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前几次不同,这次的巴以冲突已经严重恶化,以色列也有了“一劳永逸”的想法。虽然以色列政府强调不会吞并加沙,但是它采取的行动,就是在全面驱逐加沙居民,让当地变为自己控制的地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以色列甚至不惜发动“饥饿战争”。
参考消息网报道称,此前,以色列政府指控近东救济工程处涉嫌“恐怖行动”,不允许它在当地继续运行。随后,以色列又正式通知联合国,取消了和近东救济工程处签署的协议。以色列外交官称,以色列取消协议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联合国对以色列提交的“援助机构卷入恐怖袭击的证据”无动于衷,以色列只好自己采取行动。
不得不说,以色列打算把事情做绝,不想再让联合国援助机构救援加沙居民。以色列对联合国援助机构施加限制或阻挠,几乎必然会激发全球性的批评浪潮,众多国家及国际组织可能会发表声明谴责,指出此举违背国际法精神,损害以色列在国际舞台上的信誉,令其陷入外交困境,加深与其他国家的隔阂,就连它的传统盟友,也可能在关键时刻削减对以色列的支持力度。
此等行为很可能冷却以色列与联合国成员国间的关系,导致外交渠道受阻,原本紧密的合作关系变得松动,国际合作前景黯淡。这不仅影响以色列在中东地区的外交布局,更可能波及全球层面上的各种谈判,如贸易协议、防务协定,甚至是气候变迁等跨领域议题的进展。
要知道,封锁联合国援助通道,尤其是对于已深陷困境的加沙地带,意味着粮食、医药、教育和卫生服务的供给进一步缩减,加大民众承受苦难的程度,儿童、老人和弱势群体首当其冲,可能出现饥饿、疾病蔓延、学校关闭等情况,影响其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
而且,地区不稳定因素也会激增。物质短缺可能触发社会动荡,暴力事件频发,恐怖主义与极端主义乘虚而入,控制部分区域,形成安全真空,对以色列边境安全构成直接威胁,长期看,还将促发更大规模的难民潮,加重邻国如约旦、埃及的社会负担,加剧区域紧张局势。
同时,也可能导致以色列经济活力遭受重创。全球市场可能对以色列的投资环境产生疑虑,撤资、降级信用评级等连锁反应相继上演,商业活动放缓,国内生产总值缩水,货币贬值,物价飞涨,普通家庭生活质量直线下降,加重贫困与不平等现象。
此外,封锁行动可能导致港口停摆,物流链中断,进出口货物滞留,严重影响以色列的国际贸易,尤其是高科技产品和服务,对以色列引以为豪的创新经济造成致命打击,损害其全球竞争力与市场占有率。
还有,激进化趋势也会迅速抬头。联合国援助机构无法正常运作,将为哈马斯等激进组织创造扩张空间,借由民众不满与绝望心理煽动反以情绪,发动恐怖袭击,威胁以色列的国土安全,迫使以色列军队持续投入人力物力加强边界防御,耗费巨额预算。
长期以来,以色列凭借其科技创新、民主自由的“光明国度”形象,赢得国际认同与好感,但限制援助之举却与其标榜的原则相悖,软实力优势流失,影响力下降,不利于后续争取外部支持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