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图 | 毛泽东
对于父亲毛顺生,毛泽东在1936年的时候,曾这样向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介绍:
“他是个贫农,年轻的时候家里负债累累,父亲不得已被迫去当了好多年兵,后来回到我出生的这个小村子,靠做小买卖和其他营生,省吃俭用地攒了一些钱,赎回了他的地。
于是,家里有了十五亩地,成了中农。那个时候我们家每年可打60担稻谷,全家5口人每年粮食共35担,即每人7担,剩余25担。我父亲用这些结余,又筹集了一些资金,后来还置买了7亩田,这样家境就达到了富农的地位,一年的收成总数上升到了80担。”
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
毛贻昌是毛泽东的父亲,字顺生,人称顺生大阿公。
毛顺生出生的时候家里并不富裕,10岁时在父母的主张下与湘乡县文芝仪的女儿文七妹订婚,15岁完婚。毛顺生17岁开始理家,那时家里只有六七亩地,一家人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出,终年为温饱操劳。
图 | 文七妹和毛顺生
从父亲那里接过家庭生活的重担之后,毛顺生开始起早贪黑地拼命干活,田里种稻,地里种麦,圈里养猪,栏里养牛,空闲时还得上山砍柴,下河捞鱼,补贴生活。到了晚上,毛顺生还要在晃动的油灯下计算进账,这其中的辛苦即便是大人也难以承受,何况是一个刚刚成家的毛头小伙子。
然而,辛勤的劳作并没有使家里的境况有所好转,反而欠账也越来越多,最后不得不将好几亩祖传的田地典当出去。就在毛顺生感到生活没有希望的时候,他看到不少同龄人都在外出当兵,偶尔也能听说其中有几个人升官、发财的消息,最不济一个月也能得到几块饷银寄回家补贴家用。于是,毛顺生和父亲商量之后,参加了湘军。
毛顺生在外面经历了几年颠沛流离的当兵生涯,但始终没能混上一官半职,最后决定退伍回乡。毛顺生在军队期间走过不少地方,开阔了眼界,灵活了脑筋,这为他之后一边务农一边经商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毛顺生读过几年私塾,又愿意吃苦,生活节俭,从湘乡退伍之后,他用自己几年积攒的饷银偿还了债务,一边种田,一边做些小买卖和其它营生,开始了半农半商的生活。
图 | 毛顺生
毛顺生为人本分,又会盘算,他时常把这样一句话挂在嘴边:“吃不穷,算不穷,人无算计一世穷,谁会盘算,谁就能过好日子,不会盘算的人,你给他金山银山,也是空的。”
在一番苦心经营下,毛顺生尝到了发家致富的甜头,他不仅赎回了父亲当年典当出去的田产,每年还能结余25担谷的口粮,这在韶山冲是相当宽裕的人家了。可即便如此,毛顺生依旧没有停止努力,他带着一家人继续勤奋劳动,省吃俭用。
在毛顺生家里,没有一个吃闲饭的人。毛泽东和几个弟弟年纪很小的时候,便被要求做些割猪草之类的轻活,再大一些就要到地里干活。除种田之外,毛顺生会将口粮之外剩余的谷子用作押进田产,取利息钱,还兼做贩运谷米和生猪的生意。
因为家里的生意越来越多,毛顺生也开始雇工,起初是雇短工,后来雇了一个长工。后来,毛顺生还做起了贩卖耕牛的营生,渐渐地,他积攒的钱更多了,资本增加到了两三千元,算得上是韶山冲的一个大财东。
毛顺生的想法和一般人不同,即使经商生意做得一帆风顺,他也从没想过放弃田里的庄稼,而这也正是他比当时的一般农民和商人都要高明的地方。毛顺生认为无商不富,并懂得小本经营必须以农业为基础的道理,否则一旦生意赔了,一家人就只能喝西北风。
图 | 毛泽东和母亲以及两个弟弟的合影
毛顺生勤劳、顽强,但脾气暴躁,毛泽东刚认识几个字的时候,便要他学习珠算给家里记账,不记账的时候就要到田里干农活。
毛泽东在后来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说:“我父亲是一个严格的‘监工’,他看不得我闲着,常常打我和两个弟弟,不仅一文钱不给我们,给我们吃的也是最差的。每月十五的时候,对雇工特别开恩,给他们鸡蛋下饭吃,可是从来没有肉。对于我,他不给蛋,也不给肉。”
在这样的农民家庭长大,毛泽东从小就懂得农民的疾苦,也养成了顽强的个性,与父亲暴躁的脾气也有几分相像,父子间也经常会发生争吵。在和父亲相处的过程中,毛泽东渐渐明白了反抗的重要性。
送子读书:毛泽东的漫漫求学路
毛顺生岳家读书人多,自己又曾经因为读书不多吃过官司上的亏,所以想培养儿子读书给自己争口气,这样一来,毛泽东从1902年开始被送去读了6年的私塾,他后来将这6年艰苦的私塾生涯概括为“6年孔夫子”。
图 | 青年毛泽东
毛泽东在私塾时读书十分刻苦用功,记忆力又非常强,许多东西不仅能背还能够默写下来。“6年孔夫子”的学习,为毛泽东打下了深厚的古文功底和历史功底,这对他后来的成长和兴趣爱好也有很大影响。
人常说“读史知兴衰,读史以明鉴”,这话用来形容毛泽东正合适不过。毛泽东从小便喜欢看古书,读古书使得他的知识更广更博,也使得我们在后来能够看到一个博古通今、以史为鉴的毛泽东形象。
博览群书之余,毛泽东还会经常思考这样一些问题,那就是为什么这些书中的主人公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而没有种田的农民呢?毛泽东为此长久陷入了苦闷,终于在辍学务农的劳动实践中体会出来。
毛泽东体会到,种田的农民终年劳累,吃不饱、穿不暖,哪有条件去读书识字呢?就算是认识几个字又如何能去著书立说呢?由此可见,写书的不一定是农民,而不是农民的人是一定不能写出农民的艰辛和疾苦的。
事实上,这种现象本身就反映了社会的不平等,如此思考的结果,使少年毛泽东从中得到了极大的启发,从那时起便立志要继续发奋读书,以求改变农民的命运。
图 | 毛泽东
勤于思考是毛泽东读书时表现出来的一个特点,这使得他能将书本与现实结合起来,进而产生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毛泽东来说,书本是一个世界,也是一个窗口。
通过大量的阅读,毛泽东的眼界不再拘泥于韶山,他开始投向当时的湖南、中国乃至整个世界,是书本使他认清了社会不平等的真实,而现实又进一步印证了社会的不平等。
在书本与现实的双重启发下,少年毛泽东忧国忧民的思想意识被唤起,他下定决心要走出韶山冲,到更广阔的天地之间去探求知识,追求真理。
1910年秋天,毛泽东第一次离开家乡到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读书前,在父亲每日必看的账簿当中,留下了这样一首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的伟大抱负,以及他与父亲之间在感情上的交融,毛顺生看过儿子留给自己的诗后,把这件事告诉了文家,这件事才得以流传下来。
毛泽东在东山学堂读书期间成绩优异,深得老师们的赏识,并在1911年来到长沙,先后进入湘乡驻省中学堂、全省高等中学、湖南第一师范求学,并从此完全离开了父亲,彻底走出闭塞的韶山冲,怀着“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伟抱负,开始了自己漫长的革命之路。
图 | 毛泽东在长沙师范时合影
一直以来,毛顺生都不求毛泽东能在学业上有多大出息,只希望他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毛泽东来到长沙后,经常和家里保持通信,毛顺生看出儿子是个有出息的人,终于开始对他的学业予以支持。
毛泽东工作后,也时常给家里寄一些钱和药物,表示对父亲的孝敬,一直以来都很紧张的父子关系开始得到缓解。
1919年的冬天,母亲文七妹去世后,毛泽东把父亲接到长沙居住,随同前来的还有他的伯父毛福生和弟弟毛泽覃,毛泽东还特地和父亲及伯父、弟弟一起合了一张影,而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至今仍悬挂在韶山毛泽东故居及纪念馆陈列室等处。
图 | 毛泽东与父亲、伯父、弟弟的合影
1920年1月23日,毛顺生在其夫人逝世不到半年后,也因为患急性伤寒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终年50岁。那时的毛泽东正组织湖南“驱张代表团”到达北京,为成立“平民通讯社”,揭露湖南军阀张敬尧的罪行而奔波,未能回家奔丧,他只得把对父亲的哀悼和丧父的悲痛深深埋在心间。
思乡情切:毛泽东对家乡的深情
毛泽东没能为父亲奔丧,始终为了国家和人民的独立努力奋斗着。
1950年的冬天,韶山乡的土地改革已经到了划分成分的阶段,应该给毛泽东家划分什么样的成分呢?这让当时负责土改的农会主席兼乡长毛寅秋犯了难。
毛泽东家里按原有财产来算应该划富农,可是把富农的成分划在一个革命领袖的家里,毛寅初又实在于心不安,便提笔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信的大概意思是说:家乡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您的亲切关怀下已经进入到划分成分、分田的阶段了。您知道韶山山多田少的情况,按初步推算每人平均九分三左右,不知您老家有几口人分田,特向您汇报,请指示。
图 | 毛泽东韶山老家
这封信的内容说得十分委婉,乡政府的人看过后问道:“那成分的事情还是没有讲咯?”对此,毛寅秋回答说:“主席一看就会明白我们的意思了。”
果然,这封信发出没多久,毛泽东的二儿子毛岸青就回到韶山,并带来了毛泽东的嘱托:
一、所有财产分给农民;
二、划为富农,责无旁议,付来300元,作退押金;
三、人民的政府执法不殉情,照政策办事,人民会相信政府。
图 | 毛岸青在父亲老家留影
毛顺生虽然每年收入不少,但他一向节俭,一直在去世前两年才把家里的茅草屋顶换成瓦片屋顶,并先后建起了农具室、砌屋、牛栏、柴房以及几个儿子的卧室等9间瓦房,而这也是人们后来参观的毛泽东故居的原型,同时也是毛顺生一生勤劳节俭的历史见证。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家乡。当车子徐徐驶进银田寺境内的时候,车子放慢了速度,道路两旁的人纷纷奔走相告:“毛主席回来了!毛主席回来了!”
26日清晨不到5点钟的时候,毛泽东就起床了,洗漱完毕后来到所住的松山寓所的小坪中散步,随后又朝着山下的方向缓缓独行,过了松山,过了迎宾桥,他径直向故居走去。
毛泽东回头对跟上来的韶山公社书记毛继生说:“今天我先到父母的坟上看看。”
图 | 毛泽东为父母扫墓
于是,毛继生带路向被茅草封住了的山坡走去,在距离毛顺生夫妇坟墓约四五十米的地方,还有好几处坟墓,毛泽东停下来问道:“就在这个地方吗?”毛继生回答说,还要再往前面走一点。
毛泽东点点头,又继续往前走。走至一座长满茅草的土山时,大家走至坟前看过墓碑才知道,这就是毛泽东父母的合葬墓,碑文上写着:显考毛公顺生、显妣毛母文氏老大人之墓。毛泽东、泽民、泽覃敬立。
毛泽东看过之后好像突然记起了什么似的,突然说了声,是的。
毛顺生夫妇的坟墓是土堆土围,坐西北朝东南,周围长了一些柴草,墓中央塌了一个洞眼。毛泽东来得突然,事先谁也没有告诉,所以工作人员没有提前做准备,就顺手折了几根松枝,摘了几朵野花,用茅草扎成一束递给了毛泽东。
毛泽东站在坟前,深深地鞠了一躬,哀默片刻之后轻轻说了一句:“前人辛苦,后人幸福”,毛继生问毛泽东是不是要修一个简单的墓,毛泽东摇摇头,说:“不要了,保持原貌,把洞眼填一下就行了。”
图 | 毛泽东为父母扫墓
后来,毛泽东又对随行人员说:“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迷信什么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同志、老师、朋友也,还得承认,我下次再回,还得去看他们二位。”
看过父母的坟后不久,毛泽东又来到了阔别32年的故居——上屋场。
毛泽东的故居和湖南的普通农舍一样,堂屋靠里端的板壁上供着神龛子。毛泽东进了堂屋,对神龛子作了揖,然后风趣地对身边的人说:“这是我小时候初一、十五工作的地方。”
停了一会儿之后,毛泽东又补充说:“小时候,我信过佛,后来慢慢不信了。”
走到炉塘旁边的时候,毛泽东说:“1920年冬,我们兄弟姊妹就围在这炉子边烤火,我说服他们离开家乡,他们后来都走上了革命道路”,说到这里,毛泽东仿佛又陷入了沉思:父母相继去世后,他和弟弟安葬完父母,便召集全家开了座谈会,然后又把亲戚们找来,当着他们的面,把大家向父亲毛顺生所借的借据全部烧掉,并还清了父亲的所有欠债。
图 | 毛泽东在韶山
毛泽东对乡亲们说:“我父亲向你们借的钱,这次一概还清,你们欠我父亲的钱,也不要你们还了,因为你们已经付了息,少的几年,多的几十年,息已超过本钱,今后田还由你们做。”
那次谈话过后,毛泽东便带着两个弟弟一起离开了韶山,分别到长沙、衡阳等地参加革命。
走进横屋,毛泽东仔细打量了楼上地下,并对身边的人说:“这里过去是我们家的客厅和饭厅,那时客人来,总是我父亲作陪,母亲带我们兄弟到灶屋吃饭,我们平时很少吃荤菜,餐餐吃素。”停了一会儿,毛泽东又指着小阁楼说:“我小时候白天劳动,晚上回来就在那里看书或者记账。”
图 | 毛泽东老家厨房
穿过横塘屋,毛泽东又来到父母当年的卧室,卧室左边的墙上挂着两位老人放大的照片。毛泽东在二老的遗像前伫立良久,然后对身边的人们说:“这是我的父亲、母亲,我父亲得伤寒病,我母亲颈上生了一个包,穿了一个眼,只因为是那个时候……如果在现在,他们都不会死的。”
毛泽东的话讲得很轻,但话语间却饱含了对父母深深的怀念。
图 | 毛主席故居中父母的房间
回乡期间,有人曾这样问他:“主席,您家的房子要不要另外过,至少也要修缮一下吧?”
毛泽东听后陷入了一阵沉默,沉思许久之后才缓缓说道:“不要起了,给我建房子做什么?给我起房子,还不如起个招待所好!上屋场我家的房子也不要修了,给人家去住,不要搞坏就行了,韶山人多田少嘛……”
如果世界上真的有泉下有知这回事,看到儿子后来对中华民族做出的巨大贡献,毛顺生应当是十分欣慰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