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中部吉安与赣州交界的地方,有一条横亘数百里的山脉,名叫雩山山脉,在这座山脉的南端,有一个地方以此山脉命名叫雩都,后来,可能是这个字是属于偏僻字,不好念,便干脆改名为于都,就是现在这个县的名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个县城里,有两株千年古榕树,相传是唐太宗李世民率大唐军队经过于都,驻扎这里时栽下的,那时,他要开疆拓土,打下基业,可是说是栽下了希望之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地还有一座雩山寺庙,也很著名,相传文天祥任右丞相兼枢密使,被元军重兵所败,被元兵追击到于都北乡的金溪村,文天祥无路可走,潜入庙内躲藏。谁知待他刚藏身于寺庙里,原本晴朗的天却风云突变,雷鸣电闪,暴雨倾盆而下。追击的元军顿时阵脚大乱,又恐中埋伏,只得收兵做罢。元军撤走后,雨停云开日出。文天祥仰望苍天,知道是神灵保佑。当即在寺庙里挥笔写下“威灵耿耿,风云雷雨齐鸣;法令赫赫,日月星辰同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当地百姓讲,这里可以逢凶化吉,因为就在旁边不远处,八十多年前,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正是从这里开始渡河,迈上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里成为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从此开启了后来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的新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红军长征时的渡口,变成了纪念广场,这里花红柳绿,生机盎然,长征已经成为于都人心中永远的丰碑。县城里,长征广场、长征大桥、长征大道、红军大桥、红军大道,无不随时提醒大家记起那段辉煌的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站在这里遥望砂石露出的河床,就会令人想起八十多年前,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的情形,当时于都河上没有桥,沿岸的百姓听说红军要渡河,几乎把家中所有的门板、木料,甚至连老人的寿材都捐献出来。最后,大家共找来八百多条船架成浮桥。于都百姓还帮助安置留在于都的六千多名红军伤病员,并为红军送去五千余名新兵,参加运输队、担架队,跟随红军长征。红军领导人曾动情地说,“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就距离县城20来公里的罗江乡,此地山川壮丽,龙脉雄奇,此地的原生态环境,宽平明堂,群山环抱,秀峰林立,站立此地,顿觉心旷神怡,在这个乡的上溪村,走出了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将军,他便是当年曾经赫赫有名的丁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丁盛,在家乡的时候,父亲给他取的名字叫“丁伟山”,就在他17岁那年去参加红军时,人家搞登记的班长,一看到这贫苦精干的小红军战士,喜爱有加,问他名字,他用老家的客家话大声回道:“丁伟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他说话的速度比较快,这班长一听就成后面两个字连了起来的“丁盛”,于是,他这个名字就伴随着这名小红军驰骋疆场,后来,一度成为声名大振的铮铮铁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丁盛的老家是一个小山村,满山的松树葱郁丰茂,棵棵都有他挺拔的身影的模样,绕村而过的哗哗流淌的小河,迥响着他爽朗的笑声。生活在这里的客家乡亲老表们勤劳淳朴、勇敢彪悍,是一个出硬汉子、出红军的地方,当时,丁盛就是从这里和六个小伙伴一起加入红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0年他刚参加红军那阵,当的是一名旗官,虽然是个兵,但不是一般的兵,行军时扛着团旗,战斗中高擎团旗,形影不离,旗进人进,旗退人退,红旗指引战斗,有一次冲锋,团长中弹牺牲了,丁盛毫不犹豫高举红旗,奋勇当先,终于把红旗插上山头,战后,战友们都说这旗官胆子大,旗子打得好,从此得名“丁大胆”,人称胆大将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2年他由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班长、连指导员,红二十八军组织科科长、二团政治委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解放战争时期,任二十四师师长,四十五军一三五师师长。建国后,曾任过副军长、军长,志愿军军长,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兼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南京军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革期间丁盛犯错误,被令退出现役,由地方安置,并被开除党籍,后享受正师级待遇,1999年9月25日,在广州走完了他八十六个春秋的人生旅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如此,勤劳善良的老家人民,还是没有忘记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将军,对他的老屋进行修缮一新,虽然是简单的房子,但里面还是陈列着一些他生前的照片,供人参观,以纪念他前半生在革命战争中作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