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济南,北靠黄河,南倚诸山,军事要塞,是一座极具战略地位的重要古城。在一九四八年的春夏之际,毛主席将进攻目标投向了这个古城,它位于华东野战军粟裕部作战范围内。如此重要的战略位置,驻守着王耀武的坚实的十万兵力,共有九个正规旅、五个保安旅以及特种兵部队。此刻,除王耀武外,济南以南还驻扎着共计十七万兵力的三个机动兵团,分别由邱清泉、李弥和黄百韬。
战前准备
许世友少年在嵩山少林寺习武,练就多种拳法,掌握多种兵器,体力强壮,臂力过人。据说,在战争年代,他为了给战士们鼓劲儿,在休整期间,表演过手挥板凳并且泼水不进,更者,轻而易举托举其百斤重的石碾子,功夫可见一斑。
作战用兵时,他的坚韧和狠劲儿也从骨子里边表露,是一名骁勇的虎将。曾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三八六旅的副旅长,调任山东纵队的第三旅旅长,然后担任山东纵队参谋长。任职期间,雷厉风行,横扫为敌,不断壮大人民武装,打的敌人心惊胆战。
另一名大将,粟裕。华东野战军是由山东野战军和苏中野战军合并而成立的,由于苏中野战军失去两淮,被迫北上,所以华东野战军驻扎在山东地区。也因为驻扎位置原因,山东野战军便是本地军队,苏中野战军算客军。
在那个打仗卖命的年代,战友们都是过命的友谊,紧紧地抱团在一起,也正因如此,团体和团体之间是排外情怀的。山东野战军和苏中野战军合军之初,均有这种情况。山东战士觉得苏中野战军说话和洋人似的,穿的更是丝绸衬衫;苏中战士对背井离乡同样不满,还编了顺口溜表达心中的不满:"反攻反攻,反到山东!一手大饼,一手大葱!"。
军中针锋相对,分裂成派的处境成了要解决的头等大事。赶羊需找领头羊,顺理成章地,陈毅担任华野司令员兼政委的职务,粟裕任副司令员兼副政委的职务,给予山东野战军应有的地位,也给予了苏中野战军的尊重。随着时间的推移,风俗习惯和人情世故的磨合,山东的战士们对粟裕的军事才能表示了认可,陈毅便被调离,粟裕以"双代"的身份全权掌握了华东野战军的军事大权。
军事分歧
济南战役是第一次攻打城市的战役,王耀武驻军十万大军,南援十七万大军,注定这是一场不可周旋的巨大战役,毛泽东则要求骁勇不怕死的虎将许世友担任济南攻城部队的指挥员。
一向秉承勇猛作战作风的许世友认为,济南攻坚这块难拿的骨头,必须像杀牛一样,直击要害,也就是"牛刀子战术":集中兵力,东西并举,数把尖刀,冲开血路,直挖心脏。许世友根据这种战术向各部队提出硬命令:任何时候,都不能停止进攻!
在任命许世友之前,毛主席已经和粟裕确定了作战计划。他的这种军事安排与粟裕原先的作战计划相左。
在1948年的7月16日,毛主席在一日之内便起草了多份电报,发给华东野战军,要求他们尽快发起进攻济南的作战行动。如此紧急的多份电报,让粟裕十分不安,谨慎考虑了三天,又和陈士榘、张震、唐亮商讨此事。
不安之处是因为,他认为这次即将发动的济南战役是一场高度集中、规模浩大的兵团攻坚战和歼灭战,与豫东战役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此浩大的规模,如此重要的军事战略重地,对华东地区乃至全国地区都将产生深刻长久的影响。面对王耀武的十万兵力,和徐州地区三个兵团的十七万兵力,必须要采取"攻济"和"打援"同时进行,能否取得这场战役的胜利的关键是能否集中更多兵力。只有这样,才能改变战略劣势,推动战局发展。同月的16日,粟裕便和陈士榘、张震、唐亮联名向中央军委发送电报,提出让华东野战军休整一个月再攻济打援的建议。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军委经过充分考虑后,同意粟裕他们的建议,并要求他们拟出一个月后的详细作战计划。在粟裕和毛主席的请示后,确定了具体作战计划,另外,因兵力不足与敌军制衡,特调苏北兵团的两个纵队外加一个旅,全部北上支援粟裕,参与作战。至此,一个月后的攻济打援的方针基本形成,并指示粟裕、陈士榘、唐亮、张震进行统一指挥。作战计划是"攻济打援",那么在具体执行的时候,兵力分配是以"攻济"为重点呢?还是以"打援"为重点呢?很多纵队司令不理解这个攻济打援的思路,内部思想不一致,可能会导致这几十万人的大作战功亏一篑。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担任攻城指挥官的许世友,他发现粟裕的作战计划和他原本设想的相左,强烈认为应该将作战重点放于"攻济"上,而不是把兵力侧重在"打援"上。
面对将士的不理解,粟裕组织大家统一学习中央的指导思想,掌握攻济打援的辩证关系。然而许世友并未理会粟裕,直接给毛主席发电报,说明情况,询问原因,并且他也未听从粟裕的安排,随意更改作战命令。毛主席收到电报后,明白了许世友是没有搞明白他和粟裕之间谁才是总指挥的问题,便明确强调:你是攻城指挥,粟裕负责全军指挥!至此,他才算明白了自己的地位。
战后安排
由此,许世友也和粟裕有了过节,他不服他的老上级粟裕,粟裕也再未重用过他。在作战过程中,提意见是好,但是不服从安排、越级请示是大忌。济南战役胜利后,许世友便留在山东当军区司令,虽然从济南战役到淮海战役,山东兵团都参战了,但是并未有许世友。
结语
有人说粟裕在华东野战军的权威不够,多次主动让出了主官的位置。但是这个说法也不靠谱,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除了济南战役外,许世友并未对粟裕的命令提出过异议,更并未发生过类似的情况。但这次战役中因对谁是总指挥的问题认识不清,骄傲自大,不服从上级命令,让许世友的军事生涯留在了济南战役,也算是对他的惩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