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剧”而“聚”,因“聚”而推动“变”。
金秋时节的上海,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以下简称“国际艺术节”)拉开本城本年度“最艺术”时光的序幕。而位于杨浦区的YOUNG剧场,也以别具一格的2024秋是国际戏剧季撑起一片天。
这家以会聚“年轻力”为核心定位的区域性剧场,如何不断切近自己的理想状态?
它的打造与运营,可以给城市文化建设带来哪些启示?
记者走访了资深剧场人、YOUNG剧场总经理王洁。
薪火相传是底蕴
上观新闻:2022年9月2日,YOUNG剧场历经全新改造,拉开面向公众的大幕,也成为上海大剧院首个托管运营的剧场。而今,迈入第三个年头的YOUNG剧场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品牌美誉度,并拥有了一批铁杆剧迷。回首来时路,你觉得经管和运营团队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吗?
王洁:我在大学里学新闻,2007年初入传媒业,在报社实习时开始对表演艺术有了接触、观察、学习、报道的经验,2010年进入上海大剧院工作。此后的十多年,我有幸见证了上海演艺市场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今天回首YOUNG剧场的创办历程,不由深深地感慨,虽然YOUNG剧场本身正式起航不过两年多,但它能取得的点滴进步,都离不开上海演艺市场过去10年、20年甚至更久之前的积累与沉淀。
20世纪90年代,上海在现代化剧场经营与运营领域已然走在全国同行的前列。上海大剧院建立于1998年,是国内第一个现代化大剧场,甫一成立,便成为全国同行竞相学习的对象。
此后,一方面,全国各地开始兴建现代化大剧场,需要各种经验的输出、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上海开始经历剧场的细分。
除了上海大剧院的建立,东方艺术中心、上海文化广场、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等沪上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的兴建,“上海文创50条”提出打造亚洲演艺之都的目标,不仅为上海举办高品质演出活动、放大演艺产业效能奠定扎实的硬件基础,也将行业的发展、人才的孵化与集聚、观众观演习惯的培养送上“快车道”。
如果没有这些年的积累与沉淀,没有几代剧场人的接力与薪火相传,换在十多年前,我真的很难想象,今日的上海可以以一个区域性的剧场为载体,倾情打造一个以“年轻力”为特色标签的剧场。
YOUNG剧场的空间结构配置与高品质现代化戏剧剧场的需求高度吻合。图为沪语音乐剧《摇啊摇》正在主剧场排演。
探寻新的细分和支点
上观新闻:是“年轻力”,而不是“年轻人”。这样为自己下定义,既是在市场细分上更深地挖掘,又是在开启一场前所未有的探索。
王洁:没错。以艺术彰显青年气质、激发革新创造、打造文化枢纽、满足不同群体精神成长需求,是我们的愿景。呈现活力、前沿、多元的艺术作品,构筑新青年艺术家的引力场与实验场,打造没有边界的剧场,实现场域与区域的融通,是我们的使命。
YOUNG取“年轻”之意,音同“杨”。除了探索“年轻力”,与剧场所在的区域一起共生、进取,也是我们的重要底色。
从区一级的层面而言,作为“人民城市”理念首提地的杨浦,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生活青春涌动,优质教育资源丰厚。
从社区一级的层面而言,YOUNG剧场位于杨浦区的腹地。所在的控江路街道虽老旧小区占比较高,但近年来积极推动老旧小区改造,为提升城市功能和居住品质持续发力。
上述几个层面的立意始终放在我们整个管理和运营团队的心上。希望能够作为杨浦区最重要的公共文化设施之一,突破剧场边界,积极探索与所在的区域、社区深度联结的方式与新的支点,在将多元文化“请进来”的同时,也让优质文化通过我们“走出去”,走进社区、园区,走入大学、中小学。
2024秋是国际戏剧季迎来话剧九人新作《翻山海》。话剧九人是一支由北京大学校友创立的高口碑青年戏剧团队。图为该剧剧照。
上观新闻:YOUNG剧场包含了一个1020座的主剧场、一个168座的“绿匣子”(功能不仅限于小剧场)、一个排练厅、一个适合举办展览和活动的“氧吧”。这样的空间结构配置可以说是为打造“戏剧场”度身定制。在戏剧领域,以“年轻力”为关键词立起一个剧场品牌,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
王洁:在确立愿景与使命的同时,我们迅速组建了团队。团队成员大多有在上海重要公共文化机构工作过的经历。
过往的行业经验是宝贵财富,帮助我们基于前辈的探索和实践,在确保专业度和国际视野的基础上,展开一番新的探索。可以说,我们的目标观众是新的,品牌理念是新的,产品细分、运营模式都需要重新建构。
很多观众一看剧场名,以为我们主要是为年轻群体服务的,但其实,我们希望追求的“年轻”更多是一种气质。在我们看来,“年轻”代表更有活力。
基于这样的团队共识,两年多来,我们以戏剧为核心,在引入优质剧目的同时,通过组合、策划与包装,激发活力、创意,形成了聚焦青年艺术家创作的GOAT构特别青年剧展、呈现国际当代视野的秋是国际戏剧季、与生活方式结合的“出乎艺料”美食艺术节、以传统非遗年轻化为策划方向的“昆曲正YOUNG”古典新欢花雅周等一个个独特的内容和节展品牌,走出了一条多元融合的创新发展之路。
除了演出,我们还推出了300余场活动,打造了面向不同领域和受众的“杨娃娃”“杨克勒”“杨声器”“开放剧场”等艺教品牌;与杨浦图书馆共同开设戏剧讲堂,也将艺术家分享会、工作坊送进杨浦区众多高校,让公益演出和惠民票发售走进社区、园区;与区少年宫和少科站签署“社会大美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发和探索“美育浸润”行动方式,将艺术普及辐射到中小学生和老师。
虽然现在讲起来,我们对于整个管理和运营模式的框架有了越来越清晰的想法,但其实在过去的两年多,我们也是在不断试错中度过的,不断地用我们的已知去判断未知,不断地总结、复盘、再创新,不断地和内心的困惑、实践中的矛盾点“交战”。
昆曲周期间,昆曲再构剧场《南昆·YOUNG室》创新地以“生旦净丑”为主题进行展演,融合表演、讲述、互动和展览为一体。
孵化育才新模式
上观新闻:可以讲讲令你们感到困惑的点吗?
王洁:比如,因为不能只是欢迎和拥抱年轻一代,这要求我们对剧目的组合、策划、包装具有一定的包容度。我们需要为受过良好教育、拥有艺术文化熏陶积累的观众服务,更需要为正在成长中的受众、对高品质文化艺术资源有向往的潜在受众服务。
尤其,近年来,上海的整个演艺观赏氛围很不错,越来越多市民借助亲民、公益的方式,接触高品质的文化艺术资源。要想兼顾高品质和包容度,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并非全额拨款、需要自负盈亏的单位而言,是莫大的挑战。
虽然每分钱都得掰着花,但我们深深懂得,必须两条路并驾齐驱。一条是形成独特的风格和质感的路,另一条是面向杨浦区乃至更大的区域、做好艺术普及工作的路。后者与其说是“接地气”,不如说是为我们更长远的未来筑基。
上观新闻:说到为未来筑基,YOUNG剧场有一些举措很有特色。比如,你们策划的GOAT构特别青年剧展不只是剧展,还是一个聚焦年轻一代创作的平台。
王洁:作为策划GOAT构特别青年剧展的核心成员,李建军导演一直说,从事戏剧创作的青年人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戏剧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必须调动多方资源,才能做出一部比较完整的作品。
而对于年轻戏剧人而言,如果没有从零开始不断去创作、尝试、积累的机会,很难一下子就成长为能够挑大梁的创作者,必须有平台提供给他们这样的机会才行。我们非常认同这一点,因而也将搭建具有成长性的平台,视为“把钱花在刀刃上”之举。
上观新闻:杨浦区优质教育资源丰厚。除了推出公益演出、公益票、艺教品牌,你们在与教育界展开深度互动方面,还有哪些比较有特色的做法?
王洁:将优质资源共享给区域内的学校、探索育才新模式,也是我们非常重视的工作。因为占据了有利的地理优势,我们一方面会主动地把高品质的文化艺术资源引入高校、中小学校园,另一方面,也在尝试与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杨浦现代职业学校这样的学校展开深度合作,为该校音乐专业学生提供专业讲堂、剧场实践等多维度的“第二课堂”,共同探索艺术教育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前不久,我们对外公布了两项计划。一项是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开启3年合作,打造“哲学+戏剧”公共美育课堂。另一项是与集结了资深商业管理者、品牌运营主理人、建筑师、策展人于一体的知识精英团队“内里百货”共同开启“开放剧场”文商融合营造计划,希望能够在艺术街区营造方面迈出新的步伐。
我们希望,YOUNG剧场不仅能够因“剧”而“聚”,更可以因“聚”而推动“变”,不断整合资源、凝聚合力、激发创意,成长为一个能够持续输出正能量、释放创新力的引力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