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开展连续医疗、推进家庭病床服务、促进医疗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近年来,各地围绕民生深化医改,诸多改革涉及养老床位、医疗床位、家庭养老床位、家庭病床、安宁疗护床位的“五床联动”,事关医疗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这些工作不仅是对老年群体健康养老需求的现实回应,也是深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改革,有效利用医疗资源的必然要求。
从发展进程与现实成效来看,我国自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便开始不断探索社会化医养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时期,我国医养结合服务发展的政策制度不断完善,发展目标更加系统,开始囊括医养康护4个维度的内容。从实践层面来看,医养结合管理机制和服务模式创新试点不断推进,目前已形成医养签约合作、医中办养、养中办医、医疗服务向居家社区延伸4种比较成熟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
笔者调查研究发现,我国推进医养结合服务高质量发展面临多重挑战。一是医养服务主体权责不明晰,协同合作机制不健全。当前,不论是理论层面还是政策层面,对医疗、养老主体的责权利关系界定不清,制约双方合作与服务的深化。引导医疗服务进入养老机构,面临成本、收益、风险分摊不均的尴尬,行业内部缺乏互惠合作机制,存在服务同质化现象。二是医养服务供需匹配度有待提升,信息传递机制不够成熟。医养服务供给条块分割,面临高端服务供给与基本服务需求供需错配、资源紧缺与浪费并存的突出结构性矛盾。三是医养服务质量规范不统一,运行保障机制不到位。当前,医养结合服务市场供给公益性与市场化难以兼顾,质量安全缺乏完整统一的标准规范,导致不同机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医养服务市场主体缺乏自主定价机制和持续盈利能力,一些机构面临亏损经营或闲置关停的困境。
未来,加强医养结合管理机制创新,更好推动我国医养结合服务高质量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以运行模式创新提升医养服务主体融合动力。强化医养结合服务的顶层设计,以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的创新,明确医疗与养老服务主体的功能角色与权责边界,提升医养服务主体自主融合的动力。同时,赋予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人员调配、服务定价、利益分配与风险共担的自主决策权,更好发挥市场力量。借鉴发达国家“整合照料”的成功经验,推动养老床位和医疗床位两床合一,开展医疗机构上门服务安全责任险试点,探索“老年人不动、服务人员联动”的医养服务创新模式。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采取联合门诊、联合病房、专家工作室等方式,由医疗机构向养老机构常年派驻临床、管理人才,开展坐诊、带教、查房、培训等多方面业务帮扶,对口支援养老机构解决医疗难题。
以激励机制创新增强医养资源整合共享活力。推动政策补给从补设施建设转向补机构运营,并适当延长床位补贴政策年限。全面清除阻碍社会力量投资医养服务的“玻璃门”“弹簧门”,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医养结合服务供给。加大医养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力度,重视医养服务人才实训基地建设,通过改善薪酬待遇、增进社会认同、畅通晋升渠道等方式吸引更多专业优秀人才进入医养服务领域就业创业。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医养康养深入融合发展奠定制度基础。
以需求挖掘创新提高医养服务精准供给能力。坚持以需求牵引分块、功能整合分链、强化老年健康、促进医养服务发展为导向,强化社区医养服务的需求识别机制建设和信息平台建设,推进跨层级、跨部门、跨地区信息联通与数据资源共享。根据老年群体的健康状况、经济条件、社会资本、家庭结构等差异,促使医养服务形成分层分类互补衔接、协同优化的链式供给秩序。
以监督管理创新释放医养服务规范发展潜力。健全和规范医养服务准入标准、医养设施建设标准、运营管理标准和质量反馈机制,为各地医养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遵循。建立卫生健康、民政、医保等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医养服务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形成合力,对医养结合机构人员、设施、服务、管理等进行多元监管。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文: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李磊 肖雪
编辑:李诗尧
校对:马杨
审核:管仲瑶 徐秉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1NVQ8FSD】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