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月29日,张爱萍上将遇到人生最难的抉择。

戎马生涯数十年,哪怕是1946年那次头部被击中差点“报销”时,他都没有任何犹豫,伤还没好利索,就想赶快回到一线去作战……

这次不同了。

这次抉择的对象,是一个高悬在数万米高空的一个“铁疙瘩”:东方红二号试验卫星,叫它它不应,找它找不着。

发射控制大厅的全部高级指挥员们,齐刷刷把目光投向时年74岁的老将军:到底该怎么办?

张爱萍头一次陷入长久的沉默中,不知该如何是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中国人的“一步到位”

让张爱萍难以抉择的这颗卫星,是何方神圣呢?

东方红二号卫星。

这个名号,可能大家都不了解,但提起它的“大哥”:东方红一号卫星,大家想必都知道。

这是中国航天界的开山鼻祖,“两弹一星”中的“星”,1970年成功发射升空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

这颗卫星名气极大,使中国跨入五大航天强国俱乐部,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成为第五个能够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中国人为之欢欣鼓舞了好几年。

直到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我们的兴奋好像突然被浇灭了。

我们讲一个有趣的典故。

尼克松来华前,先派人来中国进行通信技术准备。

基辛格先生讲了一条美国的法律:美国总统不论在何时何地,都不能中断对美国军事力量的指挥。也就是说,即使总统正在长城上玩的时候,中国也必须具备让他向美国直接下达命令的通信条件。

其次,美方还提了一个要求,美国人民对于尼克松访华期待值很高,想实时观看在华的活动情况,进行电视直播。

这两个事其实是一个事,就是实现中美通信直通。

有条件吗?没有。

但为了保障好通信,只好硬上,中国租用美国的通信卫星,然后再在中国领土上转租给美国使用。

看起来挺绕的,因为这涉及到通信主权,就算用美国卫星,但在中国境内还得保持通信掌控权。

这事儿引发了中国通信界的极大震动。

我们虽然也有东方红一号卫星,但那颗卫星的象征意义大于实用意义。那颗卫星设计寿命只有20多天,不具备通信功能。

有关部门向周总理建议,赶紧研制发射我们的通信卫星。

然后再一查,这事儿其实早启动了。军方早就展开了通信卫星的研究论证。

这种东西的威力太大了,可靠性远远强于地面的有线通信,尤其是在我国这样幅员极其广大的国家,卫星通信有着有线通信不可替代的功能。

再往远处说,日后我军海军出海,在无法架设有线通信的远洋海域,没有卫星通信就不行。

通俗点说,不能只会孙悟空的筋斗云,而没有一眼看万里、一耳听万里的万里眼、顺风耳。

通信部门立即向中央建议,通信卫星最好一步到位,把军用、民用合起来搞。周总理拍板,军民合用,一步到位!

通信部门很高兴,接着又来了一个“一步到位”。

这种通信卫星飞行轨道高,技术复杂,以往美国搞通信卫星,是分成好几步来。先在比较低的轨道上试验,再发射高轨道的。

我国航天和通信部门决定,一步到位,直接发射高轨道的。

让张爱萍犯难的,就是这种卫星。也就是东方红二号的A星。

二、飞星

张爱萍,开国上将。

东方红二号卫星,现代通信卫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人难以把这个威名赫赫的开国将军,和如此高端的现代航天概念联系起来。

再通俗一些讲,你能想到,我们现在看的各大卫视,东方卫视、北京卫视等等,竟然与张爱萍将军有关吗?

1975年我国开始研究通信卫星,历经9年艰苦奋斗,卫星研制成功,到了1984年1月终于具备了发射试验条件。

这就是东方红二号卫星。东方红二号有A星和B星两颗,运载火箭和卫星搭载的通信设备完全相同。

时任国防部长的张爱萍,亲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坐镇指挥。

这项工程持续时间之长,是我国历史上少见的。因此当时军中几位高级领导都到西昌现场观看。都有谁呢?杨尚昆(时任军委副主席),杨得志(时任总参谋长),余秋里(总政主任),洪学智(总后勤部长)。

张爱萍说不必来了,几位说:给你助阵。

可见当时军中高层对通信卫星的重视程度。

军中最高领导人云集于此,令现场的科研人员和操作人员们有些紧张。

这种卫星的发射和试验是空前的,有两大难题。

一是卫星轨道高度空前,达到3.6万公里。

二是卫星要飞十几天,飞行六十万公里才能进入轨道,期间遥测不好,卫星就容易失联。

起初,大家最担心的是第一步,卫星必须先飞到轨道,才能继续以后的事。之前没有这方面的试验,心里没底。

张爱萍虽然不懂具体的火箭技术,但他长期从事国防科技、工业的领导工作,长期和钱学森、钱三强这些专业巨咖们打交道,耳濡目染,近朱者赤,也弄懂了七八分。

据张老将军之子张胜回忆说,老将军曾经用一段非常浅近的话,讲明白了卫星上到3.6万公里高空的过程。

首先,运载火箭要把卫星连同自己的第三级火箭送入一百至二百公里高的圆形轨道上,在这个被称为是停泊轨道的地方休整调节一下。

然后,第三级火箭点火,把卫星再送入离赤道三万六千公里的被称为是转移轨道的位置上。这就是卫星要到的高度了。

但是它待不住,强大的地球引力将它硬拉了回来,它以巨大的速度冲回地球,在离地面二百公里时绕过地球后,又重新冲向三万六千公里的高空。

这时发动机再一次打开,但这次不是向后,而是向翼侧喷火,卫星获得了新的速度,克服了地球的引力,于是它在三万六千公里的准静止轨道上,环绕地球,与地球同步运动了。这时地面开始对它控制引导,经过一段时间飘移,最终定点在预定位置上,东经一百二十五度。

张爱萍老将军形象地说这是三级跳。

这需要极其强大的火箭技术,以及非常准确的控制时机。

发射前夕,大家都忐忑不安,越怕啥越来啥,发射当天真的出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危险

1984年1月26日,卫星发射准备完毕。

发射前三小时,突然发现稳定系统输出信号超出正常值。

张爱萍马上下令暂停发射,他一边让操作员们立即检查,一边对几位军委领导说,好事多磨,都请回吧。

暂停三天后,排除了故障。

1月29日,农历腊月二十七,再有三天就过年了。但指挥大厅里人人严阵以待,准备着新中国第一次三万六千公里高空的火箭发射。

晚上八点,伴随着总指挥长的点火号令,火箭腾空。

张爱萍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戎马生涯数十年啊,跟日本鬼子,跟国民党反动派打仗,子弹贴着头皮飞,他都没害怕过。

如今到了垂暮之年,却为一颗卫星担心起来。

火箭升空后,需要点三次火。

前两级发动机点火,都正常。

脱落的发动机,就像灿烂的烟花,绽放在夜空里。

但大家都不敢庆祝,都紧张地继续盯着。

三级点火,也正常。但意外发生了,三级的第二次点火,这是准备冲上三万六千米高空的终极点火,谁知刚点火五秒,动力消失了!

卫星没有进入轨道。

此时,卫星姿态不明,增大了在地球背光一面的运行时间,也就是说太阳能电池板无法发电。而星上的镉镍电池还处在放电状态。

这颗卫星将失去控制。

所有人都停止了呼吸一样,紧张的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张爱萍最先反应过来了,下令:“通知西安,组织抢救。”

老将军坐在指挥所,一动不动,虽然内心之煎熬不亚于现场任何一个人,但他仍不动如山,像石雕一样坐着,等到第二天中午。

国外这种失败的发射有很多,很多都选择放弃,失败乃成功之母嘛,大不了重头再来。

但我国不一样啊!时间紧任务重,万众期盼,花这么大代价飞上去的星,不能说丢就丢。只要有一线生机,还是要救!

而这所谓的一线生机,就是卫星上的三级发动机。只要这个东西还在,卫星就还有继续停留在现在轨道的条件。

过了十五个小时,闽西遥测站报告,发现卫星的踪迹了!这时卫星已经绕地球飞了十一圈。

专家们根据遥测数据判断,卫星现在是底部朝着太阳,躺着飞。

如果不把它调个头,那么电池耗尽,无法与地面通信,就成了无用之星,一块飘在空中的铁垃圾。

张爱萍问怎么能调头?

专家提供建议,唯一的手段就是让发动机再点火,把头掉过来。但是这样有很大危险,如果控制不好,会导致反着飞,一头扎向地球。到时候如果直接落到其他国家,那就惹了大麻烦了。

可是如果不点,电池全部耗尽后,依旧无法控制轨道,也有掉落他国的危险。

点还是不点?时机稍纵即逝。这可不是犹豫的时候,张爱萍说,管不了那么多了,出了事我顶着,立即点火。

1月30日下午4点,卫星上的发动机再次点火。

万幸的是,点火成功了,卫星成功地翻了个身,头部冲着太阳,电池可以正常工作了。

地面指挥大厅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东方红二号A星虽然没有进入预定的3.6万公里轨道,但它稳定在6000公里轨道,仍能完成与地面通信站的通信试验。

成功了八成!

四、成功

这次发射奠定了充足的信心,问题不大。

张爱萍给大家鼓舞士气,争取下次成功。

时隔不到3个月,1984年4月8日,东方红二号的B星,也进行了发射。

这次火箭没有问题了,一二三级点火都非常完美,卫星进入3.6万公里的高空,注视着这颗蔚蓝色的星球。

中国人历史上第一次升到了这样的高度!前所未有的光荣与梦想。

科学家、操作人员们都开始庆祝了,大家激动的互相拥抱,泪水不争气的飞出来。

只有张爱萍仍然稳稳地坐着。

大将临阵,情绪化是大敌。泰山崩于前而目不瞬,张爱萍素有古名将之风。

他没有动,也没有激动,而是在等待最后的结果。卫星入轨后,通信设备完全开机、正常调试后,才算大功告成。

果然,又出现一个小插曲。

卫星入轨两天后,渭南测控中心突然报告,卫星上的镉镍电池超过设计温度,卫星外壳和部分仪器温度升高,并且有继续升高的趋势。

卫星“发烧”了!

再烧下去,器件毁了就完蛋了。

张爱萍赶紧问,有没有预案。专家回答,有。

张爱萍命令,不要让我选择,赶紧按你们的办法处置。

专家们立即采取紧急措施,遥控打开星上全部耗能设备,减低电能储存;同时将卫星调整到让它“躺倒”的姿势,改变太阳的照射角。

温度终于降下来了。但专家紧接着指出,躺着的卫星是不能通信的。

张爱萍刚松下的一口气又提了起来。

好事多磨啊!真是不假。

专家们再次研究解决办法。连续几个昼夜,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只要将星调整到一个与赤道合适的夹角,就可以进行正常工作。

在这期间,张爱萍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一直坐待消息,吃不好睡不着。

此事都惊动了邓小平,要求第一时间报告卫星的处置情况。

最终,按专家们的办法,卫星调整了角度,可以正常工作了。

邓小平得知卫星化险为夷,立即和张爱萍通了电话,他用浓重的四川口音说道:“爱萍,你替我对大家说,我提前祝贺了!”

1984年4月17日18时,中国人独立自主制造的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终于正常工作了。

中国人首次实现了卫星通话。

张爱萍在北京接通一个卫星电话,和乌鲁木齐的新疆自治区第一书记王恩茂通话。

秘书把机关起草好的讲话稿递给张爱萍,老将军兴奋地丢在一边,对几千里外的王恩茂喊道:“老王!哈密瓜熟了没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恩茂书记一楞,同样也把讲话稿扔掉,兴奋地声意都打了颤:“我这就派人给你送去!”

这一情景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中转播,新疆人民第一次和首都人民一起在同一时间里看到了这个场面。

张爱萍的老上级,国防科工事业的领头人聂荣臻元帅欣慰地说:“这真正可以说,是一次飞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