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全国生产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毛主席和周总理在台上仔细的关切着台下的安排。
这时周总理看见了一个人,他笑着拍了拍主席并指着这个人说。
“主席你看谁来了?”。
毛主席一看惊讶不已,顿时就和周总理哈哈大笑起来。
主席赶忙走下台,大步走向观众席前排,来到一位老人的身边,激动的握住他的手。
“我们的老班长回来了!”。
主席握住的是受邀参加本届生产者代表大会的全国劳动模范,李开文同志。
“数年不见,没想到能在这看见您,您回乡之后也没有对自己降低要求啊!”
老班长看见主席后更是十分惊讶,连忙站起来问候起来主席。
他在主席身边十一余载,早已和主席产生了深深的革命友谊。
回乡后的老班长曾时常想念着主席,没想到能在这见上一面!老人阔别数年后相见,激动不已的抱在一起。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李开文出生在安徽金寨县的一个贫困家庭里,所在的地区经常性的受到压迫,李开文本人非常的能吃苦,为人更是憨厚老实。
看破形势李开文心中悄然埋下了革命的种子,令李开文最担忧的是他的文化程度低下,怕进入军队之后帮不了什么忙。
但是他相信,凭着自己健康的身体,就一定能在部队出一份力,哪怕很小很小的一点贡献都可以。
于是在一次机会下,32岁的李开文坚定的参加了红军。
要知道这个年纪在千万名红军中,年龄可不算小,况且李开文都有妻儿老小了,妻子给李开文生了一对可爱的双胞胎。
但是为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保家卫国的决心,李开文忍痛割爱,在部队途径家门口的时候面对自己孩子的哭闹硬是头都没回的走了。
在报道安排岗位的时候,李开文紧张的看到分配员,生怕分配员突然来一句“不好意思您的年龄有点大,没有适合您的岗位,您还是回家乡吧!”。
“看着您年纪稍大一点,是这样,组织上岗位是有,但是考虑到您的身体和精力问题,不太适合去前线冒险,我们要对您的生命安全负责。”。
“没事没事,其他岗位也可以!只要能让我留在部队做事,怎样都可以。”。
就这样,李开文给自己积极争取来的岗位是担架班的班长,负责营救战场上手上的战士,将他们用担架抬到安全区域进行下一步抢救。
可见这个岗位是十分重要的。
在部队里,李开文老实做事,尽管抬担架的活儿并不是很累,但是李开文乐在其中,脸上总是笑呵呵的。
不料在红军挺进大别山的时候,国民党死盯李开文所在的这支军队,当时国民党的围剿十分残忍,红军连夜撤退,为了减轻负担,不惜扔掉手中的重物,有的时候可能是武器。
但是李开文的担架绝对不能丢下,担架丢了怎么救人呀!
于是在整个撤退的过程中,李开文一直拿着自己的担架,连睡觉都恨不得抱着。
但是狡猾的国民党几天之后就在天上开起了飞机进行侦查和搜罗,看见红军就往下扔炸弹。
待李开文还没反应过来一个炸弹就落在了李开文身后,眨眼的功夫就爆炸了。
只听一声巨响,李开文被炸到了土里,敌人撤退之后,所有人赶忙上前救老班长,他们用力的挖着土壤,将老班长从土里拖出来。
正当所有人都以为老班长已经牺牲的时候,老班长的手指动了一下。
所有人开心不已,赶紧将老班长抬去救治,可是不幸的是,经过这一次伤害,老班长的耳朵被炸坏,听力大不如从前。
这让醒来李开文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挫败感,原本自己年纪就大,在战场上能做的贡献就比年轻小伙少,这下耳朵都不行了。
李开文深感自己像个废物一样,会成为党和国家的累赘,于是整日愁容满面,郁郁寡欢。
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战士们发现李开文做的菜十分的美味,所以李开文就被很多人举荐到了炊事班。
进入炊事班的李开文没想到自己做的菜能被这么多人认可。大伙儿们都夸他做的饭好吃,每天做期待就是在辛苦训练之后能吃上李开文做的饭菜。
就这样李开文凭借他精湛的厨艺。一路冲入了中央的特炊班,成了给中央领导人做饭的厨师,而且李开文也负责给毛主席做饭
这样的速度连他自己也想都不敢想。
红烧肉和羊皮小背心
“老班长,现在物资紧缺,有口吃的就先喂到前线战士的嘴里,我可以不吃,但是前线战士一定要吃好。”。
原来是李开文看主席经常加班加点的工作,总想着给主席增加点营养,就跑东跑西的从周边各个村庄买最新鲜的肉做给辛苦的主席吃。
但是主席不忍前线的士兵还饿着肚子,自己却在这大鱼大肉,身为领导人的他做不到,于是他号召领导人们要节俭,朴素。
周恩来知道后,每每有热心农家给他送菜,他都会那吃粮票来给农家,绝对不能白拿老百姓的东西。
众所周知,主席最爱吃的便是李开文做的红烧肉。
要说厨艺,李开文最骄傲、最拿手的就是红烧肉了,毛主席最喜欢吃他做的红烧肉,后来还被人称作“毛氏红烧肉”。
有些人一听可能觉得毛主席喜欢吃红烧肉,是不是经常吃啊?答案是不可能的,毛主席只是喜欢吃红烧肉。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谁能天天吃红烧肉?领导人也不例外,在建设困难时期,毛主席曾以身作则,坚决不吃肉,最后瘦的连身边的战士都心疼,国家还要依靠主席呢,大家都劝主席吃顿肉吧,但是毛主席坚决不吃。
一开始李开文刚被分配到给中央领导做饭的的时候,发现饭费支出不少,但是领导们吃的还是差强人意。
所以李开文开始仔细究其原因,原来是有一些警卫员和其他领导也过来吃这里的饭,不去他们的区域吃饭。
这样就导致了做的少而精,往往就不够吃,只能用饭费买多一些不值钱的菜品做给领导们吃,这样才能都有饭吃。
后来李开文一想这样不行,尤其是看着毛主席每天都工作到将近凌晨,不能再给领导们吃这些没营养的菜看。
于是在打饭间隙李开文召集前来用餐的警卫员等人。
“各位战士,由于我们的饭费有限,领导日夜操劳,我想给领导增添点营养,但是人多的话咱的饭费就不够了,我希望大家可以去自己用餐的地方去,省下钱来我们给领导吃的好一点,他们实在是太辛苦了”。
战士们听到之后纷纷表示赞同,就这样外区来吃饭的越来越少,李开文就拿着经费天天研究着怎么给领导们补营养。
有时经费不够,李开文自掏腰包也得买到最新鲜的蔬菜和肉蛋。
他知道主席是湖南人,专门做了湖南风味的红烧肉给主席吃,主席吃了赞不绝口。
在李开文小心翼翼的关心着领导的时候,领导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温暖着这个“老班长”。
其中主席就送给过李开文一件羊皮背心,李开文盛情难却,拿回去后更是舍不得穿,一直保留着。
当时主席每天日理万机,有很多事要忙,经常顾不上吃饭,李开文就等到主席忙完,不论再晚都会把留给主席的菜热好,端给主席。
主席见他穿的单薄,在寒冬腊月里,脚指头都漏出鞋面,心疼不已,赶忙拿自己穿了好多年的羊皮背心送给他,还交代他务必收下。
李开文接过羊皮背心,上面已经缝了几个大窟窿了,但是李开文并不嫌弃,他知道主席一向节俭,每个物品都很珍贵。
据说主席有一件睡衣穿了20年,最后到泡到水里轻轻一扯都要散架的程度,这才换新的,以前那件烂掉的睡衣,主席念叨了好久。
“扔了干嘛呀!缝缝补补还能穿!”。
可是那件衣服已经破到不能再缝了,之前就缝满了密密麻麻的窟窿。
所以李开文拿回去之后如获珍宝。
他怎么会感到寒冷呢?他的心里温暖至极。
老班长回来了
有一次同在炊事班干活的自己的老乡与战士发生了口角,此事闹得全根据地沸沸扬扬,老乡也被关老了中央监狱。
他了解老乡这个人,不会无缘无故与别人起争执的,更不会主动惹是生非。
了解情况后才知道。
原来老乡再给战士们打饭时,没有及时照顾到一位秘书,菜量没有秘书预期的多,老乡知道后连忙道歉解释。
“人实在是太多了,不好意思领导”。
没想到秘书直接出口骂人多,这令老乡十分委屈,就与他争辩起来。
李开文一听十分愤怒,拿起石头将锁链砸开,可是老实的老乡哪敢出来呀。冷静下来的李开文也觉得自己的行为不妥,他主动反省自己。
觉得自己太冲动了,于是在一波三折之下,李开文找到毛主席解释此事
“砸的好!”。
原本紧张至极的李开文听到这句话后一脸惊讶。主席慈祥的拍了拍他的肩膀,耐心安慰了他的顾虑。
“再怎么样,口出狂言就是不对,这还是在部队里,素质何在?”。
随后老乡马上被释放出来,秘书也出面向老乡诚恳的道了歉。李开文悬着的心这才放下。
在李开文年过半百的时候,他也觉得自己跟不动部队了,就在西柏坡的时候跟主席告别了,组织将他安排到文化学校。
大字不识的李开文在里面从基础的字学起,经过几年的学习都能看得懂报纸了,李开文顺利的从文化学校毕业。
分开多年,毛主席一直牵挂着这位老班长,他为主席做饭11载,做的口味也深得主席喜爱。
李开文这边也深深关切着主席。
于是他努力争取在回乡之前,能再见一面主席,在自己的不懈坚持下,李开文见到了主席,和他做了简单的告别之后准备回到家乡。
这时候组织上觉得他为革命事业贡献极大,想任命他为糖厂的厂长,李开文虽然学习了一些文化,但是当他听到工人有一千多人时,立刻拒绝了这份差事。他深知自己的能力还不足以掌管一千人。
组织表示理解他,就也没再说什么了,这时候的李开文想了想还是回老家吧,他已经很久没有见到自己的家人了。
县里得知在主席左右做饭十一年的老战士要回来了,早就做好了迎接的准备,李开文知道这份准备之后有一次的局促起来。
原来是地方上的组织让他当家乡的副县长,员工一千人的糖厂李开文都觉的胜任不了,更别说一县之长了,于是连忙回绝了。
这时候,领导觉得在李开文在主席身边十多年,回乡后却没有工作做,是对革命战士的不尊重。
于是为了减轻李开文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就和李开文说副县长的职务主要是下达命令,有专门的人会去干,李开文这么一听更不去了。
因为在每个给毛主席热饭菜的夜晚,他都亲眼目睹了毛主席是怎样辛苦的把一件又一件繁琐的事情亲自处理完的。
自己又怎能做一个只挂名,不干实事儿的副县长呢?于是领导就随了李开文的意,让李开文回到家乡的粮站工作。
在粮站工作的李开文尽职尽责,每一件事都亲力亲为,将粮站运行的火热,同时他良好的作风也得到了人民的拥戴。在1956年的时候,李开文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在北京,他又一次的见到了想念已久的主席。
“你看这是谁来了!”,周恩来总理指着观众席上的李开文对主席说。
主席定睛一看,赶忙下去,激动的握住了李开文的手。
“我们的老班长回来了!”
会议结束后,主席邀请李开文回家吃饭,他又一次的吃到了那一口熟悉的“毛氏红烧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