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市现有1条国道、3条省道,公路总里程2824公里,是货物运输的重要通道,庞大的车辆流量使得超限超载形势极为严峻。近年来,肥城市创新执法理念和模式,建设治超非现场执法系统,全面推进“人治”向“技治”转变,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域全天候无死角闭环“数字治超”,道路运输安全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建设高标准“数字治超”系统
肥城市投入4000余万元,依托不停车检测系统及动态汽车衡技术,配合超限管理系统建设治超非现场执法系统,在全市所有出入国、省、县道,规划建设检测点12处,车道54条。
建设“数字治超”系统,“治超大脑”是关键。治超非现场执法控制室作为非现场工作的“大脑”,依托超限管理系统和硬件系统,主要实现三个功能:展示功能,接收现场站点所有数据,利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对全市路网数据、道路运输数据、超限车辆信息等数据进行直观展示;筛选功能,保留违规超限车辆、车牌照片、行驶视频,以及载重数据,全方位,多角度的保证数据的有效性;记忆功能,对违章数据实现长时间留存,并将违章数据第一时间上传到省厅及市大数据局,做到数据安全多重保障。
建设“数字治超”系统,“治超哨兵”是保障。全市十二处站点作为系统的运行保障,主要由监控设备和动态汽车衡组成。监控设备对车辆的车型、车牌、车速等信息进行采集,动态汽车衡通过动态称重,获得车辆的重量信息。两套设备相互配合,对货运车辆进行检测。此外在每个站点还设置了卸货场地公示牌及动态LED情报板,司机通过动态情报板看到实时载重数据,可视情况选择复核数据或者根据公示牌就近卸载货物,及时消除违法行为。
建设“数字治超”系统,“治超网络”是依托。治超非现场执法需要依靠强大的网络系统,今年7月1日正式启用后,可对全市2824公里的道路实现全天候监控、“闭环式”管理,实现了道路管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杜绝了绕路逃避检测的可能性。结合全市农村公路数字化管理监测系统,真正实现了对全市所有国、省、县、乡、村道全覆盖。
创新高效率“数字执法”模式
创新非现场执法模式,公路超限综合管理平台通过接入称重系统、抓拍系统和图像分析功能,实现了对道路交通的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监控,也能有效解决执法人员人力不足的现状。发挥证据优势,以确认交通违法行为的视听资料作为主要证据,该证据在经审查确认后、成为行政处罚证据时,具有客观准确性、便利高效性的优点,反映交通违法事实更加形象、生动、直观。对于系统中抓拍到的违章数据进行三次审查,技术审查筛掉因各种技术原因产生的问题数据,初审工作对合规数据进行审核,最后由复审人员进行再次复核,确保数据真实有效。三项审查均无问题,才可作为处罚依据,进入立案调查程序,对违法主体进行处罚。
构建高水平“数字协同”机制
加强部门协同,建立超载治理的联动机制,对于多次、不予整改的违法车辆纳入“黑名单”,当车辆再次进入本区域系统会自动报警。与交警部门建立联动机制,通过协同监管平台,对系统数据进行整合,对接运政管理平台,便于获取车辆信息,及时识别发现遮牌、套牌、假牌、无牌车辆,有利于开展违规超限车辆的“一超四罚”工作。
加强科技协同,同步安装交警部门监控设备,为打击以遮挡号牌方式逃避检测行为做好充分准备,努力让超限车辆“无所遁形”,同级单位之间实现治超“数字协同”。
加强数据协同,采集到的数据被认定违法后,自动上传至省厅和市大数据局,任何人员不能随意更改、删除数据,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执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使上下级单位间实现数据贯通。
推行“数字治超”以来,全市道路安全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公路路政管理更具“科技感”,实现全市所有等级道路监控监测全覆盖。实现了由“人治”向“技治”的转变,执法工作更加便捷、高效、准确,有利于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执法效能全面增强。自系统投入使用后,交通事故的发生同比减少15.6%,市内道路超限率从10%降至不足1%,为群众出行搭建幸福路、安心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