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不久,我刷到一条很有意思的热搜,大意是说老外玩cos专挑中国经典角色,他们不仅学习中国功夫,爱穿中国古装,还背诵中国诗歌,总之就是现在痴迷中国文化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了。

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当时正值万圣节期间,这样一条热搜就显得十分尴尬了,毕竟一边宣传外国人热爱中国文化,一边又限制中国人过外国节日,有种精神分裂的感觉。

更有趣的是,为了避免翻车,实时讨论区几乎禁止了普通账号发帖,只剩下一堆官媒与大V在转发评论,为了不那么明显,还找来大量水军助阵。

结果就是,本来想证明中国文化风靡全球,却恰恰反证了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自娱自乐。

文化这个东西,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它关系到民族与价值观的认同,是捏合群体的无形大手,同时,它还承担着更特殊的责任,充当着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的催化剂。特别是我们这个社会,文化在这方面的所起到作用更是鹤立鸡群。

也正是这个原因,承认中国文化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受欢迎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面临着民族主义叙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障碍,好像一旦承认,就意味着自己的族群低人一等,而反过来,如果自己的族群文化受人欢迎,则意味着一种天然的优越性。

后者在激发自豪感与自信心方面就像壮阳药一样效果显著,以至于需要一整个新赛道才能满足大量的心理需求。

然而,再多伟哥也无法掩盖文化阳痿的事实,这从两个方面可见,一是本土文化危机,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文化入侵”就是这种危机最直观的体现。二是文化输出的乏力,当中国人自己都难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时,文化输出就已经是空谈了。

狭义上所说的中国文化,指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虽然中华文明有着所谓“”传承有序”的连续性,但在文化上,这种传承其实早就出现断层了。

辛亥革命以降,无论是民国还是现如今,其文化基础都很难说是继承自大清或任何一个古代王朝,反而这一百多年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要更多一些,毕竟传统社会的变革靠的就是这种外来文化的冲击而非自我觉醒。

这导致依托于古代传统社会而生的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人之间天生就具有一定程度的隔膜。

这层隔膜就像戏曲与流行歌曲、相声与脱口秀、皮影戏与电影动漫之间的区别一样,左右着大部分人的口味选择。尽管这种选择还存在更复杂的文化与心理因素,但说白了就是,后者更吸引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人为传统文化买单,自然也就没人生产、没人传承了。传统文化青黄不接、外来文化大受欢迎,本土文化危机也就出现了。

当然,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毕竟跟中国一衣带水、同属汉文化圈的日本能将他们的本土神话、民间传说、武士、忍者、寿司、茶道等发扬光大并推向世界,那么理论上来说,中国也是可以的。

但问题就出在这里。日本之所以能做到这些,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改造,或者说西化。

以闻名全球的游戏塞尔达系列为例,其中既有日本武士道精神,又有西方骑士文化;既有传统的自然崇拜,又有西方的奇幻魔法;既有东方的佛教哲学,又有西方基督教的影子;就连很多建筑,都能看出是哥特风格与日本庭院的结合。

除此之外,在动漫、音乐、电影、美食等其他领域,都能看到这种既保留传统文化根基、又吸收西方流行文化元素的做法,这使得它们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还能消除文化差异,输出海外。

在这一点上,中国人可能面临着更大的心理障碍,这种障碍不是现在才有的,自古以来便是如此,特别是在近代,反映得尤其明显。

当时的中国虽说也在搞戊戌变法、洋务运动,但总体上来说,对西方文化仍然十分排斥,以至于到民国建立都还未完全摆脱西方列强的控制。而日本则借着明治维新开始全方位西化,仅用了40年,到1899年就基本从列强的胁迫中独立,甚至打败俄国,自身也成了列强之一。

虽然不同的选择没有好坏之分,仅仅体现出了民族性格的不同,但从这儿却能看出日本在文化发展上成功的关键。

有人可能会对此非常不屑,认为这是在刻意讨好西方,但仔细想想就能明白,一件商品想要卖得好,必然要讨好消费者。而文化作为商品的附加属性且始终只能是附加属性,唯有商品大卖,才能让其得以发扬。

况且,不得不承认的是,哪怕是在多元化的当下,西方文化仍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现代文化的主流,日本人自己喜欢,外国人也喜欢,那用它来包装商品自然不愁买家。

我们在这方面就很吃亏了,本来“博大精深”就已经与商品的娱乐属性有些绝缘了,还可能面临歪曲历史真相、丑化历史人物、胡编乱造、崇洋媚外的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种压力下,传统文化往往难以得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改造,大家不喜欢,自然就不买账。抱残守缺的结果就是被时代所遗弃。

毕竟大部分人看《三国演义》不是为了学后汉史,想了解明史一般也会选择《明朝那些事儿》而非大部头专著。

既然传统文化已在本土式微,那么输出就更难以为继了。一个很明显却看似矛盾的结论是:想要文化输出,就不要想着文化输出。

换句话说,当一件商品是以文化输出为目的而生产时,那么这件商品往往会因为失去核心竞争力而难以起到文化输出的作用。

这样的本末倒置在中国是很常见的,比如今年大火的《黑神话:悟空》。游科为了展示中国的传统建筑与山水魅力,在游戏性上为美术做了极大的让步,同时,为了突出台词蕴含的传统哲学,又进行了故作高深的冗杂的诗化。

一个游戏中两大灵魂部件的残缺,导致这款雄心勃勃、一开始就瞄准海外市场的大作,既没有成功传播出多少中国文化,海外反响也平平无奇。

反观日本动漫,则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从《铁臂阿童木》的大获成功开始,日本动漫逐渐得到发展,尤其是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随着“宅文化”的兴起,动漫产业迎来第一次大爆发,出现了很多经典作品,比如《高达系列》、《城市猎人》等等。

正因为一心一意的为国内的“宅文化”群体服务并通过满足他们的需求挖掘出了动漫产业的真正价值,到了90年代,日本动漫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无论是人才、技术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有了成熟产业链的加持,加之电视动画的普及,日本动漫这才逐步接触到更多的全球市场,最终引发了全世界青少年的追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说,日本动漫的崛起,离不开对国内市场的重视以及对商品属性的开发,文化的融入只是丰富内容一种手段,它不拘泥于本土文化,有趣的外来文化一样可以成为商品的核心卖点,而一旦打开了市场,那本土文化的发展与输出也就水到渠成了,甚至很多外来文化都因此被打上了日本的标签。

假设日本人一开始就以输出传统文化为己任,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可以预料的是,日本动漫到现在依然只会是一个小众产业,日本青年也依然在为动漫崛起而大声疾呼。

所以说,放下保守的文化卫道士心态,将传统文化从严肃的祖宗崇拜下放到娱乐的商品层面,才能让其重放光彩,否则就像某些传统医学,开口就是千年传承,可别人都已经开始搞跨学科研究、开发脑机接口了,它还在胡同里打转。

不过,很多观念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就像我前文所说,它是扎根于历史所塑造的民族性格以及社会深层土壤中的。

你无法要求一个人在荒漠里种植出除了仙人掌、梭梭、胡杨以外,其他郁郁葱葱的植被。就像猴哥,毛都快被薅没了,但大家依然攥着它的尾巴不放手,谁让他戴着金箍呢。

说实话,如果抛开所谓的国仇家恨,至少在文化产业方面,日本真的是一个非常值得学习的国家,韩国也不错。

我记得当年禁韩令发布之后,很多人都觉得韩国文娱离开了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就会立马暴毙,谁知,他们在与国际接轨后反而活得越来越滋润,而咱们自己呢,抄了韩娱几十年,却还在原地踏步。

当然,这就是文艺创作环境所面临的问题了,既是老生常谈也不方便展开。

总之,传统文化的发展与输出需要强劲的引擎,而这台引擎既不能靠畜力,也不能靠蒸汽动力,只能依赖于现代社会所独有的启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