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不为人知的烂尾工程,却在明史上只字未提,废弃原因依然是谜
知知否知知
2024-11-05 09:26山西
在古老的南京城郊,一处巨大的石质遗址静静伫立,它的存在曾经是皇室最高规格的建设工程,无数人倾注了鲜血与汗水。然而这项浩大工程最终却无疾而终,成为历史的一个未解之谜。它究竟是为谁而建?为何被半途废弃?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让我们一探究竟。
一. 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孝子朱棣为其立碑
正值盛夏时节,南京城内一片肃穆。紫禁城内锣鼓阵阵,黄纸万张铺地,国丧仪仗蜿蜒遥向西北,都人沿街而立,无不垂涕痛哭。久经沙场征战的明太祖朱元璋皇帝,终因年老体衰而与世长辞。自建立明朝以来,太祖一直以孝悌闻名天下,临终时亦囑咐嗣君孝顺无虞。
太祖驾崩后,其嫡长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然而建文帝登基不过数载,便遭叔父朱棣夺嫡,逼其让位。朱棣乃发军南下,兵临城下,缉拿亲侄。经过一番缺兵短斧的厮杀,最终朱棣占领紫禁城。朱允炆无奈退位,遂逃往山西藏匿,从此销声匿迹。
虽然权夺皇位的过程血腥惨烈,但朱棣毕竟是太祖嫡亲的骨肉。占领南京后,他前往孝陵,跪拜遗像痛哭,悔罪不已。回想起父亲当年扶辕振衰,辛勤创业,建立大明天朝的丰功伟绩,朱棣感慨万分。为表示对太祖的敬意,弥补对亲侄的宗亲不睦,朱棣下令在南京城郊为太祖立一座巨大无比的石碑,以昭世人祖孙孝顺,也为新朝开创彰显气势。
尽管朱棣宫廷之中的地位名正言顺,毕竟夺权方式颇为冒僻。为了稳定朝纲,重振国运,一座雄浑挺拔的石碑无疑是最佳的见证。百年之后,泱泱大国有赖于根基之深,这难得的机缘也让朱棣提笔忍不住潸然泪下。于是,为扬太祖孝治功德,朱棣发愿兴建一座声名远播、宏大非凡的石碑巨制。
二. 朱棣下令开凿巨型石碑
为了实现这一伟大构想,朱棣命遣工部官员勘察南京四郊,最终选定了阳山古采石场作为石碑基址。阳山乃六朝时便已开采的石场,经数百年的采掘,内中已凿出一处巨大坑穴,当地群众称之为"阳山大石坑"。这座石坑光洁平整、面积广阔,地质环境更是极为独特:内里赫然蕴藏着一整块长达五十余丈,体量惊人的巨型灰岩矿脉。这正是理想的碑材所在。
就在明年春暮时节,随着一声令下,全国各地精通石雕艺术的技师们接到指令,从祖籍省县被征召上千里路进京城内府。当他们一见这块伟岩之时,无不惊诧不已,这等规模在古今石雕史上都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其工艺难度可谓举世空前绝后。时年六十有七的老石匠黄希温见后摇头感叹:"此恐怕连十万人三十年都难以凿就。"然而,皇朝龙令岂可违拗,望风而逃者将受到严惩。于是黄老匠率领师徒余等技师乡民三千余人,就地搭棚扎营,在阳山草木不生的怪石丘旁徘徊踌躇,熬足一月有余,始决心提刀上石开诨。
正值三四月份蚕蛹始化之时,阳山一夜之间便群星灿烂。民夫们每日从天蒙蒙亮起便排着长龙挥汗苦干,直至夜色苍茫方始休憩。凿石技法是:先将坑内的半成品凿尽光亮,使矿脉内裹层层岩石尽数剥离,然后以平钎小型铜钻和起子在石坑壁上不断摩挲,等将这块岩脉从山体慢慢分离出来。钻工阵列在石坑四周,往往待到汗水濡湿衣裳,体力也已耗尽,方能轮换岗位。更为艰难的是钻头与起子常因极度用力而损坏,这就需要技师们重新将铜头捶打焠勖。可如此摧锯折矘,仍只能朝拳支平地缓慢前进。如此过了长达五年,他们才得以在这片灰岩上雕出粗略的碑座轮廓来。
与此同时,阳山工地附近陆续筑起数十座枷锁场,关押着数千名押解而来的官犯和刑徒,他们受尽酷刑鞭笞,在铁链铜锣的脆响里日夜劳作。昼夜操劳多年,不少技师患病暴卒,许多民夫亦因积劳成疾或出岔子遭处死。至今坟头村四处的陈年坟墓,犹堆聚着部分难以认脱的石工枯骨。
然而,即使如此艰苦磨砺,朱棣的雄心还是无可遏止。他不止一次亲临采石场鞭策进度,下令给石碑的体量再增加三丈,这意味着碑身、碑首和碑座都必须重新开凿。面对如此繁重的任务,石工们不由暗自叹惋。毕竟长达数十丈的石料已经堪称世无伦比,再这样不断扩大工程,无异于在争取生命。
三. 工程突遭废止,原因成谜
就在阳山石碑工程进行到最为关键的阶段时,一纸谕旨忽然从紫禁城内传了出来,竟然下令终止这一浩大工程!朝廷命令所有石工立即放下手中工具,封锁采石场,悉数返回原籍。整个阳山上空一时陷入了肃杀般的死寂,唯有几声枷锁哐当作响。
这一命令来得实在太过突然,就连最资深的工头们也觉得万分诧异。当时碑座已几近完工,碑身和碑首虽颇为粗糙,但其基本轮廓也已初具雏形。几万人的鲜血和汗水结晶般凝聚在这块万丈高耸的灰岩之上,眼见就要最终告捷。可就在最后的衔接雕琢环节被生生掐断,整个工程戛然而止,遗憾无穷。
阳山上千名石工们一时哭嚎不止,几乎人人自暴自弃。那些终日操劳多年、被惩治的犯人们则展颜而笑,似在幸灾乐祸。一时间,采石场变作一片混乱,城门将士们不得不三番五次驱赶这些不愿离去的工匠们离开。
究竟是何人竭力阻止了这件打动皇帝心坎的工程呢?朝野中流传着各种猜测和哑谜。有人说,太祖留下来的旧臣拥兵自重,担心皇权被朱棣独揽,为避免朝纲更为动乱不安,才暂且稳住了这支锐气。也有人私下呼啦,说是太祖生前旨意即不愿修建如此浪费人力物力的大型陵寝,但朱棣偏要逞一时雄心壮志,以至酿成今日惨况。还有人传说,阳山靠近金陵城隍阁,系祖宗之地,一旦伤山扰阜,恐有天怒人怨。
总之种种猜忌流言,让当年的阳山工程蒙上了无比浓重的阴霾。唯一可以确认的是,自此之后朱棣竭力冷却了人们对阳山石碑的记忆,转而致力在孝陵墓穴西侧修建一座相对小巧的石碑。这座碑虽远不及阳山之宏大,但也足以彰显太祖在世之德政了。如是一来,朱棣不光扫清了旧嫌,同时也为新统治开辟出一条坦荡道路。
至于阳山上被遗弃的巨型石碑,自那之后就再也无人过问了。唯有当地村民们,在重阳节和祭扫时节,来到这片苔痕斑斑、横陈山麓的石坑边,焚些柴禾,塞几个鸡蛋,祭奠那些无名英灵。缄默几百年过去,缘何半途而废的工程已无人能说个明白了。唯有那座阳山遗址,默默矗立在阳春白雪之中,凄凉地诉说着一段神秘的往事。
四. 三种流传已久的猜想
自阳山石碑工程突然中止之后,朝野上下便纷纷开始推测缘由,争相猜忌种种可能。纵使历经数百年风雨,这些猜想亦从未曾中断。时至今日,大抵沦为以讹传讹,殊难分辨其中的真伪了。但若将它们加以整理,倒也窥见几分当年舆论的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