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大明生死线
作者:温骏轩
出品方:磨铁图书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开本:16
装帧:平装 四色 裸锁 双封
这才是大明王朝崩溃的真正原因!
在剧变中抓住不变,那才是你的生死线
大明王朝276年历史,
就是从酝酿危机到突然爆发,
最终彻底不可收拾的经典案例!
1条温度线,25个关键问题,48幅专业地图
《地图里的人类史《谁在世界中心》作者温骏轩 潜心力作
介绍
•这才是大明王朝崩溃的真正原因!本书原创“北纬42度温度线”概念,这条影响中国两千年历史的分割线,补全了黄仁宇十五英寸等雨线及胡焕庸人口密度对比线的不足之处。三条线交叉来看,就能解决两千年中原王朝兴衰的许多恒久难题,也能让我们看懂大明王朝因何而兴,又因何而亡。
•48幅原创专业级高清大幅地图,涵盖东北、江淮、新疆、蒙古高原、山西、河套等多个战略要地,图文结合,助你看清影响大明兴衰交替的48个关键地缘格局。
•看朱元璋为何能在元末群雄中胜利崛起。元朝是怎么崩溃的?朱元璋成事凭借了哪些得天独厚的地缘条件?明朝为何成为史上唯一由南向北统一中国的王朝?朱棣迁都北京,真的坑苦了大明?
•看大明如何自废武功,处处被动,最终满盘皆输!决定大明生死的真是内斗吗?明朝为何会没钱?明朝的先天不足在哪里?为何明清迭代并未导致长期乱世,而是很快完成新的统一?这个人口上亿的庞大帝国,为何一步错,步步错,最后完败给东北女真小部落?本书提供了一个独特角度:答案不在关外,而在西北。
作者简介
温骏轩,自由作家,地缘政治观察者。2009年开始,以地缘视角,辅以原创地图,在各大平台更新“地缘看世界”系列专栏文章,被称为“将地缘视角引入历史研究的民间第一人”。
已出版《谁在世界中心》(豆瓣评分8.7)、《地缘看世界——欧亚腹地的政治博弈》(豆瓣评分8.9)及《地图里的人类史》等著作,《谁在世界中心》获豆瓣2017年度社科心理类图书TOP3。作品涵盖对中国及周边国家地缘政治关系的讨论,对历史矛盾的阐述、对世界未来政治走向的合理预测,得到外交部审读认可。
目录
楔子
前言
第一部 元亡明兴
凤阳为什么能出个朱皇帝(上)
凤阳为什么能出个朱皇帝(中)
凤阳为什么能出个朱皇帝(下)
大元帝国的崩溃(上)
大元帝国的崩溃(下)
明朝为什么叫“明朝”(上)
明朝为什么叫“明朝”(下)
朱元璋的统一之路(上)
朱元璋的统一之路(中)
朱元璋的统一之路(下)
第二部分 草原与北纬42度
养儿子是件大事
天子守国门
被放弃的不只是西域
胡马度阴山
一切都是生意
其实草原一直都是分裂的
瓦剌与鞑靼
兀良哈三卫与消失的“热河”
最后的黄金可汗(上)
最后的黄金可汗(下)
第三部分 明亡清兴
到底哪里才是“白山黑水”
奴儿干都司与大明的“黑水舰队”
“高丽长城”与铁岭城
建州女真的前世今生(上)
建州女真的前世今生(下)
后金的崛起(上)
后金的崛起(中)
后金的崛起(下)
跑到朝鲜去打游击的毛文龙
袁崇焕与“关宁锦防线”
大明军队的“洋务运动”
当战争遇上“小冰河”
袁督师之死
皇太极的“人和”与崇祯的“西法”(上)
皇太极的“人和”与崇祯的“西法”(下)
尾声
后记
1、关于明朝兴亡规律
•原来大明崩溃的真正原因在这里----决定明朝生死的真的是内斗吗?明朝究竟因何而亡?
•朱元璋为什么能在元末群雄中崛起?明朝为何成为史上唯一由南向北统一中国的王朝?(书中第一章内容)
•为什么说朱元璋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是成大事者九字真言?为什么说朱元璋的路是最适合普通人的成功之路
•两个南北关系带你轻松看懂明朝的地缘历史!
•原来这条温度线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年的格局!
•明朝的7大意难平!历数大明王朝7大遗憾
•朱棣迁都北京,到底是不是坑了大明朝?
2、关于地缘政治
•明朝藩王制——究竟是弊还是利
•为什么明朝会“天子守国门”?
•为什么汉、唐、清朝都能控制的西域,明朝却始终拥有不了?
•明朝丢了澳门,清初强盛时为何不收回?
•没有清朝,中国会是超级大国吗?
1. 认知反差:谁在决定大明王朝的生死?
决定明朝生死的,难道真的是内斗吗?
人性是永恒的,所有朝代都大差不差,不是只有明朝的官吏才自私。那么明朝究竟因何而亡?
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大明自废武功,失去了对大漠西域的控制,棋差一招,满盘皆输。
明末乱局本质上是大明统治逻辑根子上出了问题,导致这个庞大帝国在山海关外持续失血,无法及时止损,最终衰竭而亡。明朝一代,就是从酝酿危机到突然爆发,最终彻底不可收拾的经典案例。
而要理解这一切,还要从温度入手。
有这样一条温度线,两千年来,中原王朝和北方马上民族谁能控制这条线上的战略要点,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这条线东起长白山,穿过沈阳、燕山、阴山,直到连接甘肃和新疆的隘口星星峡。无论是战国时期的燕赵两国修筑长城、秦始皇构建万里长城抵御匈奴,还是汉武帝用军事重镇开拓河西及西域,你会发现,这些大事恰恰就发生在北纬42度线一带,可以说这条线就是中原王朝的国防线。
这本《大明生死线》提出了“北纬42度温度线”原创概念,从地缘角度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元明清的兴替格局,看懂这条隐藏在时空背后的生死线,就能揭开大明王朝兴亡的真正秘密。
2. 朱元璋为什么能在元末群雄中崛起?明朝为何成为史上唯一由南向北统一中国的王朝?
历史上各个朝代更替,三国时期的蜀汉、东吴,被蒙古人消灭的南宋,这些国家多次北伐都没能成功,为何只有朱元璋完成了自南向北入主中原的宏愿?
很多人将原因归结于朱元璋的个人素质(成大事的九字箴言),以及他手下诸如徐达、常遇春、刘伯温等文臣武将。
但其实从根本上来说,明朝的兴起可以说是在元朝时期就埋下了祸根。
元朝的失策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南方养马,海上运粮。而朱元璋所代表的淮西势力,也是趁着这股东风,实现了自古以来绝无仅有的北伐宏愿。
首先我们要知道为什么历史上以南统北往往以失败告终,原因是没有马,无论是战车还是骑兵,都要依靠马来提供动力。南方由于气候原因并不适宜养马,这也是制约大军入主中原的最大因素。
但为何朱元璋所在的淮西地区有马?原因是元朝早早地就在淮西给朱元璋备好了骑兵。
为了防止南宋故地民众造反,元朝认为在南方养马势在必行。养马的必要条件,一是有山,可以给马提供不同的气候环境,二是需要有充足的盐分。综合这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元朝在淮西地区设立了马场,为朱元璋提供了天然的优势。
元朝的第二大祸根是“海上运粮”,元朝在开凿运河的同时,还启动了海上运粮的路线,但最终却决定以海运为主要的运粮路线。这一决定也为之后埋下了祸根。运河的作用之一是判断沿线地方的治理,粮食是否按时抵达京城是地方安全的风向标。而选择海运路线的元朝,也因为这个决定而忽略了沿线地方治理,最终导致民怨沸腾。
所以总的来看,朱元璋能够成事,不光是靠将领以及个人素质,元朝埋下的两个祸根更是给朱元璋北伐提供了天然的便利。这本《大明生死线》从地缘角度深度解析了元亡明兴、明亡清兴的格局及原因,读历史不懂地理,只能看懂一半。
3. 为什么说朱元璋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是成大事者九字真言?为什么说朱元璋的路是最适合普通人的成功之路
朱元璋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寒微的皇帝,“开局一个碗“的地狱开局,硬是被他闯出了一个大明王朝。为什么说朱元璋的成事之路是最适合普通人模仿的?今天我们就来解析一下他的九字箴言。
中国古人做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九字箴言其实也正是对应了这三要素。高筑墙对应地利,广积粮对应人和,缓称王对应天时。
先说“高筑墙”。地利首先对应的是大的区域选择。项羽之所以败于刘邦,一个重要原因是思乡心切,只想衣锦还乡,把都城定在彭城(江苏徐州)。彭城在东部战场是必争之地,可是却不具备争夺全天下的地利。刘邦能成事,正因为努力抢占了关中,这块四塞之地,进可攻,退可守。高筑墙的精髓便在于此,不断加强自身防御力,在保存自己的前提下,才能静观局势变化。
第二是“广积粮”,也就是人和。一直以来,大家都热衷于从权谋、德政等角度讨论民心问题,但人心能不能稳,最根本的一点在于有没有饭吃。一个人有没有道德,会不会玩弄权谋,与寿命长短不呈正比,但没饭吃,七天就会死人。粮食问题往往决定了一场战争的胜负。曹操能打赢官渡之战,关键在于偷袭乌巢,烧掉袁绍大军的粮仓;诸葛亮屡次北伐被迫中断,无功而返,也都是因为粮草不济。战争如此,民心也是如此。老百姓造反的直接原因都是没饭吃。能够广积粮,就能打赢持久战。
最后是“缓称王”。在争夺天下这件大事上,天时意味着做皇帝的合理性,也就是政治正确问题。曹操虽然没有做天子的资格,却可以通过控制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将天下官民对于汉朝法统的认可转移到自己身上。而袁术就是反面教材,他因得到传国玉玺就贸然称帝,政治不正确,自然成为众矢之的,无人敢与之结盟。
当天时还不在自己身上时,最好的办法是等待。曹操一直到死都没有等到,曹丕继位后,各级官员几乎全部出自魏王府,已经与曹魏利益深度捆绑,曹魏代汉的天时也就到了。
元是异族,本来就没有在中原统治的合法性,反元是政治正确。只不过当时参与天下争夺的不光只有朱元璋,在大家谁也不比谁更为政治正确的情况下,先称帝者反而会陷入枪打出头鸟的困境中。朱元璋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这两个主要对手,再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口号发起北伐,这时候称帝建立明朝,就是顺天应时了。
这本《大明生死线》从地缘角度深度解析了元亡明兴、明亡清兴的格局及原因,看懂这本书,你才真正读懂大明王朝!
4. 两个南北关系带你轻松看懂明朝的地缘历史!
说起明朝历史,
你会感叹开朝皇帝朱元璋带领的红领巾起义,还是扼腕朱由检于煤山自缢?
明朝皇帝的故事,向来是明朝最有意思的历史。
但要想真正看懂明朝,却不能只看这些皇上的事儿,还得看看地理!
俗话说,看历史不懂地理,只能看懂一半。
要理解秦以后两千年的中国史,地缘是绕不过去的一个视角。
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地缘关系就是两个“南北关系”。
第一个南北关系以黄河、长江为核心,可以叫做“内部南北关系”。以黄河为中心的北方,是中原王朝的政治和军事重心,以长江以核心的南方则是经济重心,是王朝的粮仓。内部南北关系,也就是政治军事与经济文化之间的角力。为什么只有明朝能以南统北?为什么长安洛阳总能当选首都?历代中原王朝的发展策略,治乱兴衰,都可以从这个内部关系里找到解释。
第二个南北关系以北纬四十二度线为分界,可以叫做内外南北关系。
为什么中原汉人王朝与北方游牧渔猎政权纷争不断?
为什么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阴山”那么重要?
这条无形温度线是大规模农耕的极限分界,在它以南的中原汉人王朝可以展开大规模农耕,以北的“外族”政权只能发展游牧和渔猎,因此这条线也是南北政权的生死线,历史上,汉与匈奴、宋与辽金、元与明、明与清,谁能掌握这条线上的战略要地,谁就能在生死博弈中占得先手。
了解这两个南北关系,再看中国历史,很多原本模糊的事情就逐渐变清晰了。
这本《大明生死线》,就是从地缘视角去分析明王朝兴衰的作品,带着地图讲历史。
对照地图地形,帝王将相的决策,著名战争的战略,一下就能看明白了。明朝的欢呼与遗憾,也都分明了。
5. 明朝的7大意难平!历数大明王朝7大遗憾
大明一朝276年,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臣死社稷,兴起时面对的是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游牧政权元,衰亡时成就的是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渔猎政权清。
可是这样一个给人诸多强硬印象的王朝,却在二十多年里被彻底颠覆,惨淡收场,其中的遗憾甚至遗恨自然少不了。
今天我们就来历数大明王朝的七大恨,看看它错过了哪些延续命脉的机会,又给自己挖了多少坑。
第一恨:错失大航海时代
来自农耕文化的束缚,使得大明一直在海禁与开放之间摇摆。
虽然有过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却始终没能开启属于自己的大航海时代,
因而错过了争夺东西两洋各国的贸易利益、建立殖民地的大潮,
自此落后于西方列强。
第二恨:天子也守不住国门
朱棣将首都放在离边境线很近的北京,不符合地缘政治安全的原则,因为一旦北京有失,整个国家都会陷入危局。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在他心中,北京不是用来守的,而是用来进攻的,他要将整个元帝国的版图纳入大明。在明朝的版图里看,北京离边境很近,可是在元朝的版图里看,北京却正是天下的中心。
只可惜朱棣五次亲征漠北,始终没能彻底消灭北元。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再也没有北伐的雄心,北京也从帝国中心变成了危险的国门。
第三恨:忽视女真,养虎为患
明朝始终认为游牧者是真正的威胁,因此拉拢东北的女真,打击北方的蒙古,始终是基本国策。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时,明朝甚至还在与女真通贡互市。
直到努尔哈赤攻陷抚顺,打赢萨尔浒之战,明朝才意识到自己在养虎为患,可惜攻守易形,为时已晚,局势急转直下。
第四恨:失辽军而大明亡
明亡清兴,一般被认为是女真对汉人政权的胜利,
但实际上东北辽东军在清崛起中的作用不容小觑。
大明九边军镇中,辽东军镇战斗力最强,因此也是明清争夺的中心势力。
前有袁崇焕自作主张,诛杀毛文龙,众多辽军生了离心,
后有皇太极为归顺的辽东将士安家配妻,
一推一拉,明朝在争夺辽人的博弈中惨败告终。
辽人的加盟,使得清朝得以飞速入关夺权。
第五恨:长城难敌北虏
明长城是历史上最雄伟的长城,
却也是明朝存亡之际最致命的缺口。
战略层面,明长城不仅在燕山一线由北麓退至南坡,
还完全放弃了阴山长城和河套之地,边防压力不降反升。
正因如此,在明朝将大部分资源集中于辽东战场,主长城的防御因资源不足而懈怠时,
皇太极才得以联合蒙古诸部,绕过山海关,突破边防,直抵北京城下。
第六恨:错失最后改命之机
李自成大军逼近北京之时,北京曾有过南迁争论,
朝臣不愿承担放弃祖宗社稷的责任,崇祯也不愿身负骂名,最终自缢殉国,虽然悲壮,却也让大明错失最后改命之机。
南明之际,反清政权层出不穷,
但党争之下,群龙无首,内斗不断,各方抗清势力都有自己的想法,很难统一意见,
最后时刻,缺的不是忠臣义士,而是能让大家都心服口服的皇帝。
第七恨:剃发之后,难言华夏
华夏文化向来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剃发意味着背叛祖先,背叛文化。
清朝入主中原,推行剃发易服,击溃大明遗民的文化自信,断绝拨乱反正的后路,
也让坐稳江山的清朝在彰显正统一事上陷入极为尴尬的境地。
这本《大明生死线》,详细阐述了明朝兴亡的深层原因,带着地图讲历史,脉络清晰。对照地图地形,帝王将相的决策,著名战争的战略,一下就能看明白了。明朝的欢呼与遗憾,也都分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