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媒体和监管者所曝光的信息,乍看是在规范保健品行业,但实际上却在一定程度上误导消费者,给保健品行业抹黑,令保健品行业背锅。
前几天,浙江在线的报道“拿保健品当药吃致血压血糖飙升” 。这个标题乍一看,很容易让人对保健品产生误解,即保健品本身具有导致血压血糖急剧升高的危害,仿佛保健品成了致病的元凶。
报道中的王阿姨,身患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原本通过服用药品,血压和血糖都能维持在相对正常的水平。但在刷手机短视频时,她被一款被主播吹嘘得神乎其神的保健品所吸引。主播声称这款"外文保健品"有着神奇的疗效,每天仅需服用一粒,就能治愈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在内的各种慢性病。在极具诱惑性的宣传下,王阿姨心动了,购买并开始服用这款保健品。刚开始,她的血压和血糖看似仍在正常范围内,于是她逐渐停用了原来服用的药,结果,王阿姨的血压和血糖值迅速飙升。
还是我多次强调的:问题不在于保健品本身。保健品,从本质上来说,它是食品。如果按照其标签所规定的要求正规服用,是绝对不会导致像王阿姨这样血压血糖失控的情况。王阿姨的问题,根源在于她错误地将保健品当作了药,并且擅自停用了原本控制病情的药物。这是一种严重的认知误区,是消费者自身对保健品和药品功能的混淆,而非保健品本身存在问题。
我们在做养生指南健康素养提升训练营的时候,时刻强调一个观点:看病要去医院,买药要到正规药店。当身体出现疾病时,药品无疑是控制和治疗病情的关键。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要完全否定保健品的作用。事实上,在生病的过程中,如果能够配合使用具有针对性、精准性的保健品,往往可以加快康复的进程。例如,对于一些因疾病导致身体虚弱、免疫力低下的患者,适当补充一些有助于增强免疫力的营养保健品,可以辅助身体更好地恢复。
当然,报道中商家声称保健品能治愈慢性病,是虚假宣传,是违法行为。在保健品市场中,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也误导了众多消费者。但是,这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与保健品无关。
很多专家、媒体一直在提醒大家,保健品不能代替药品。
那为了保健品产业健康发展,是不是还应当积极向社会大众传递更多客观、全面的信息?
一方面,要提醒消费者,在服药治疗疾病的同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针对性地服用一些保健品来促进康复。这需要对不同类型的疾病、不同功效的保健品进行详细的科普,让消费者明白哪些保健品在哪些情况下可以对康复起到积极作用。例如,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某些含有特定成分的保健品可能有助于调节血脂,但这绝不能替代降血脂的药物治疗。另一方面,更要强调保健品属于食品范畴这一本质属性,并且告知消费者 “正确服用保健食品不会损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