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4日
央视《新闻直播间》《东方时空》
《第一时间》《正点财经》等栏目报道
日照莒县浮来山4000年银杏树
进入最佳赏叶期
吸引众多游客慕名而来
11月4日
央视《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
报道莒县探索减少蔬菜的浪费
把“尾菜”变废为宝
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目前全国蔬菜在田面积1.05亿亩,同比增加90多万亩,为保障秋冬蔬菜供应提供了坚实基础。
蔬菜产量大了,随之而来的“尾菜”,也就是新鲜蔬菜的残叶总量也不小,约占蔬菜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如何能减少蔬菜浪费,来看山东的探索。
眼下,山东日照莒县陆续进入秋笋采收季节,在芦笋大棚里采收上来的绿芦笋,会第一时间送至收购点,经过简单分选修整后,一部分作为鲜菜直接送到附近的农贸市场、超市,还有一部分会送至加工厂,加工成速冻芦笋等产品,销售到国内外。而在收购点和加工厂的加工车间,记者看到了大量加工时剥落的芦笋老茎等废弃物。
莒县芦笋收购站工作人员来永英说:“我们收购的芦笋有28厘米那么长,销售裁剪到21厘米左右,加工厂要求切18厘米,切除的部分浪费太大。”
采收、加工芦笋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刚采摘下来的绿芦笋若不经过特殊处理,根部很快就会变老、纤维化,常温下两三天就会脱水变蔫。莒县作为全国最大的绿芦笋加工出口基地,绿芦笋出口量占全国70%以上。
“出口的标准因为要求比较严格,加工到8~18厘米,所以中间肯定要产生一定的废弃物,我们现在按照要求,一般一斤芦笋三分之一要浪费,这也是我们一个很苦恼的问题。”山东恒宝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发家说。
于发家告诉记者,绿芦笋营养丰富,他们加工制作的速冻芦笋罐头,在日韩、欧美等地区很受欢迎,但面对大量扔掉的芦笋“尾菜”,他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我们自己曾经尝试过,作为芦笋粉开发,但是由于口感粗糙没有市场,也非常希望有关专家,能帮忙给解决一下。”
芦笋“尾菜”的大量产生和浪费,困扰着这些加工企业,也是当地政府和农业部门急需解决的难题。
莒县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研究员门庆永说:“我们莒县一年可产生4000吨左右的‘尾菜’,以前芦笋‘尾菜’大部分都做了饲料,直接喂了牲口,有的还直接当垃圾处理掉,造成了一定的浪费。”
一边是缺少利用技术,而另一边是寻找果蔬产后综合利用市场。2022年到2024年连续三年,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济南果品研究所在山东多地展开“果蔬采后加工”试验示范,在门永庆的牵线搭桥下,科研团队和加工企业开始了尝试合作。
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济南果品研究所研究员宋烨告诉记者,芦笋是世界十大蔬菜之一,芦笋老茎当中,含有的膳食纤维占到干重的70%以上,氨基酸含量占到1%到2%,同样显著高于其它的蔬菜。
蔬菜加工后的下脚料,处理得当才能变废为宝。芦笋“尾菜”在处理时有含水量高、粗纤维含量高、易腐烂、难贮运、难打浆等特点。如何才能让有着丰富营养和经济价值的绿芦笋,实现全价值利用呢?
“关键技术‘变废为宝’。第一是快速脱水变原料;第二是蒸汽爆破增活性,我们采用蒸汽爆破技术,把活性成分从细胞壁中释放出来,多糖、多酚、皂苷等活性成分也显著提高,下脚料变身为高活性的功能性原料。”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济南果品研究所所长吴茂玉说。
对于企业想尝试开发的芦笋粉,在科研团队的帮助下也成功圆梦了,实现了资源的全值化利用。三个“妙招”的使用,让芦笋“尾菜”利用有了质的突破。芦笋粉、芦笋面条、芦笋汁、芦笋茶等等一系列利用芦笋“尾菜”所开发出来的产品,销往周边市场,获得市场欢迎。
来源:央视网
编辑:冯寒玥
审校:张珊
值班主任:王宗敏
值班编委:许静
尽在“日照日报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