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11月4日讯(通讯员范延臣刘琼记者万凌云)书籍的历史源远流长,从石、木、陶器、青铜、树叶、骨、白桦树皮等物上的铭刻,到简牍、帛书、纸卷,书籍记录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造纸术、印刷术、线装书缝制,见证了文明的进步,更凝聚了古人的智慧。为了赓续文化薪火,弘扬中华民族创新创造精神。近日,江苏大学图书馆开展了为期24个课时的劳动教育课程,带领大学生体验一本书从造纸到下架的全部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课程名称为“一本书的旅程”,包括4学时理论课和20学时劳动实践课。理论课从图书馆史和书籍发展史两方面讲起,带领大学生了解学习我国古代藏书体系和现代图书馆发展历史、古代文献的传承方式和书籍的演变过程。期间,重点介绍了造纸术、印刷术、书籍装帧的历史背景和技术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践课程包括图书分类上架、下架入库、造纸术印刷术实践、线装书缝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造纸术体验环节中,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拼装纱框,搅拌制浆,抄纸成型,同学们还将自己摘的树叶点缀其中,更增加了纸的美感。印刷术体验环节,老师准备了具有农耕文化、镇江诗词、学校标志性建筑物的雕版和活字模具,通过老师的讲解,不仅体验了印刷术的神奇,更了解了古人耕作的流程、镇江深厚的历史底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线装书缝制环节,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穿针引线,使用“四针眼法”将印刷的内容一起缝制成书,再根据自己所感所获,写上独具风格的书名,成为连接历史与现代的专属印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图书分类上架环节,来自农工学院、能源研究院的大学生们跟随老师将本来毫无秩序的图书按照索书号规则进行分类排序,在实践中掌握分书的诀窍和上架的技巧;在下架入库实践中,学生们根据书单,将复本量大、使用率低的图书进行剔旧下架,认真核对条码号,再整理运输到密集书库进行上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次课程将图书馆历史与书籍文化深度融合,并将镇江的地域文化、农耕文化、江苏大学办学特色和图书馆业务嵌入其中。活动不仅让大学生充分体会到劳动的价值,更拓宽了大学生的学习视野,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来源: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