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声为笔,以情为墨
在文字的画卷上绘出绚丽多彩的情感世界
让我们在倾听中感悟人生的真谛
朗读者:张淑一(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研究室)
伴随着儿童秋冬季呼吸道感染高峰,急诊科输液室的工作忙碌又嘈杂,人流涌动的穿刺台和留观区,是患儿和家属最信任、最暖心的“问题解决站”。在高峰时段,每名护士每小时要穿刺20余人,巡视护士每天更是要走两万多步,不仅考验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要在短时间内为患儿完成治疗并细致交代输液相关注意事项,同时还要对患儿病情的轻重缓急观察入微。
一个平常的深夜,我像往常一样对留观区患儿的静脉输液情况进行巡视,在巡视到一名1岁多的小朋友手背部留置针情况时,发现孩子露在被子外的手指颜色发暗,我立刻警觉起来,一边触摸孩子的手指一边与家长交谈:“家长您好,宝贝手很凉,这会儿发烧吗?”
孩子妈妈摇摇头说:“应该不烧吧,半小时前测还是正常的。”
我不放心地继续问:“这会儿我摸孩子的小手特别凉,而且皮肤颜色也发花,您有体温计吗?再给宝贝测个体温吧。另外,咱们留观区挺暖和的,您这会儿不用给孩子裹这么厚的被子,万一发烧,不利于散热。”
家长随即打开了孩子的包被。当看见孩子的小脸的瞬间,我的心里咯噔一下:孩子的口唇跟手指的颜色一样,表现为暗青色,伴随着呼吸,孩子的小脑袋一下下地点头,呼吸急促连带鼻翼不断地扇动,锁骨上窝凹陷,这个小朋友呼吸困难的表现非常明显。
我立即对家长说:“家长,孩子情况不太对,您快抱上孩子,我带您去找医生进一步评估。”说完这些,我立刻呼叫同班护士协助,二人合力把孩子和家长护送到医生面前。值班医生立即为患儿听诊和查体,经皮血氧88%,听诊情况也不乐观。
当医生向家长交代孩子病情及后续可能要进行辅助通气治疗时,孩子妈妈的眼神一片迷茫,不能给医生任何反馈,时间在她身上仿佛静止了,数秒钟后她突然崩溃大哭,双下肢瘫软无力一屁股坐到地面上,她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一把抓住我的衣服:“护士,孩子会不会有危险?他还这么小,辅助通气是不是太受罪了?能不能不用啊?”
看着她泪眼婆娑的面庞,我安慰道:“您的心情我们理解,但是宝贝现在情况危重,您看宝贝已经喘得很难受了,如果不用上必要的治疗手段,这种情况不但不能自行缓解,甚至可能加重。”
然而,孩子妈妈仿佛没有听见周围的声音,只是一味地重复着:“孩子太受罪了。”
我轻轻扶正孩子妈妈的身体,直视她的眼睛,说道:“我也是位母亲,我非常能理解您现在的心情,此时此刻我们要先解决孩子这种难受的状态,您放心,我们儿科医务工作者天天跟小朋友打交道,做任何操作都把孩子放在第一位,我们一定会为孩子及时治疗、轻柔操作,减少宝贝的痛苦,您也要保重自己的身体,宝贝需要您。”说完我将孩子妈妈扶到椅子上坐好。
看着医护人员有条不紊地为孩子进行治疗,孩子的脸色一点点转为红润。孩子妈妈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不再质疑,不再阻拦。她眼神中不再是迷茫,而是信任和感激。当我再次经过她旁边的时候,她拉住了我的手,说道:“护士,童童就拜托你们了。”
童童在医护人员的救治下,病情转危为安,当医生为孩子联系好住院床位即将离开诊区时,我叮嘱道:“家长,您的身体可以吗?我给您抱孩子,送你们去病区吧。”
“不用了,护士,谢谢您,我缓过来了,刚才看孩子那个样子,我感觉自己整个人都脱了力,现在看见孩子情况稳定下来,我感觉又有力量了,十分感谢你们,要不是你观察仔细,我本来想着输完液就直接回家了,想想就后怕,真是太谢谢你们了!”说完,她一把抱起孩子,深深地向医护人员鞠了一躬,看着她们离开的身影,我们松了口气,转身又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之中。
这只是急诊室普通的一刻,却是一个家庭不凡的一夜。当你抓着我的衣服痛哭流涕生命托付的时候,当你的眼神从迷茫到坚毅的时候,当你的行为从抗拒到配合的时候,当孩子转危为安的时候,医患之间互相信任、互相配合,挽救一个弱小生命,这种成就感是无可替代的。
科学在左,人文在右,在临床医疗护理的道路上,细致的观察是危重症识别的重要环节,专业的技术是危重症救治的保障,悉心的安抚是温暖患儿及家长的阳光,更是链接医患之间信任的桥梁,让我们用爱播种,心似繁花,护佑安康。
喘息性支气管炎多发于幼儿,具体临床表现为支气管痉挛、黏液分泌增加、气道狭窄等,同时还会存在气道高反应性,急性发作期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发热、呼气时间延长、伴有哮鸣音或粗湿啰音,未有效干预可能引发肺功能损害,严重者还会出现呼吸衰竭,进而恶化成心力衰竭,严重影响患儿的健康成长发育。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需及时对症治疗,给予抗感染、止咳平喘类药物治疗,缓解临床症状。同时,保证患儿充足的睡眠时间,室内的温度和湿度要适宜,帮助患儿经常变换体位,多喂食白开水,饮食注意易于消化吸收,做好呼吸道隔离措施,尽量减少去人员密集场所,在医院等环境中应正确佩戴口罩,降低继发细菌感染的可能性。对症治疗是强化治疗效果的关键环节,需要结合患儿的年龄、身体素质、病情轻重程度等角度出发,综合考虑,选择适合患儿的药物落实对症治疗,治疗疾病的同时,尽量降低药物对患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全面提升治疗效果。
文 | 杜文雯
编辑 | 宣传中心 郝洁
首都儿科研究所
科普号
首都儿科研究所
新闻号
首都儿科研究所
附属儿童医院
健康科普
新闻动态
就诊服务
首都儿科研究所融媒体矩阵
觉得好看请点击“在看”支持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