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十四年,乾隆皇帝接连下发两道谕旨,明确了自己将于乾隆十六年开始南巡,并明确给出了南巡原因:1、应江南官民所请;2、遵循圣祖康熙帝南巡之例;3、体察江南民情;4、恭奉母后,以尽孝道。
因为准备充分和南巡途中官员的殷勤迎驾,乾隆皇帝对乾隆十六年的首次南巡十分满意,又接连在乾隆二十二年、乾隆二十七年、乾隆三十年和乾隆四十五年先后进行了五次南巡。乾隆四十五年,结束了第六次南巡以后,鉴于康熙皇帝的六次南巡的次数限制,鉴于乾隆皇帝已经74岁的高龄,再加上数次南巡的巨额耗费,乾隆皇帝下旨不再南巡。
关于六次南巡的耗费巨大,乾隆皇帝曾经在晚年亲撰的《御制南巡记》中,予以过正面回应:
朕临御六十年,并无失德,惟六次南巡,劳民伤财,作无益,害有益。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有利有弊,但南巡过程中的奢侈靡费、开支巨大,甚至直接开启了乾隆中叶国势渐衰的进程,让其饱受后世诟病。但清朝灭亡以后,关于乾隆皇帝六次南巡的真正目的就成为了争论焦点,其中“弘历非满人,而是汉人,浙江海宁陈阁老之子”的观点传播最广。
乾隆帝六次南巡的野史传闻
《清朝野史大观》对于这段传闻有着较为明显的记载:
康熙间,胤禛与陈阁老尤相善。会两家各生子,其岁日月时皆同。胤禛闻悉,乃大喜,命抱以来。久之,始送归。则竟非己子,且易男为女矣。陈氏殊震怖,顾不敢剖辨,遂力秘之。
康熙年间,皇四子胤禛和汉官陈阁老家同时生产,胤禛用自己的女儿换回了陈阁老家的儿子。乾隆皇帝登基后,获悉事情真相才会亲赴江南,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
为了证明这一说法,诸多野史笔记还出具了多项证据:
1、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其中四次就住在浙江海宁陈阁老家中;
2、陈阁老府邸的“中门”,自乾隆皇帝亲临以后便永久封闭,“非天子临幸,此门毋轻开”;
3、浙江人口口相传,乾隆皇帝曾经命人用黄幔遮挡,亲自跪拜陈阁老夫妇;
那么,这种说法能不能立足脚跟呢?
其实,这只是反清思想严重的江南地区杜撰出来,用以抹黑清廷的谣传,绝非事实真相。
首先,乾隆皇帝出生于康熙五十年,当时的皇四子胤禛虽然有三子早夭,但其第四子弘时已经7岁,已经度过了年幼夭折的危险期。也就是说,不管是王爵承袭还是皇位传承,皇四子胤禛都已经有了后代,没必要抱来别人的孩子。
再者,康熙五十年正值“九子夺嫡”的关键时期,一向心思缜密、沉稳冷静的皇四子胤禛绝对不会犯下如此大错,主动为夺嫡对手们留下足可以致命的把柄。
更重要的是,清代皇室成员的出生日期、生母情况甚至是出生地点、名字选择都会在《玉牒》中明确记载,不能有丝毫差错。而且,《玉牒》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管理,即使是皇帝也无权更改。也就是说,乾隆皇帝只能是皇四子胤禛的亲生子,没有其他可能。
再者说了,如果乾隆皇帝真是前往江南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还会“恭奉母后”一同前往吗?所以这个传闻这是类似天地会一样的反清组织,用以抹黑甚至用以自我安慰的刻意杜撰。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的真正原因
既然不是为了寻找亲生父母,那么乾隆皇帝为何不惜劳民伤财、耗费巨大,也要前后六次下江南呢?
其实,我们对乾隆皇帝“败家子”的形象认定,多为先入为主的观念影响,历史上的乾隆皇帝或许有着诸多毛病,但作为一代职业帝王,他无疑是最成功的代表。乾隆皇帝六下江南,虽然耗资巨大,甚至直接开启了清朝中衰的进程,但就当时的历史背景而言,这是一项不得不进行的政治活动。
1、雍正新政带给统治阶层的负面影响
我们都知道雍正皇帝从康熙皇帝手中接过来的,是一个官员贪腐、浮夸成风,弊政百出的虚晃盛世;可雍正皇帝在位期间,一直致力于新政推行、吏治整顿的高压统治,几乎得罪光了天下的既得利益阶层。在一片反对声音中,就属江南这个人杰地灵、文人辈出的地区闹得最凶。
也就是说,雍正皇帝虽然将大清王朝重新推到了良性发展的轨道上,但他却也将统治阶层和官僚、士绅、文人之间的关系推向了冰点,如果不加以修复和改善,皇权的稳固性甚至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所以,乾隆皇帝在修复了统治阶层的内部矛盾以后,才会将主要精力放在天下士绅和文人身上,自京城到江南的南巡,就是乾隆皇帝用以宣扬怀柔统治思想,改善阶级矛盾的理性做法。不得不承认,乾隆皇帝的数次南巡,为清朝鼎盛时期的到来创造了绝佳环境。
2、江南地区的特殊性
自古以来,物产丰富、经济发达、人杰地灵的江南地区都是统治阶层至为关注的地方。清朝时期的江南地区,更是成为了支撑大清财政和粮饷的“钱袋子”、“粮仓”。可这样一个对朝廷、对皇权,甚至对天下安稳至关重要的地区,偏偏是反清思想最为活跃、抗清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
自清初时期,清军制造了“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等血腥惨案以后,江南地区几乎成为了反清思想的风向标,但凡有逆反案出现,几乎都能找到江南人士的身影。雍正皇帝继位以后,又屡屡改革盐政、钱法和土地赋税政策,让江南地区的反清思想更为严重,这就迫使乾隆皇帝必须亲临江南,用一系列恩赏动作,安抚和拉拢江南人士。
自乾隆三十年到乾隆六十年间,大清国库的存银始终保持在六千万两以上,这和乾隆皇帝南巡途中对江南地区的怀柔、安抚政策绝对分不开关系。
3、奉母南巡,以示孝道的统治思想
乾隆十四年,乾隆皇帝在给出南巡理由的时候,提及了康熙皇帝南巡时“恭侍皇太后銮舆,群黎扶老携幼,夹道欢迎交颂天家孝德”的情形,这对于历来讲究“以仁孝治天下”的清朝统治阶层而言,至关重要。为此,乾隆皇帝专门给出了“江南名胜甲天下,奉圣母皇太后游赏,以示孝道”的南巡理由。
用儒家思想中的“仁孝”来统治中原地区,对于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政权而言,不光是一句口号,而是必须以身作则,表率天下才能收到实际效果的统治手段。在乾隆皇帝的六次南巡中,前四次都是“奉崇庆皇太后出巡”,这对于彰显皇家孝德,维护皇帝形象乃至皇权稳固、天下威服都有着至关重要的积极影响。
当然,除了上述几个重要原因外,炫耀国力、彰显皇家威严;视察水利、关注百姓疾苦;贪图享乐、意在游山玩水等等,也是乾隆皇帝南巡的重要组成部分。诚然,六次南巡给朝廷财政、沿途百姓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但较之政治方面的收益,乾隆皇帝的南巡之举并不能说成是昏庸表现。
参考文献:《清实录·高宗实录》、《清朝野史大观》、《乾隆帝御制南巡记》、《乾隆帝南巡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