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探客纪
创作团队 | 千城记
撰文 | 冯倩倩
编辑 | 语馨
2024年于合肥而言,可谓是风波不断,多事之秋!
先是合肥本土的“网红大V”三只羊惹了官司,“香港美诚月饼”“澳洲谷饲牛肉卷”“御徽缘梅菜扣肉”“兔年生肖茅台酒”等事件一次次震动了互联网的热搜榜。
9月26日,合肥官方多部门协同多主体打好舆论处置组合拳,联动相关各方,层层递进回应舆论关切,助力“风波”平稳落地。
可谓是一波未平时,一波又起,合肥9月25日19时29分遭受了3.8级地震的来袭。要知道,合肥在今年已连续5次发生了3级以上地震,而最近半个月就发生了3次。
合肥9月25日又发生了一次3.8级地震。图片来源@安徽地震台网▼
很多皖中人士没有想到,合肥今年的“出圈”,不是因为两千年的历史文化,也不是因为“热辣滚烫”的蜕变历程,而是因为地震。
合肥地处江淮大平原,在人们的普遍印象里,合肥似乎哪个因素都和地震不沾边,何况近几年来,也并没有安徽区域相关地震的报道。
合肥很多市民在经历5次袭击后,都有些乱了心智,饱受“狼来了”的恐惧困扰,甚至深受“李四光预言”的影响。
这几次地震发生时合肥一些地方的高楼也有震感。图片来源@摄图网▼
实际上,网上流传的“李四光预测四个城市将发生强震,其中三个已发生”的说法,是对李四光地震预测的一种误解。
地质学家李四光。图片来源@/新华网▼
李四光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他晚年基于历史地震资料和地质构造特点,对我国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华北的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及其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的新疆甘肃和宁夏等地震带的大趋势进行了判断,并未具体预测特定城市将发生地震。
中国强震及地震带分部图,资料图片▼
我们常说“让子弹飞一会儿”,针对科学性较高的信息更应该如此。
那么为何合肥这座富有魅力的城市“情绪如此不稳定”呢?
如果知道肥东县所在位置的地质条件,就会发现在这一地区或周边发生地震的“内幕”。
正是因为合肥的“脾气”,郯庐断裂带走进了公众视野。
这里的“郯”指山东郯城,“庐”指安徽庐江。此断裂带由中国科学家徐嘉炜发现,是我国东部最重要的一条北北东向断裂带,其南端在长江的武穴附近,北到俄罗斯的锡霍特地体,长度约3000公里,在我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
郯庐断裂带分布示意图,资料图片▼
郯庐断裂带像一条盘亘的巨龙,尾部穿越安徽省庐江县,经安徽潜山市、宿松县一直到达湖北省武穴市附近。
北东方向穿过巢湖,经过合肥市肥东县,一路向北偏东穿越安徽省滁州市嘉山区。
南段部分匍匐于江苏省途径泗洪县、宿迁市与山东省郯城县。
它远比我们想象得更宏大,一路向北的过程中,身躯不断拉宽,穿越了山东省沂水县和潍坊市、渤海湾、辽东半岛、东三省,最终穿越到了俄罗斯境内。
具体来说,合肥一带地下有几条断层,较为显著的是合肥—巢湖断层,该断层带从西至东依次穿过合肥盆地、郯庐断裂带、巢湖和银屏山。肥东县就正好处在郯庐断裂带和肥东断裂交界处。所以,该地区地震活动频繁。
安徽省地震烈度区划简图,资料图片▼
循着历史的主线回望,是否能找到合肥地震的一些发生规律呢?
据史料记载,从元天历二年(1329)到清光绪八年(1882)共553年的时间里,合肥发生了有感地震和破坏性地震共20次。
进入20世纪后,合肥发生3级以上地震以及附近地区3级以上的并波及合肥的地震,共有13次。
具体而言,在合肥历史上发生的30多次地震中,造成一定程度破坏的地震有4次。
明万历十三年(1585)三月六日,巢县南发生5.5级地震,合肥“地震有声,房屋动摇”。
清康熙七年(1668)七月二十五日,山东莒县、郯城发生的8.5级地震,波及安徽。合肥“垣颓屋倒,处处有之”“城倾共计百余丈”。
清康熙十二年(1673)三月二十九日,合肥发生5级地震。“庐州地震,声如雷,屋舍倾倒”。
民国6年1~3月,霍山多次发生地震,其中以1月24日地震最烈,为6.25级。合肥受到影响,地震烈度七度,“不坚固单墙及烟筒有倾覆者”。
就震级而言,今年9月18日这次地震4.7级,是近十几年来合肥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排名第二的是9月14日的3.9级。
2018年安徽省地震级别分布图,资料图片▼
不言而喻,合肥的地震记录并没有显示出明显的规律性时间周期。因此,科学家们通过监测地壳运动、地震前兆等方法来尝试提高对地震的了解和预报能力,但是目前尚无法准确预测具体地震发生的时间。
虽然有时摸不准合肥的“脾气”,但是令人安慰的是,这几次地震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威力并不大。根据国家地震局及各级专家的会商,合肥近期发生超过5级地震的概率不大。
从历史记录的角度看,自有准确记录的历史以来,合肥还没有发生6级以上的强地震。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够平复合肥市民们心里的“余震”,平日里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该上班上班,完全不用过于担忧。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凡事皆有两面性,合肥余震频发,并不完全是坏事。多次发生的中小地震,正好是在将地质结构活动中的能量,一点点释放掉,从而避免可能因积累而产生的大地震。
当然郯庐断裂带规模宏大,其整个地震带拥有十分复杂的结构,对其危险性也不能掉以轻心,有时这条地震带上分布的其他一些大中型城市,要警惕郯庐断裂带地震活动的跷跷板效应。
郯庐断裂带自古以来就是地震高发地带,并且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历史上华北最大的几次地震都与之有关。
生活在这条断裂带上,就要做好地震预警和防范,做好勘察和研究,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害。
9月25日一早,合肥天空布满大片规则的云块,吸引了不少市民的关注。当天地震发生后,不少网友关注,早上的这些云块是“地震云”吗?
传说中的“地震云”主要指高积云(左)和层积云(右))两种。图片来源@摄图网▼
“地震云”其实已经不是第一次登上热搜,地质和气象领域的专家已经辟谣过无数次。
其实云形成的整个过程,都是在大气圈当中完成的,和地下的地质变动并没有确切的关联性,而地震是发生在岩石圈里面,至少到现在全世界都还没有足够的科学依据证明,云可以预示地震的发生。
已经有专家解释说,网上所谓的“地震云”,主要是高积云与层积云两种。高积云的出现说明天气很好,层积云的出现代表会有降雨,这两种云与地震并没有任何关联。
我们要科学防范地震,不能被没有根据的谣言所困扰。
科技是社会进步与安全的一架大马车,当前不管是合肥,还是其他一些城市,都需要加强对建筑抗震性能的研究,推广使用减隔震技术,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如此在较大级别的地震来临之时,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我们的生命安全与财产安全。
●本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不能识别具体来源,不妥之处请联系删除,感谢您的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