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有一个朋友,

她给很喜欢的男生送了一套书,和这段话:

祝你在新的一岁有更多脱离重力御风而上的瞬间,穿透岩层和霜雪,俯瞰灿烂无暇的世界。

不知道是男生把这句话听进了心里,还是读这套书时感受到了什么,他拒绝了她的表白,带着其中一本《念念远山》,就这么旅游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听到这我满脑子:哈,山就那么有吸引力吗?

还是说,他真的被这本书里那些惊险的登山故事吸引到了?

我绷紧身体准备挨砸时,脚下岩屑堆发出嘎吱嘎吱的碎裂声。

我不明白他在喊什么,却紧接着感到沉重的一击,身子被拖着朝背后转去,就好像有人重重扳住我的肩膀,让我转身面对他。

我这才发现自己死命抓着面前的岩石,指尖都发白了。我四肢发抖,就快撑不住自己的重量,心跳到了嗓子眼。

死神抛下的落石和作者擦肩而过,第一视角总是很有代入感。

而且总有人热衷于这种生死间游离的感受,书里还对此做了一番解释:

如果能从恐惧中生还,它反而会成为奖赏,那是一种欢乐的恐惧,一种惊骇的愉悦,总有人能从中获取一种战栗着的、无比满足的感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书里那些人物也常面临着高山上的严寒、冰川间的裂隙、松动的石块带来的威胁。一旦深入群山,这趟观光旅行就会变得严肃得多:在那里,可能绊了一跤,后果就是坠落。

不过就像卢梭说的那样,

“我喜欢崎岖陡峭之地,这件事的奇特之处在于,它们让我晕眩,但只要我身处安全的地方,就会非常享受这种晕眩。”

对很多人来讲,这样的惊险还是保留在故事里、舞台上就好,更何况自己可能连城市周边的可爱小山都没法在秋天红黄相映之际找一天假期去游览一番。

假如他不是被这些危险与刺激所吸引,那山还有什么迷人之处?

《念念远山》的作者,麦克法伦提出了一个观点:山只是地理学上的偶然事物,它们所有的情感特征都是人类的想象赋予的

中译中一下,就是寄情于山水的意思。

早些年间的欧洲,宗教神话为自然赋予了种种神性或是禁令,人们热爱“被驯化”的风景,对于这些自然造物,更多的是敬畏、远离。

直到科学发现了“真理”,击溃了一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麦克法伦笔下,寥寥数页,地质史研究的开端便从几段猜想中悄然浮现。人类与地球的历史从千年拓展至亿万年,肉眼能看见的空间更是只借着几副镜片,就见识了宇宙星辰、微观世界。

这一切瓦解了人们过去对自然的认识。

原来云端之上没有众神,密林深处也没有吃人的巫师。随着恐惧的褪去,探索欲望给人们注入了勇气与力量,冒险家们从此踏向前人不曾涉足之处。

攀登成为了挑战自我的过程,群山不再是造物主的代表,它们被赋予了新的价值——一座座亟待被征服的自然之碑

人们向着顶峰发起一次次冲击,他们认为锤炼肉体,打磨精神,在生与死的边缘行走并存活下来,方能超越自我。

尼采更是为此贡献了一个更简洁有力的说法:“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麦克法伦自己也是在这样的影响下长大。有人评价,《念念远山》是他情感浓度最高的一本,或许是因为从小就在探索户外的他,听着古往今来传奇探险家的故事,对于高山的热爱早已深入骨髓。

但直到开始提到的那段幸存于落石的攀爬经历,他萌生了退意:我暗暗发誓,再也不来攀登高山了!

后来成为父亲的他,更是对那些抛弃家庭、殒命于山间,只为抵达某个海拔高度的人们感到疑惑:究竟是什么让人们甘愿以身入险,追逐山峰

《念念远山》整本书也是从这一个疑问出发,一路在冰川上感受被封冻的时间,立足于高山俯视着大地,伴着先人的脚步首次站在雷雨之上,见证珠穆朗玛峰上人们以死塑造传奇。

好像,他们是为了某种崇高的理想而前仆后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起初看到书腰上那句“大山还我们以惊奇的能力”很是不解,人在面对雄山峻岭,巍峨奇观的时候,惊奇不就是人之常情?

你想,山所带来的,是远离日常的绝景,是劫后余生的愉悦;它是大地的浪花,是所有风景的开端和结束;它让立于山巅的人们明白个体于时空的渺小,但也惊叹于此刻自己生命力的迸发。

而且麦克法伦或许不是最懂得山的迷人之处的攀登者,但他一定是最会写人与山之间的情结的作家。

他所描绘的人们对山的认识变迁,对危险与肾上腺素的依赖,对极致之美尽收眼底的渴望,对无人踏足之地的征服欲望,无不充盈着直入心底的诗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也正是这样一位攀登者,一位作家,在序言中写下了“没有哪座山值得我们奉上生命”。

当他听从苏格兰作家娜恩·谢泼德(《活山》的作者)的建议,学会了“走进”而不是“爬上”高山,才终于明白了人类与高山之间究竟“涌动”着何物——

大山真正的恩惠,不在于提供挑战和竞争,供人征服或占有(尽管许多人正是冲着这些去的),而在于赐予我们更柔软却远远更为强大的东西:它让我们愿意相信奇迹。

而奇迹,不只是地质运动所带来的险峻奇观,是落于日常山野间的一切。

那是茸茸青苔的轻柔触感,是摊开的掌中轻轻落下的雪花,是岩石上的隆脊刻痕,是阵雨过后生意盎然的山坡……

当越来越多的人渴望亲近大山,或许都是在寻求生命的延展、心灵的慰藉,企求自然能如此这般唤醒日渐麻木的五官,重塑着我们对自己的认识,重塑着我们内心的风景。

或许,这才是她喜欢的那个男生,踏上旅行的原因?

大山还我们以惊奇的能力,这无价的能力往往被现代生活滤尽;大山更激励我们,在寻常生活里也可以启用这一能力。

这个11月,我们也 想邀请你来参与《念念远山》的共读,一同去找寻这样惊奇的能力,找回我们本应拥有的敏锐

明日,我们请到了编辑老师一同聊聊这本书,聊聊人与高山间那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也聊聊罗伯特·麦克法伦这样一位人文学教授、非虚构作家、布克奖评委会主席,怎么今年又去开起了音乐巡演~

我们也希望,在共读完成之后,聊聊你我对心中的“远山”又作何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