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欧贸易摩擦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法国作为欧盟重要成员国率先向中国示好,显示出欧盟内部对贸易战升级的忧虑已经浮出水面。法国贸易部长普里马斯本周专程访问上海,与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会面,传递"开放与坚定"的双重信号。
首先看贸易争端的表象。去年10月,欧盟单方面对中国电动汽车启动反补贴调查,并威胁征收高达35.3%的惩罚性关税。中国随即以反制措施还击,对法国白兰地、猪肉和乳制品等进口商品展开贸易救济调查。这一精准打击直指法国经济命脉,导致法国白兰地生产商上街抗议,仅在科涅克地区就有800多名示威者要求政府重新考虑对华政策。中国商务部的反制措施可谓巧妙。一方面,这些调查都是依据中国产业界的申请发起,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和中国国内法;另一方面,白兰地等产品对法国地方经济影响重大,迫使法国不得不重新权衡对华强硬政策的得失。
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法国汽车工业面临的结构性危机。数据显示,法国本土汽车产量从2000年的300多万辆下降到2023年的130万辆左右,降幅超过50%。标致雪铁龙集团和雷诺在全球市场份额持续萎缩,在电动化转型中更是举步维艰。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不仅在本土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更开始在欧洲市场取得突破。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突破120万辆,其中相当部分销往欧洲。
全球汽车工业的成功案例已经证明,深度融入中国供应链体系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大众汽车在中国的合资企业年产量超过300万辆,不仅获得了高效的供应链支持,还通过中国市场积累了电动化转型的经验和技术。特斯拉上海工厂的成功更是范例,其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能力令全球同行惊叹。
再说一个在中国互联网上比较冷门的车企,现代起亚,韩国车在中国市场的保有量和销量都远远不及其他国家车型,但是仍然把工厂建在了中国武汉,在中国生产全球车型,卖到欧洲南亚等市场,不仅稳固了市场地位,还带动了韩国本土供应链的升级。
反观法国车企,由于在中国市场的持续低迷,错失了与中国供应链深度融合的机会。以电池为例,中国已经掌握了全球70%以上的动力电池产能,宁德时代等企业在技术和成本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法国本土电池企业虽然也在努力追赶,但在规模和效率上都难以企及。
更重要的是,中国车企进入法国市场带来的是机遇而非威胁。比亚迪已宣布将在法国建立新能源汽车工厂,这不仅能带来直接就业,还能带动本土供应链向电动化升级。中国品牌也在积极寻求与法国本土企业合作,这种良性互动既能帮助法国保持汽车工业大国的地位,又能加速其产业升级。数据显示,欧洲汽车产业链中已有超过30%的零部件来自中国供应商,这种依存关系是全球化分工的必然结果。
法国政府必须认清一个现实:在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的大潮中,与中国的合作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选择。如果继续固守零和博弈的思维,用关税壁垒阻挡中国电动车,不仅无法遏制本土汽车工业的衰退,反而会进一步加剧其在全球市场中的边缘化。
实际上,法国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行动,比如与中国车企洽谈建厂事宜,寻求在电动化浪潮中实现产业转型。
普里马斯此访释放出的积极信号,暗示法国政策层可能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开始在对华关系中寻找更具建设性的方案。下一步的关键是如何在保护本土产业与推动对华合作之间找到平衡点,这需要更多务实的政策举措和更开放的合作姿态。毕竟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试图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来维持产业优势的做法,最终都将付出沉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