等等,甚至是特斯拉,都以有个体面的纽北圈速为荣。

小米SU7 Ultra的原型车成为“纽北史上全球最快的四门车”的意义在于:新能源车从性能上超越了油车。从佩奇试驾特斯拉算起,电车从性能上完成对油车的超越,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八年。

对于电动车的拥趸来说,十八年太长了;对于一个产业的发展来说,十八年并不长。汽车取代马车用了五十年,才完成性能碾压,征服消费者。《三体》中关于“技术爆炸”这一理论又一次被验证。

先进工具替代落后工具,不只要从效益上超越,更要从性能上超越。过去十五年,新能源车的普及使社会效益在推动,比如使用成本、环保等。从性能上超越,将使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进一步加速。

新能源车在性能上碾压传统油车已是不争的事实。福特CEO吉姆·法利在采访中表示,特地将一辆小米 SU7 从上海空运至芝加哥,驾驶半年后“不舍得换车” ,并评价小米为“中国的Apple”。

小米SU7 Ultra从性能上超越油车,小米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汽车制造被称为人类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小米站上了工业制造的巅峰。从个人发展历程看,从软件业、互联网到制造业,雷军又一次完成了“自我迭代”。

小米凭什么站在工业制造的巅峰?因为对硬核科技的专注投入。小米造车,从底层核心技术做起、全栈掌握软硬件硬核科技,实现三电新技术的突破,逻辑是“造势”,而其他新势力的逻辑是“借势”,从代工开始。

小米制造能力不仅助力小米汽车,也赋能小米“人车家全生态”。在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小米2024年一季度增速27%,二季度增速32%,调研公司最新的报告,手机全球市场份额达14%,同比增加1%,稳居全球前三。

一、纽北之战:国产车站上“性能巅峰”新起点

2006年试驾特斯拉之后,佩奇很淡定,他对马斯克说:“这车9万(美元)一辆吧?我跟布林一人一辆。另外,你这轮融资,我投,让律师聊吧。”这是特斯拉的第三轮融资,佩奇背书,时速只有10英里的特斯拉融到了4000万美元。

2012年4月特斯拉在中国开售,雷军是第一批特斯拉车主。佩奇出生在密歇根州,本科在密歇根大学,密歇根是美国的汽车城。雷军出生在湖北,上大学在武汉,湖北与武汉,曾经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半壁江山。汽车写在他们的DNA里。

雷军与佩奇一样,很早就看好“汽车”这件事以及这个行业的未来。看好这个行业有两个原因,一是能源替代,二是智能驾驶。佩奇投了特斯拉,在谷歌内部坚持搞Waymo,雷军则在小米内部创立了小米。

雷军与佩奇又不一样,Waymo切入点是自动驾驶,走的是软件与互联网的路子。雷军的切入点是“新能源+自动驾驶”,短期看新能源,长期看自动驾驶。关键的不同是佩奇跳过了制造,雷军的着力点是制造。

这与两人的经验有关,佩奇一直身处互联网行业,雷军不仅在互联网行业,还在软件、手机行业长期耕耘。手机行业经验是,不下场干制造,就不可能有好的性能体验。当年移动互联网大厂干手机,只有小米活了下来。

2021年3月,雷军宣布小米造车,很多人觉得时间已经晚了。从两个角度来看一点都不晚:一是新能源汽车离巅峰性能还很远,二是尽管电动新能源技术已经成熟,但自动驾驶的路还很远,小米入局,大有可为,恰逢其时。

用三年时间,雷军将新能源汽车带到了整个行业“性能巅峰”的新起点上。站上整个行业“性能巅峰”,这是小米汽车的胜利,也是新能源汽车行业胜利。

位于德国的纽北被称为汽车工业的圣地,长约一条20.8km的封闭双车道的山路,它是个山路,177个弯,落差304米,号称绿色地狱。雷军说:“我们刷圈的时候,时速能到350km,平均时速200km,非常非常恐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米SU7 Ultra的量产版已于10月29日开启小订,将于2025年3月正式发布,售价为81.49万元。雷军透露:量产车于今年6月11日号就开始在纽北调校了。

让消费者兴奋的是小米SU7 Ultra“可街可赛”:可以不用改装,直接驰骋在赛道上,可以日常使用,穿行在大街小巷,也不违和。“把赛车开回家”,雷军实现了很多人的梦想。

小米SU7 Ultra最高设计时速超过了350km/h,最大马力1548PS,零百加速1.98S,从100刹到0,刹车距离30.8m。这是汽车的巅峰表现,千万级超跑才具备的实力,小米SU7 Ultra直接干到了100万以内。

巅峰性能有硬核技术支撑,小米100%自研、100%自己生产、专门设计的V8s的电机,转速高达27200转,小米SU7 Ultra拥有超级三电机系统,包括两个V8s和一个V6s电机。

性能和加速是西方汽车工业最后的荣光,也是传统油车最后的荣光,保时捷是巅峰,如今已经被小米SU7 Ultra超越,这一时刻具有非凡的意义。

于新能源汽车而言,这是行业的“iPhone 4时刻”:iPhone1发布,消费者愿意买iPhone,是因为“新”,iPhone4发布,消费者愿意买iPhone,不仅因为iPhone“新”,更因为苹果“强”。

愿意为一个产品的“新”买单的是发烧友,而主流消费者只愿意为产品的“强”买单。智能手机行业有iPhone1和iPhone4时刻,新能源汽车行业也有这样的时刻:佩奇试驾特斯拉是iPhone1时刻,纽北之战是iPhone4时刻。

于全球汽车工业而言,欧美日传统车企正在被小米为代表的中国车企强势挑战,全球汽车产业面临百年未有之变局,“科技决定国运”,摘取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中国汽车产业站在了“新起点”上。

二、生态问道:从“人车家全生态”到“AI全生态”

苹果不造车了,特斯拉不造手机了,雷军既造汽车也造手机。于是网上就有了段子:马斯克放过了库克,库克放过了马斯克,但雷军对他们俩一个也不放过。

小米产品不只有手机和汽车,还有家电等生态链产品,与其他造车新势力不一样,与传统汽车厂商也不一样,小米造车走的是一条“人车家全生态”的生态造车之路。与别人相同没有竞争力,与别人不一样才有竞争力,成功就得与别人不一样。

10月28日小米年度新品发布会,小米发布了小米15系列手机,小米澎湃OS 2迎来跃升式的体验焕新,引领小米加速进入“AI 全生态”时代,小米“人车家全生态”全品类创新井喷,尤其科技家电也站上爆发的新起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9年,小米将正式启动“手机+AIoT”双引擎战略,2023年10月,小米集团战略升级“人车家全生态”,发布了多设备统一融合的操作系统澎湃OS1,完成了打通“人车家全生态”的重要基建。

基于澎湃OS1的强大架构,AI全面赋能的小米澎湃OS 2是小米迈向AIOS的第一步,也是小米“AI全生态”的新起点。截至目前,小米澎湃OS的跨端智联技术已经连接了全球超过10亿台设备。

2024年10月,小米SU7完成单月交付破20000台。生态造车,小米已经构建了两大生态,一是强大的应用生态,二是庞大的硬件生态。从应用生态的角度看,小米平板应用生态无缝上车,5000+小米Pad应用逐步适配;从硬件生态的角度看,米家设备无感上车,小米汽车支持1000+米家设备,自动发现、免密接入。

小米澎湃OS2,打造以人为中心,AI全面赋能的“人车家全生态”操作系统,小米生态又一次完成了重大升级,从“人车家全生态”到“AI全生态”。从“手机+AIoT”“人车家全生态”到“AI全生态”,小米过去五年历经三次战略升级。

串珠引线,澎湃OS是将生态内的产品连接起来的线,也是小米战略升级的关键节点。基于澎湃OS,小米生态内的设备互联,内容共享,软硬件生态协同发展。

三年前雷军押上全部声誉造车时,被质疑入场太晚。直到SU7发布前半个月,都没几个媒体看好。结果不仅SU7大成,小米主营业务连年逆势增长,手机出货量连续17个季度全球前三。

做一个假设,小米三年前如果没有造车,今天会怎么样?仅从估值逻辑看,单一手机业务公司已经跟PC、家电一样了,除了苹果外,国内其他友商的估值已经只有小米公司的零头了。答案很显然,小米进入汽车行业完成了惊险一跃。

三、新起点:成长为一家硬核科技公司

2020年,小米创业十年,雷军为小米设定了新十年( 2020-2030)目标:大规模投入底层核心技术 ,致力成为全球新一代硬核科技引领者。

2024年10月,小米新十年第二个五年即将迎来开端,这是一个新的起点:站上硬核科技开始绽放的新起点。

雷军称:小米2024年的研发投入约为240亿元,预计2025年约为300亿元,从2015年至2023年,小米历年研发投入分别为15亿、21亿、32亿、58亿、75亿、93亿、132亿、160亿、191亿。

没有钱搞不了硬核科技公司,从2015年到2025年,小米11年研发投入累计将超过1000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小米澎湃OS2,据卢伟冰透露:小米成立了超3000名工程师的专项小组,卢伟冰带队针对25000多个场景进行分类甄别与逐一攻克。小米澎湃OS2覆盖305个专项,52项技术成果行业领先,拥有超过200多篇专利。

小米自研的Xiaomi HyperAl端边云AI子系统是小米系统级AI的核心基础建设,基于这样的基础设施,小米才完成了“人车家全生态”到“AI全生态”的迭代升级。

小米SU7 Ultra的量产更离不开巨额的研发投入。正是基于的巨额投入,小米才能把赛车的性能普及到了个人轿车,又一次验证了“科技普惠”。

硬核科技公司不只是小米公司的追求,也是一大批优秀中国企业的追求,他们的努力和追求正在缩小中美科技的差距,在一些领域,我们甚至已经完成反超。

在新能源车领域,2023第四季度比亚迪纯电销量首次超过特斯拉,机构称2024年将实现整体反超,电动车全球第一的宝座易主。2019年后特斯拉在中国再也没有推出过新车,产品老化、创新乏力被中国车企围剿:2024上半年全球销量下降6.6%,中国市场份额从去年同期的9%降至今年7月6.5%;2024年7月,20万以上纯电轿车销量小米SU7首次超越Model3登顶第一,10月再次反超。

中国芯片弯道超车,去年实现1847亿美元出口全球第一,中芯国际量产7nm打破美国先进制程垄断,正在从芯片大国向芯片强国迈进。

小米手机代表国产手机征战全球,八月份额再次超过苹果,小米15全系越级压制iPhone16,小米汽车挑战“全球最速四门车”为国争光,和苹果、特斯拉保时捷同时掰手腕挑战旧巨头霸权。

在硬核科技创新领域,出现了“国外的公司慢下来,中国的公司快起来”的现象,中国硬核科技公司技术创新迎来井喷,百年未有之变局,去全球顶尖市场掰手腕的时代到了。

四、汽车造梦:一次“科技改变国运”的机会

中国企业正在汽车行业的各个方向上突围,在不同的领域站上巅峰。德国媒体最近发文:百年汽车工业终将败给中国?这成了全球汽车行业共同的追问。于中国人而言,面对这个问题的感情是复杂的:从进入汽车行业到今天,已近百年。

1992年8月22日,已经81岁高龄的钱学森,写信给时任国务院分管工业和计划的副总理邹家华,建议中国跳过燃油车,直接发展充电小汽车。钱学森的这封信为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埋下了最早的种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十年来,中国汽车市场是成功的,先后超越德国、日本、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中国汽车工业却说不上成功,四十年前合资时中国希求“以市场换技术”,四十年过去了,我们的经验是,核心技术换不来,只能靠自己。

根据美国《汽车新闻》(Automotive News)发布的2018全球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百强,中国企业只有六家入围,分别位列第16名、第65名、第71名、第79名、第80名和第92名。其中最拿得出手的是内饰——造车这件事上最边缘的技术。

大而不强的困境直到新能源汽车时代才彻底改观,以小米汽车为例,电机、电池、大压铸及相关核心部件都是小米自研或者联合国内合作伙伴自研,智能座舱、智能驾舱属于小米擅长的领域,“人车家生态”更是小米汽车值得期待的亮点。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在新能源汽车时代,站上巅峰的不止小米汽车,还有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中国势力,不止在整车方面,更在电池、电机、大压铸、智能座舱等领域站上巅峰。

汽车制造为代表的中国制造崛起引起全球关注,与“世界工厂”时代的中国制造不同,中国领先的不止产能,更有技术和创新。曾经的行业老大哥开始学习中国厂商,比如曾经销量全球第一的丰田被爆出未来也将采用比亚迪DMI超级混动技术,福特投资35亿美元在密歇根州建立新一代电池工厂,工厂使用的是宁德时代授权技术。不只在汽车制造领域,在其他领域亦是如此,比如光伏,2023年中国已经占据了全球光伏总产能80%以上,欧洲是中国最主要的光伏组件出口市场。

回顾中国汽车行业,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949年到1980年,计划造车阶段;1980年到2000年,合资造车阶段;从2000年到2020年,市场化造车阶段;目前正进入第四个阶段,技术创新驱动的造车阶段。

计划造车阶段,我们基本上是闭门造车;合资造车阶段,中国汽车处于陪跑地位;市场化造车阶段,中国汽车处于跟跑位置;技术创新驱动阶段,中国汽车正在完成从并跑到领跑的跃升。

小米2021年决心杀入汽车行业,看到的是从并跑到领跑的机会,摘取工业皇冠上的明珠的机会,一次用科技改变国运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