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古城有“东方威尼斯”的美称。古城北倚瓯江,南临会昌湖,四周由九山河、水心河、小南门河、花柳塘河及环城东路构成环城濠池,整个城市仿佛一只神龟横卧于大江之上。

据传,郭璞建城时“通五行之水”,凿二十八宿井,城内一坊一渠,渠与河相通,河与江相连,城市用水、排水、水运、蓄洪、防火等功能彼此结合,形成“倚江、负山、通水”这一契合地貌的独特市容。在1933年《永嘉县城区全图》中,城内还有白莲塘、小西湖、落霞潭、放生池、大雁池、小雁池、春草池等水域。在这样的环境下,水路成了比陆路更为重要的交通方式,也奠定了温州千年商港的基础。

水运条件优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城水巷通舟楫

清光绪八年(1882)的《城池坊巷图》展示了温州城内水系的壮观景象:城内河道多达50余条,构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水网。三条主要的纵向河道——大街河(今解放街)、信河(今信河街)、九山河,与众多横向水巷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水上交通网络,犹如“东方威尼斯”。南宋学者叶适在《东嘉开河记》中生动描绘了这座城市的宜居景象:“昔之置郡者,环外内城皆为河,分画坊巷,横贯旁午,升高望之,如画奕局。”100多年前的温州人,撑着小舟,就能到达城内任何一个角落,甚至通过内河直达瓯江。

温州因水而兴。城北朔门一带是“东庙、南市、北埠、西居、中衙”历史功能格局中“北埠”之所在,是温州对外贸易的主要窗口。城南则依托会昌湖等水系,发展内陆贸易,形成了繁忙的商品交易区。

唐代,温州便已成为中国沿海贸易的重要港口之一,与日本、新罗也有航线相连。唐代中期,中国商人李处人、李德邻等人自建海船,往来于日本和浙江宁波、温州、台州等地。南宋建炎二年至四年间,温州设立市舶务,是两浙路市舶司下辖的五个市舶务之一。到元代,设市舶司,温州成为全国七大港口之一。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发现了古城水陆城门建筑遗迹和码头、道路、栈道、干栏式建筑、水井等遗迹,可见温州先人对港口码头等岸线的利用已非常成熟。

九山河为护城河

在1933年黄聘珍绘制的《永嘉县城区全图》上,九山河被称为小西湖。九山河一带水面狭长,从东南延伸至西北,串连起落霞潭、九山河、乐湖等多处水域,民间俗称“五十丈”,县志上还有两个雅致“学名”:蜃川和斜川。明嘉靖《温州府志》记载:“蜃川,以西城枕水如卧蜃之象,故名蜃川。”这里的“蜃”指的是水龙。九山河蜿蜒于松台山和郭公山之间,像一条卧龙守护着古城西垣。

东晋太宁元年(323)郭璞建城垣时,“连五斗之山,通五行之水”。明嘉靖《温州府志》记载,“五行水谓东则伏龟潭,西则蜃川浣沙潭,南则雁池,北则潦波潭,中则冰壶潭,因凿小河以通贯之。”目前,五潭尚存伏龟潭、浣纱潭。现已消失的其他几个潭中,冰壶潭位于温州市区施水寮;潦波潭位于温州第二中学校址处;雁池位于现蝉街一带。

浣纱潭就是如今的落霞潭。据说晋代时,有一位居住在潭边的女子,她夜以继日地劳作,夜晚在潭边浣纱,清晨时已织成布匹。她所浣的纱,被称为“鸡鸣布”,而她浣纱的地方,便有了“浣纱潭”之名。清人朱彝尊有诗曰:“九曲斜川水,分流到海滨。金钗河上月,留照浣纱人。”

旧时温州古城人烟密集,房屋毗连,大多以木制建筑为主,经常发生火灾。因此,每年金秋十月,九山河畔都会举办一场名为“水龙会”的活动。实际上,这是一种消防喷水竞赛,一是检查水龙设备完好与否,二是比赛喷水技艺。各地的“消防员”齐聚一堂,比拼谁的水龙喷射得更高更远。比赛胜出者,回去时披红戴彩敲锣打鼓,十分荣光。

春草池被谢灵运带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池上楼

谢灵运可以称得上是温州历史上首位旅行推介官,他的大多经典佳句都创作于温州。一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被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竞相模仿。

相传永嘉郡守谢灵运在永嘉西堂梦中遇见族弟谢惠连,灵感迸发,挥毫而就《登池上楼》一诗。该诗有称《梦惠连》,亦称《春草吟》,因《昭明文选》收录时题为《登池上楼》,从此春草池与池上楼便结下了不解之缘。池上楼应该是后人为了纪念谢灵运而建的,其池也因诗句“池塘生春草”而被称为“春草池”,又名“谢公池”或“灵池”。

春草池与池上楼究竟在何处?明万历《温州府志》记载,“池上楼,在旧郡治丰暇堂北,今久已无存。或云在今城守备署中。”丰暇堂就是如今温州的东公廨,从东晋、刘宋开始,温州官署的治所皆在原人民广场两侧一线方圆内,故至今有东公廨、西公廨地名。在东公廨的温州市实验中学校园内确有一口方塘,被称为春草池。

另有一种说法称春草池在积谷山。唐代张又新的《谢池》诗:“郡郭东南积谷山,谢公曾是此跻攀。今来惟有灵池月,犹尔婵娟一水间。”宋代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曰:“谢公池在州东北积谷山之西,谢公梦惠连,得诗于此”。如今中山公园积谷山山脚下的伏龟潭也称春草池。

如今中山公园旁边的池上楼为道光五年(1825)永嘉邑人张瑞溥所建。张瑞溥从湖南粮储道任上引疾辞官返回故里,得知城之东南隅有谢村遗址,于是买下遗址旁的18亩空地,临池建屋三楹,取名如园,又名张宅花园。张宅花园与马宅巷陈宅花园(兰芬厅)、松台山东麓的曾宅花园(怡园)同为晚清时期温州城内三大私家名园。

墨池实为清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墨池公园今貌

王羲之洗笔成墨池的故事广为流传。王羲之每次练完书法,都会在附近的池中洗笔砚,日复一日,原本清澈的水池都洗成了黑色。国内有三处知名的王羲之墨池遗迹,分别在江西临川城东、浙江温州墨池坊、江西庐山归宗寺。

相传东晋永和三年(347),王羲之担任永嘉郡守,常临池挥毫,洗砚于池。明代赵谏在《王右军祠祭田记》中提到,王羲之“性酷好作书,尝凿池筑室于郡城东山之麓,政暇辄临其地,瓷意挥洒,涤笔池中,池水尽黑。去任后民思之,名其池曰墨池”。传说中温州墨池有两处,旧府署二此园、玉介园内,其中玉介园内的墨池最为世人所认可。

玉介园是现在墨池公园的前身,此处墨池的建造时间可以追溯到明代。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永强英桥人王澈及其子王叔杲在墨池坊修建玉介园。据明朝焦竑《玉介园记》和王叔杲《玉介园记略》记载,园中有传忠堂、玉辉堂、青旭楼等诸多美景。青旭楼侧有池为晋王右军墨池,盖守郡时曾临池作书,故址犹存,今重辟而轩其上,环以朱栏,题为右军洗砚处。

来源:温州都市报

爆料加微信 :kkwz0577 商务合作:mochen0577

爆料加微 : wzs112 务合作: mocheng0577

更多新鲜资讯,关注温州鲜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