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今年是九一八事变第89周年,回想1931年的那时那刻,中国开始了14年的艰苦抗战岁月,也就是在那期间,有3500多万军民牺牲,最后换来了今天的中国,我们都不应该忘记。当时九一八事变爆发,最先做出应对的就是东北军阀张学良,让大家非常想不通的就是他为什么在能灭掉蒋介石的时候选择了支持他呢?今天我们来聊聊那段往事。
中原大战
1927年,北伐战争爆发,蒋介石开始对军阀下手,并相继拉拢了冯阎李三方军阀一起参与,最终取得了不小的收获。但之后,蒋介石想要一统中原的想法再也藏不住了,以整编军队为由,削减其余三方的势力,军阀们自然也不傻,谈不拢就闹掰了,中原大战一触即发。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各自带着西北军、晋绥军和新桂军组成反蒋势力,各自兵力合在一起有80多万,而当时蒋介石兵力只有50万,可他背后靠的却是江浙的财团,资金方面非常充足,军备也相对先进,但还是胜算不大,这时军阀们的目光就到了张学良身上。
背靠东北三省,有着30多万兵力,装备十分精良的东北军是一个不小的助力,对整个战局都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如果张学良选择了蒋介石,就可以及时阻断阎锡山的晋绥军,让其腹背受敌,奠定战局;如果选择了其他三位军阀,蒋介石的状况用脚趾头都能想得到,本来兵力就跟不上,就算有再多后备补给也一点胜算都没有,很有可能直接崩溃,因此两边都开始拉拢张学良了。
未作表态
张学良在这两方势力的拉拢下没有表现出特别明确的态度,原因很简单。之前张学良想要收回中东路,和苏联产生了冲突,这时张学良急需蒋介石的助益,他也曾口头承诺过,却未见任何支援,反而在双方善后时,出来反对,东北军损失惨重,心里对蒋介石的怨气不是一般的大。而且这一决定对东北军来说有很大的影响,之前蒋介石提出改制的时候说的是先改其他三个军阀,把东北放在第二批,一旦支持了蒋介石,那么东北集团可能不复存在,全国的财政兵力都可能收在蒋介石手里,这样不可行。
没有张学良的助力,其他三位军阀在战场上势如破竹,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情况危急之下,蒋介石就开始更大力度地拉拢张学良了,一方面直接将2百万电汇给张学良用作出兵的经费,另一方面还承诺一旦稳定战局,会将阎锡山的华北地区让给东北军,这样张学良开始动摇了。之后他发了两次公告,提出双方停战的建议,态度明显偏向蒋介石,但始终没有出兵。蒋介石急了,赶紧和张学良商谈,同时背地里又鼓动东北军里的马延福,让他从边境入关反张学良,幸好张学良及时发现,将这一事件扼杀在摇篮里,随之对蒋介石也疏远开来了。
最终出兵
最终蒋介石放弃了张学良的支援,用钱分化收买其他三位军阀里的将领们,同时又用相同的口头承诺诱惑了西北几大将领,并借着雄厚的后备和一系列措施,三位军阀内部矛盾严重起来,最终战局主动权来到了蒋介石这里,西北军和新桂军基本不足为惧,只剩晋绥军尚在。这样的情况下,蒋介石还是害怕张学良的,毕竟他这里也损失严重,张学良一旦出兵,战局还是可以扭转的。
在战局即将结束之时,张学良出兵了,这算是遵守了和蒋介石的承诺,同时能在不损害一兵一卒的情况下,拿到华北,并且是和平交接。之后蒋介石需要休养生息,自然不能对东北军下手,张学良也用了平缓的政策在华北做了行动,最终,东北军有了短暂的巅峰。
总结:在中原大战大家都在拉拢东北军时,张学良淡定的看着战局的发展,虽在最后表明了帮助蒋介石的态度,却也没有出兵相助,反而在战后获得了华北的利益,还是相当不错的。你怎样看待张学良的这一做法呢?把你的想法留在评论区里吧。
文/单鹏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