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重要的事!微信又又又更新了,如果没加星标的话可能就看不到我们了

请务必点击上方蓝字【京城圈儿】→右上角菜单【···】→设为星标★

第一时间接受推送消息~

作者:王耳朵

本文转载自“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

地球上,每秒钟会有1.8人死亡。

也就是说,当你读完这行字,已经有四五个人和世界挥手告别。

人生路的尽头,陪在他们身边的不只是家人,还有入殓师——

一群被叫作“种星星的人”。

他们站在生命的终点,护送逝者走完最后一程。

聊到殡葬,很多人畏惧,又觉得晦气、不吉利,最好别来沾边。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大多数人讳莫如深的行业,却被一个00后女孩闯了进去。

汤木檀泽,一个23岁的00后女入殓师,粉丝喊她“汤汤”。

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彭凯平,刷到了汤木的视频,对她产生好奇,抖音《精选奇遇记》把这一次探访记录了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初学这个专业的时候,汤汤的妈妈痛哭流涕,以为女儿在学校受了什么欺负才会这么极端。

她爸暴跳如雷,又觉得晦气,瞒着亲戚说汤汤学的是会计。

但汤汤有自己的想法:

“我性格内向,不太喜欢和人打交道,做不到每天都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示人,做这行可以省去很多和人打交道的烦恼。”

高考完,她坚定地选择了防腐整容专业,如今在江苏盐城的一家殡葬服务公司已经工作三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传统观念里,殡葬总是严肃和伤感的,殡葬人是沉默,不苟言笑的。

但@汤木檀泽 拍的科普视频,主打一个抽象却又不失专业。

比如,寿衣开箱。

活久见,谁能想到有生之年能看到博主测评寿衣?还是穿在身上全方位展示的那种。

什么头枕,脚枕,口钱,七星钱,金银戒指,手绢,袜子,盖脸布,腰带,绑腿带,金银元宝,鞋子,帽子,铺红盖绿的被褥……

全套装备,水灵灵地怼在屏幕上,评论里的网友看着看着还真给自己挑起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接运遗体并和遗体一同冷藏火化的纸棺。

这俩汉字光是读着就让人瘆得慌,但在被汤汤同化了的网友眼中——

“这些金色纸棺挺像蛋挞壳的。”

我笑出声,但一想到纸棺的作用,还是在心里默默敲了两下木鱼来挽救功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到有人说去世之后不想躺在这么丑的棺材里,汤汤顺手出了个纸棺DIY教程(谁家好人没事在家学做这个?)。

撇掉了高饱和度的黄色内衬,换成低饱和的粉色helloKitty风格,显白。

在纸板上摆好木条骨架,刷上白胶,风干一夜再折好,样子就成型了。

选一块软软的绒布垫底,主打睡得舒服。

四周订上小碎花布料,镶上一圈蕾丝花边,棺盖上再加上两只猫耳朵,中间绑上一圈丝带。

如此,一个可爱的纸棺就做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就是,入殓师的化妆箱里都有些什么?

汤汤出了个“入殓美妆物品开箱”vlog。

“首先是粉扑,一袋多个很方便,而且防过敏(躺着的那位也需要防过敏?)”

“遮瑕,和我用的同款。”

“散粉,这个散粉刷比我的贵!”

“401胶水,有些逝者从医院回来之后,身上有插管子留下的洞,有的洞没有流血,不需要缝合,拿401粘一下非常无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还出过一个化妆教程,但教大家画的是入殓妆。

越看越有一种,平静的疯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永远想象不到这个披着齐肩短发,长相呆萌的小女孩,会在视频的下一秒脱口而出什么炸裂句子。

“我在墓园上班,远离人烟,同事也不全是人。”

还有叫“新建文件夹1”和“新建文件夹2”的小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半夜一个人给逝者化妆,但是厕所离得太远不敢去。”

厕所不敢上,但敢独自贴脸尸体,因为有个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金元宝叠腻了,也可以进行一些创新,比如折个黄金大便,可以烧给仇人。”

冷冰冰的班,愣是给她上得热气腾腾。

让我想起个段子:

有机会的话,想当火葬场的烧锅炉师傅。

平时领导基本不来,客户也不会说话。

如果客户说话了,就把火开大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入殓师,@汤木檀泽 完全颠覆了人们对这个行业的刻板印象。

她总是一脸淡定地站在寿衣和骨灰盒前,冲劲十足地喊着“干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地狱玩笑信手拈来,搞起抽象也毫不费力。

她用搞笑BGM和鬼畜表情包装点视频,用松弛幽默的段子分享工作日常,一扫关于死亡的阴沉和严肃。

究其原因,还是她的那句话:

“就该用积极和乐观的心态去干殡葬,不然自己会先抑郁。”

对此,彭教授深表肯定。

“好比走夜路要吹口哨,进墓地要唱歌,都是为了心情能得到缓解,你这算是把积极心理学用到极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紧接着,@汤木檀泽 带着彭教授体验了一下殡葬工作流程。

入殓师工作开始的第一步,是带家属给逝者选寿衣和骨灰盒。

有些老人可能快去世了,家里人会先买一个备着冲喜,寓意还是保佑子孙顺利,家宅平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后准备出殡要用的东西。

披麻戴孝的孝帽和孝布,以及同样重要的尿不湿,因为人去世之前可能失禁。

遇上高坠车祸这种非正常遗体,还得备上专用的缝合工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汤木檀泽 第一次给人入殓,是大二那年。

一个18岁的男孩跳楼了,没人认领,算是无名遗体。

给同龄人缝合好,做完入殓,她有点难过,不知道他生前发生了什么,可又觉得“没关系,一切都结束了”。

她让他干干净净地来,干干净净地走了。

别人问她,给非正常死亡的残缺遗体缝缝补补,不会害怕吗?

她说:

“遗体在我眼里不是遗体,可能更像是一只毛绒小熊。 我为ta清洗,穿衣服。 哪里破了漏出棉花了,我就帮ta缝补起来,总之并不会让我感到恐惧。”

入殓既是生者的最后道别,也是死者的洒脱上路。

她尽力想要逝者在那一刻以最美好的样子离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北入殓,习俗繁多,有很多流程跟细节。

把逝者从草席抬到木板上,叫“升高”,图个好彩头。

草席掉落的草要用手捡起来,不能用扫帚扫,怕把福气扫走。

给逝者搭“土地庙”,送“倒头饭”,让他们升天之后衣食无忧。

这些习俗,有人说是迷信。

但汤汤觉得,这是情感的表现。

繁琐的风俗,是生者对逝者的重视。

把死亡这一自然规律变得神圣,情感在这一个个亲力亲为的步骤中升华。

入殓师成了一座桥梁,生者的寄托和哀思,在她的手下一点点传递给逝者,也送上这个世界的最后一点温暖。

跟着@汤木谭泽 体验完殡葬人的一天后,彭教授完全改观,感慨道:

“以前我一般到墓地走一走就赶紧跑,开始喜欢这个地方的环境,是意外的一天,也是惊喜的一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仅是彭教授,无数人也发出共鸣。

以前总对“死”这个字讳莫如深,很多时候总是刻意忽略、屏蔽,以至于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只有对未知的恐惧。

看了汤木的视频才发现,原来死并非只是生的对立,死亡,也并不总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生死”这个话题,在年轻人眼里逐渐变得轻盈。

汤木教大家手搓纸棺的视频评论区里,网友大肆开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主动体验了躺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给自己办了一场葬礼,直面死亡之后,更懂得生命的可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多的留言,是在说:

“一想到我死后有人这么精心地准备我的葬礼,就觉得放心。” “看了汤老师的视频后,说真的我不怎么怕死人了。” “幸亏看你视频多,对殡仪馆对死亡都有了新的认识,很顺利地处理完了奶奶的葬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死乃常事,死亡更是每个人都将面临的归宿,逃避不能解决悲痛,换一种方式,正视它、了解它,人们才能更加坦然。

这就是彭教授颇为赞叹的——

汤木视频里传达出的“死亡教育”的意义。

剥离了死亡的神秘感;

剔除了人们看待死亡时的恐惧视角;

最重要的,是让很多人意识到生老病死是一种客观的自然规律,死亡所带来的让人刻骨铭心的感受,更能让大家去思考生命的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亲人的离世不再可怕,当人们不忌讳谈论后事,当我们对死亡讨论得越多,理解得越深刻,才越突出生命的价值和质量。

当活着的意义被重新审视,我们才更能专注自己有限的人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作者:王耳朵,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中间略懂点人生歪理。

关注【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一个路见不平,就忍不住一声吼的中年boy。

责任编辑 | 叉叉

点赞在看支持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