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官石淳接到调令。
他即将前往国民党第十一战区二处,担任情报参谋。
此项职务意味着,将全华北的特务信息与情报攥在自己手中。
得知这个消息后,石淳不禁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不过,他不是因为升职而开心。
是因为在这个职位上,他更方便为共产党做事。
原来当时,石淳早已有了弃暗投明、加入我党的想法。
更令人惊讶的是,他的入党介绍人还是一国民党上校。
此后,石淳在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中,同敌人血战到底......
情报参谋,决心“叛党”
1946年6月,国民党开始大肆围攻中原解放区。
此时,蒋介石绝想不到第十一战区二处少校参谋石淳竟然是我党秘密党员。
要知道,二处属于军统特务机关。
凡战区内(河北、河南、平津、山东一带)的特务情报全由他掌握。
那段时间,石淳在这里获取至关重要的作战情报后,便将之传送至北平李克农军调部。
有了这些情报的解放军如虎添翼,连战连胜。
自然,蒋介石只能对着战报,扼腕叹气。
其实,从抗战起,石淳就参加了国民党军队,一心报国为民。
后来之所以会背暗投明,同样也是因为这爱国之心。
1918年,石淳出生于河北沙河县田村的农民家庭。
他13岁考入师范学校,开始接触进步思想。
在学校时,石淳就积极参加打倒帝国主义宣传与抗日救亡活动。
毕业后,他在家乡小学任教,生活稳定且安逸。
但眼见日寇愈加肆虐祖国河山,杀我同胞,其再也坐不住了,决心投笔从戎。
经过几番打听,他得知,自己与国民党陆军第40师师长刘培绪是同乡。
当时,一心只想抵抗外敌的石淳,没有考虑太多政治问题,便跑去湖北老河口参军。
而后,他先在军事教育班学习了一段时间。
不久,其便升任少尉排长。
1937年,淞沪会战打响。
他终于得偿所望,奔赴前线抗日杀敌。
不过这一战结束后,他们部队因蒋介石排除异己,遭到裁撤。
虽有不甘,但热血难凉的石淳并未放弃。
他转投军校,决定"曲线救国"。
1940年初,石淳从军校毕业,马上又回到了抗日战场。
一直到抗战胜利后,他随部队抵达北平,担任了二处情报参谋。
但在当时,石淳一丝喜悦也没有。
他甚至再也无法继续在国民党待下去。
原因很简单。
这几年,他目睹了日寇的残忍暴虐,也亲眼见到国民党军队是如何贪污腐败,反动避战。
更何况,抗日结束后,举国上下都在欢庆鼓舞,憧憬着平静美好的未来。
但蒋介石却因一己私心,弃人民不顾,迫不及待地想要发动内战。
为这样的政党卖命,自己岂不是成了破坏和平的帮凶?
好在这时,失望透顶的石淳想到了共产党。
在两党合作抗日之际,他见过八路军。
那一个个英勇顽强的身影让其敬佩至今。
对此,他曾不由得感慨:“这才是中国的希望。”
就这样,打定主意后,石淳开始找寻加入共产党的机会。
可惜,受各种因素影响,他始终一无所获。
“找不到共产党,我也绝不会替蒋介石打内战!”
留下这句话的石淳,决心辞职,回老家教书。
可谁料,就是这个时候,入党的机会却自己找上门来。
原来在军官学校时,石淳有位叫朱建国的同学。
他当时已是国民党
上校作战参谋,
跟石淳在一个小组工作。
而他却有着另一层身份——中共地下党员。
同学兼同事,石淳跟他友谊很深。
也正因此,其没少向朱建国批判国民党的现状。
高官纸醉金迷,特务横行霸道;
蒋介石一心讨好美国“太上皇”,换取士兵弹药;
真是丢尽了中国人的脸!
将来打起仗来,我宁愿回家当小学教员!
听到石淳愤愤不平的话语,朱建国觉得他是个可以发展入党的对象。
于是,其便和组织汇报了情况。
一天,朱建国向石淳坦露了身份。
闻言,石淳惊讶之余更是欣喜。
只不过,还没等他开口,朱建国便说要介绍北平军调部的中共人员跟他认识。
石淳激动地说:“那太好了!一言为定,你就带我去见他们吧。”
就这样,经朱建国引见,石淳见到了地下党员徐冰。
当时,徐冰告诉石淳,他现在的工作掌握着敌人的核心机密。
组织想让他利用职务之便,提供情报。
话音刚落,石淳便一口答应。
不过出于谨慎,徐冰还是再三强调:“干这种工作,有点冒风险,但只要谨慎保密,是不会出什么问题的。你好好考虑考虑。”
其实,石淳早已考虑好了。
他当即表示:“我渴望参加共产党已经很久了。既然愿意干,就不怕'风险’。我坚决接受您交代的任务。”
就这样,石淳由徐冰介绍,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此后,他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在二处开始了隐蔽的战斗。
起初,石淳主要负责搜集国民党战区秘密人员的信息与活动资料。
从内战打响后,石淳便利用自己负责的电台,向组织传递战区的作战计划、兵力部署等重要情报。
正太、青沧、保北战役期间,他和朱建国对战役胜利起到了无可代替的作用。
然而在胜利节节攀升之时,生死攸关的危险也悄然来临......
舍己为人,放弃逃走
1947年9月,国民党军统特务在北平破获了一起中共地下电台案。
彼时,特务们根据抄出的电台与文稿,顺藤摸瓜逮捕了诸多中共的情报线员。
其中不乏一些国民党将校级军官。
形势不容乐观,朱建国立马找到石淳商量对策。
最终两人一致商量决定,坚守岗位,按兵不动。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危险马上就要蔓延到自己身上了。
事实上,说起这次电台案,真是中共情报史上遭受的一次重大劫难。
它对应的情报系统,创立于西安事变后。
其从西安情报站起步,逐步扩展至全国,形成一张庞然大网。
在抗日阶段和解放战争初期,它的情报贡献居功至伟。
没想到却在反攻阶段折戟沉沙。
这件事带来的损失是难以估计的。
其不仅导致多地秘密电台被破坏,还使一百多名秘密人员遭到逮捕。
1947年10月,朱建国临危受命,接到去北平丰台指挥所任职的通知。
尽管他隐约感觉调令在这个节骨眼上来得十分蹊跷,但仍然选择坚守。
果然,他一到北平就被特务捕了。
石淳得知后,心想着恐怕下一个被抓的就该是自己了。
只不过当时特务还没能明确他的身份,所以没有马上逮捕他。
言外之意,石淳是有机会选择逃跑的。
但最终,他放弃了这个机会。
石淳决定先抓紧时间,一个个通知地下党的战友们,让他们及时隐蔽和转移。
干完这件事,他惊惶不安的心才安定下来。
可积久成疾的肺病也终于撑不住发作,石淳住进了陆军医院。
很快,他就在医院等来了敌人的抓捕。
至此,国民党终于揪出了插在华北心脏上的五把尖刀。
他们分别是,十一战区作战处处长谢士炎,代理作战科科长朱建国,军法处副处长丁行,情报参谋石淳,以及北平空军参谋赵良璋。
这五人是叶剑英和李克农在北平军调部期间发展的线员。
他们的存在,使得国民党在华北作战的部署被扒得干干净净。
得知这件事的蒋介石惊怒交加。
他第一时间飞抵北平,亲自处理案件。
要知道,他们皆是在抗日战争中立过功的英雄,军中影响力很大。
而且人前脚落网,中共新华社后脚就提出宣言,称要对国民党军队的秘密情报员予以奖励。
瞬时间,这五名北平军官被捕,成为舆论热议的话题。
大家都说,连抗日英雄都“投共”了,蒋介石果然不得军心。
听闻这些话,蒋介石火冒三丈,令手下想尽办法一定要说服五人悔过投降。
当时,特务们先企图利诱。
他们承诺五人,只要供出同党,公开声明脱离共产党,就能官复原职。
对此,石淳等人嗤之以鼻。
紧接着,敌人便用上酷刑。
不过,他们还是一无所获。
只是肺病本就恼火的石淳,经受酷刑后更是孱弱不堪。
那段时间,他双腿都难以站立,只得躺在地上,不停咳嗽。
但尽管病重,石淳却仍在努力锻炼身体。
他不是怕死,而是想如果有机会出去,还能好好地为大众干一番事业。
狱友们后来回忆,都说他“是个视死如归的汉子”。
他们虽不怕死,但总该放不下家人。
特务们又将五人家中妻小作为痛点,狠狠威逼。
只能说,他们低估了其为革命献身的决心。
当时,丁行在狱中给刚诞生的儿子取名“令吾”。
意思是叫他记住父亲的囹圄生活。
石淳则因被关押,无法给父亲奔丧,便给兄弟写下一封家书。
“知父病不治去世,弟魂魄具飞,泪流了满面。一生之痛莫大于此......不是遭此时代,儿子会驾父亲出外一游,赏观外省风光。”
哀恸之情,溢于言表。
他多么想尽最后一份孝道,可革命大局在前,自身的小爱必须让步。
但小爱却融入了大爱之中,这怎么不算是一种至善大孝呢。
想必其父在天有灵,也会为之欣慰。
无计可施的国民党当局,最终不得不放弃了劝降计划。
1948年,蒋介石亲自下令,以泄露军机罪,将北平五人处以枪决。
五烈士从容赴死
1948年10月19日早上,南京中央监狱。
看守官兵敲响了关押石淳等人的牢房大门。
同行的还有典狱长。
这人与死神无异。
因为他除了执行大刑外,是从不来狱的。
监狱众人看到他,心里就阴沉下来。
只有北平五人仍能谈笑自如。
当时,看守挨个叫了他们的名字,并让各自把行李也一起带出来。
五个人或许早就料到这一天。
他们不约而同地换上了一件像样点儿的衣服,热烈地互相握手后,便昂首挺胸,大步往前走。
紧接着,看守先将人带到正所,五位同志并排而立。
典狱长宣读执行书后,留给众人一刻钟料理身后事。
当时,谢士炎喝了一杯酒,就到台阶下去晒太阳了。
朱建国给家里和狱友写了两封信。
丁行负手在那里悠闲徘徊。
赵良璋和石淳,一直在低头沉思,似在回顾来路。
对他们而言,若说人生还有遗憾,那则是不能再为国效力了。
朱建国的信完成后,把笔一丢,叫来赵良璋和石淳:“来!喝一杯!”
三人爽快地一饮而尽,眼中坦坦荡荡,毫无惧意。
这时候,法警说时间到了,挨个给五人戴上手镣。
谢士炎向典狱长轻蔑地说了一句:“你们比我们不会活得长多少!”
然后,五位烈士头也不回地走向雨花台刑场,就像走在一条寻常小道一般。
“跪下来!”刽子手见他们仍面不改色从容而立,不满地大吼。
“我们从没有跪过,不要来这一手!”谢士炎开口说道。
其他同志亦摇头,横眉冷对。
刽子手说:“这是国家的法律,你们不能怪我们!”
“呵!什么法律!”朱建国不屑地嘲讽道。
“来!同志们!我们来呼口号!”谢士炎举起右臂,“中国共产党万岁!”
“新中国万岁!”
五个人坚定而雄壮的吼声,震撼着空寂的广场,甚至远远穿出了高墙之外。
这场景像一把尖刀,狠狠刺进在场人的心中。
当口号喊到第三遍,声音戛然而止,五烈士中枪倒下。
石淳这年刚刚30岁。
他们之中最大的丁行40岁,最年轻的赵良璋才26岁。
这件事过后,军法局走了好几个看守。
因为五烈士平常性情随和,跟大家关系都很好。
尤其石淳,他一天到晚都是乐呵呵的,从不悲观消沉。
因此,在五烈士悲壮赴死那一幕的刺激下,有的人终于觉醒。
他们已明白真正该杀的,或许正是法庭上坐的人……
结语
1949年南京解放后,李克农立即派人寻找五位烈士的遗骨。
新中国成立,便将他们的英灵移葬到南京雨花台革命烈士陵园。
雨花台是新中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烈士陵园。
北平五烈士是第一批进驻的烈士。
墓碑无言,但他们的故事却依然能生动鲜活地呈现在后人眼前。
那段潜伏暗战的岁月,那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唯有真正的勇士才能谱写永垂不朽的传奇。
勇者无畏,至死无悔,致敬!
参考资料
郝在今.无名英雄在黎明前就义[J].炎黄春秋,2022(12):79-83.
《国家记忆》20220818北平五烈士石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