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赤海贝
“为什么要当一个好人”,这是我听到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同时,这个问题也是一种对自己良心的拷问。是啊,为什么呢?可是一旦遇到别人需要帮助,我们依旧会伸出援手,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我看到一个剧本《四川好人》,看完之后,让我陷入了深深地沉思。
《四川好人》是德国剧作家贝尔托·布莱希特创作的一部寓意深刻的戏剧作品,首演于1943年。它采用“神仙下凡”的中国神话故事模式,讲述了一个虚构的,发生在中国四川成都的故事。
一、菩萨心肠的妓女
《四川好人》讲述的是三位神仙从天上来到人间寻找好人,在屡屡碰壁之后,终于在四川成都找到了善良的妓女沈黛。
主角沈黛是一个贫苦的妓女,被作者塑造成这个道德沦丧世界中罕见的好人。她看起来是一个羞羞答答、纯真无邪、温柔和乐于为他人服务的难得的好人,该妓女善于坦然自若地讨好市民,会逢迎神灵。
沈黛虽是个烟花女子,却生就一副菩萨心肠,乐于向穷人们施舍。
从沈黛的好朋友,一个卖茶水的老王那里得知,在四川,人们正在挨饿,百姓怨声载道。三神专程下凡视察民情,其实,他们下凡的真目的是来寻找好人,因为他们不打算变革这个世界,而是主张让世界“保持原来的面目”。为了给神仙们找到一个舒适的地方过夜,老王便去说服沈黛,希望她能让神们在她家住一夜。因为除她而外,谁也不愿意这么做。
尽管沈黛明知陪神仙过夜得不到一分钱的实惠,尽管她明白自己的生活已十分拮据,但她还是将一个肯出大钱的嫖客打发走了,以便让神仙们能有个栖身之地。
神仙们根本没想到,人间竟然有如此难得的好人,她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好人。神仙们惊奇万分,为了让这世上唯一的好人能够体面地生存下去,再三商量决定赏给沈黛一千银元,让她继续做好事。
此后,沈黛便可以不再到街上或公园去拉客了,她尚未决定是否将这笔钱全部投入到一个小烟店之时,这笔意外之财,已经吸引了不少的食客。邢夫人、木匠等蜂拥而至,对沈黛进行敲诈勒索,一向从不催租的房东,也赶紧跑来逼她还债。
沈黛用这笔钱开了一家烟店,想通过经营烟店来帮助更多的人,结果却处处碰壁,因四处行善而濒于破产。最后,不得不卖掉烟店,并失去了爱情。
沈黛的遭遇让人看到这样一个尖锐的问题:在现实世界中,无私的善行是否真的能被社会接受和奖励?沈黛的经历,让人看到善良往往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甚至可能导致自我牺牲和身份的分裂。沈黛的经历反映了社会对好人的利用和冷漠,社会机制对善良行为的忽视和惩罚,也暗示在现实世界中,善行可能因缺乏支持而难以持续。
二、精明的商人
沈黛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求助于精明强干、讲求实际的表哥隋达。为了生存,为拯救烟店,为了腹中未出生的宝宝,善良的沈黛不得不女扮男装,她戴上面具,另换一种语调来扮演隋达。她转而以冷酷无情的表兄隋达的形象出现在众人面前。他将食客们统统赶走,潜心做起生意来,没过多久,他就赚了大钱。他把赚来的钱用来开工厂、办商店,成为了富翁。
沈黛装扮成隋达之后,她的情况就好多了,但好景不长,隋达被愤怒的穷人拉上了法庭。沈黛创造出一个与自己截然不同的男性人格隋达,他冷酷、精明,能够有效地应对社会的不公和挑战。他通过残酷剥削工人,把烟店变成了财源滚滚的烟厂。于是,大家更加怀念起失踪的“四川好人”沈黛。
当沈黛以隋达的身份出现时,她的冷酷无情反而让她在社会中获得了一席之地,这揭示了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中,为了生存,个体可能不得不采取非传统的、甚至是被认为是“恶”的手段。这批判了社会环境如何迫使人们违背本性,以适应残酷的生存法则。
作为一个富翁,隋达当然希望当地的三老为他撑腰。但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三老变成了三神,神很不耐烦,他们憎恨隋达。
最后,当神仙们审讯“隋达” 、追问“好人”沈黛的下落时,她不得不脱下男装,将一个令人震撼的事实展现在世人面前:社会已是如此堕落,好人根本无法再生存下去。
因为神仙们在人间没能找到第二个沈黛,而已经找到了的那个沈黛,却又失去了踪影。如果沈黛真的销声么迹,那就表明这个世界没好人了,人类也将失去再存在的价值,神对人类的统治也就将随之而完结。因此,神仙们极其恐惧沈黛的消失,逼迫隋达交出沈黛,希望沈黛能平平安安地归来。
无可奈何的隋达,只好摘掉面具,露出沈黛的原形。神仙们开始放心了,他们的好人还安然无恙地活在人间。
神仙们拒绝了沈黛为了摆脱困境,想要经常扮成隋达的请求,因为神仙们认为:只要世间还有一个好人存在,就说明世俗社会是好的,有好人存在的世界,不需要进行任何变革,神进一步发展了他们曾经阐述过的“让世界保持原来面目”的观点。神仙们只有维护住他们自己的统治地位,才是最要紧的。因此,无论沈黛如何苦苦请求,她想扮成隋达的愿望,遭到了神的无情拒绝。
沈黛的主要形象体现了人性中的爱、良知、慷慨、仁慈、同情,从而成为善的象征。崔达则体现人性中狡诈多端、见利忘义、冷酷无情的恶的一面。若没有神仙给的钱,沈黛就不可能卖烟店。沈黛行善遭人欺,崔达以恶对恶却能使冲突得以解决。沈黛与崔达的合二为一,反映了人性善恶两极在主人公身上的矛盾交织。
三、保持善良的代价
剧中,布莱希特通过设定三位神仙寻找好人的故事,揭示了在现实社会中,真正的善良行为往往遭遇挑战和误解。这部剧运用荒诞与讽刺的手法,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善恶的辩证关系以及社会对“好人”的定义和对待方式。《四川好人》基本剧情是神仙为反驳“当今好人活不成”的谬论而降临凡界寻觅好人。好不容易遇见了“好人”妓女沈黛,但她行善却不得好报,最终不得不“以恶抗恶”。
说实话,看完这个剧本,我久久不能平静。不是为了女主人公的善良,也不是为了女主人公女扮男装的冷酷,而是自己在内心询问自己,如果自己遇到这种情况,是不是会一如既往的保持善良,还是会跟沈黛一样换一副面具,为了生存而不择手段?我想说,“为什么要做一个好人”,真的是一个良心拷问的问题。
或许,作者想要表达的是:要想改变人,就必须改变人生活于其中的现实社会。在一个恶人横行、物质匮乏、充斥着剥削和压迫现象的罪恶社会里,好人自然难以存活;为了在这样的社会里生存下去,最好的人也必须变坏。
布莱希特通过让沈黛化身为冷酷无情的“表哥”隋达,展示了在极端环境下,人们为了生存可能不得不采取的双重人格策略。这种身份的转换,不仅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也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在不公和残酷的社会中,保持善良的代价是什么?
剧中的善恶并非绝对,而是相互转换的。沈黛与隋达的双重身份象征着人性中善与恶的共存,这是否表明在特定条件下,善与恶的界限模糊,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个体道德选择的影响。这揭示了社会往往对好人苛刻,而对恶行宽容,反映了社会机制的缺陷和道德标准的扭曲。
剧中神仙寻找好人的行为,是对理想化道德追求的讽刺,表明在现实社会中,理想化的善行难以存活,而社会往往对那些适应其规则的人给予奖励,不论这些规则是否正义。
布莱希特通过这种设定,质疑了社会普遍的道德标准,指出在不公正的社会结构中,真正的善行往往难以实现其价值,而社会对“好”与“坏”的定义可能被扭曲。通过展现善行的艰难和恶行的“成功”,布莱希特实际上在呼吁社会结构的改变,强调需要一个能真正赏识并支持善良行为的环境,而非仅仅让个体在善恶之间挣扎求生。
四、有用之材,受累于世
《四川好人》不仅是一部戏剧作品,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光辉与阴影,以及社会结构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四川好人》不仅是对人性的一次深刻探索,也是对社会不公和个体道德选择的质问。它仿佛在提醒我们,善良需要智慧和自我保护,而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可能会经历身份和道德立场的复杂转换。
《四川好人》是布莱希特对传统戏剧形式的挑战,他试图让观众保持理性思考,而非
情感共鸣,以此激发观众思考如何在现实的重压下保持人性的光辉,对社会问题的批判性思考。该剧自首演以来,因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全球范围内被多次改编和演出,成为现代戏剧的经典之作。
在读《四川好人》的戏剧时,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讲述了《庄子》里的一个故事。大致意思就是为了体现了庄子思想,即人或物只有不为世所用,才能终其天年,否则难逃厄运。布莱希特运用沈黛和隋达的正反同体、一人二身的手法描写主角,通过一善一恶两个形象的不同遭遇,揭示了社会中好人往往难见容于世,而坏人反而容易左右逢源的道理。这正应合了《庄子》中关于有用之材、受累于世的寓言。
布莱希特选择将故事背景设定在“四川”,尽管他并未亲历中国,这一设定体现了他对东方文化的兴趣和对不同文化元素的融合尝试,同时也展示了他如何在全球视野下探讨普遍的人性和社会议题。20世纪20年代,许多欧洲知识分子开始面向东方文化寻找共鸣和出路。当时的布莱希特从中国戏曲的表演手法中发现了他日后加以尝试运用的形式因素:戏剧的叙述性、假定性和多样性。布莱希特倡导的“间离效果”——“陌生化效果”。
尽管《四川好人》创作于上世纪,但其对人性的探讨、对社会不公的揭露以及对善行价值的质疑,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这个剧本激发人们对现代社会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深入思考。
同样,沈黛的角色复杂且富有层次,她不仅是善与恶的载体,也是对传统性别角色的挑战。她的故事强调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困境,以及她们为了生存和帮助他人所做出的牺牲。
五、勇敢做自己
剧本中的“四川”,只是一个比喻,并非现实中的四川,它代表了所有存在人剥削人的地方。布莱希特之所以要把故事安排在中国,并借用中国戏曲的表现手法是为了达到他所提倡的“陌生化效果”,使观众对所表演的事件采取探讨的、批判的态度。
《四川好人》凭深刻的主题思想、生动的角色塑造和巧妙的情节设计,让我感受到了戏剧艺术的魅力和力量。它让我看见了人性的多面性与复杂性,也让我意识到,每个人内心都有善与恶、矛盾与挣扎。这种复杂性使得我们更加需要理解和包容他人,同时也提醒我们要不断审视自己的内心,努力成为更好的人。
这个剧本让我深刻体会到,社会环境的好坏对于个体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选择都有着重要的塑造作用。我们需要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以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就我们个体而言,善良虽然是一种美德,但过度的善良可能会导致个人的损失和困境;而自私则可能损害他人的利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学会在善良与自私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要保持自己的善良本性,又要学会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利益。
当自己面对困境时,要不断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自我成长和超越。这也让我意识到,个人成长是一个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保持积极的心态,勇于探索新的方法和思路,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最后,我想说,尽量做一个好人,尽管我们可能面临着挑战和不公平的对待,但在拐角处,你也可能遇到一个像你一样的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