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著名的谚语,叫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来源于《北齐书·元景安传》,比喻宁可为正义事业而死,也不愿屈辱地活下去。后来日本人来中国学习的时候,就把“玉碎”拿走了,而且通过一系列的美化,形成了日本独特的“玉碎”精神,即为天皇尽忠的武士道理念。
而在二战战场上,日军第一次使用“玉碎”的说法则是在1942年10月的阿图岛战役,阿图岛是美国本土的最后一道防线,尽管当时的美军取得了中途岛海战的胜利,即将转入反攻之际,但是日军占据的该岛像一根刺一样卡在美军的喉咙里,于是美军派遣出第七步兵师11000人进攻只有2630人的阿图岛日军,照理说,胜利应该是唾手可得,然而事情却没有那么简单。
位于阿留申群岛最西端的阿图岛
日军的抵抗疯狂而有效,指挥官山崎保代见救援无望,发出了最后的电文,使用了“玉碎”一词表达誓死打到最后一兵一卒的决心,上千名日军绑上炸弹冲向美军阵营,这是二战以来日军的第一次自杀式冲锋,2360人最终只活下来28人,这也是日本正规军第一次使用“玉碎”一词,所以千万别被神剧误导,看看哪部神剧是在1942年之前用了“玉碎”这个词的,通通可以去打导演脸。
山崎保代与日军
这次死亡冲锋在给美军造成巨大损失的同时,也让美国人学到了一个残酷的事实,日本人不遵循西方战争法惯例,也不遵循西方个人生命至上的信条,他们宁可"玉碎",也拒绝举手投降。
日本的一亿玉碎计划,曾被拍成过电影,名叫《日本最漫长的一天》
而“玉碎”对于日军高层来说,很能煽动起士气和改善面子,毕竟说被全灭太难听了,从此以后的战役中,“玉碎”就太多了,甚至在战争末期喊出了“一亿玉碎”的计划,当然日本如果没有举国“玉碎”的准备,二战失败的日本怎么能保全领土和国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