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过度教育现象,即劳动者的实际受教育程度超过其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教育水平。从宏观层面来看,过度教育意味着人力资本的配置和利用效率低下,不利于最大程度地发挥人力资本效益、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从微观层次来看,过度教育会降低劳动者的工作满意度和积极性,对其身心健康和长期发展具有不利影响。发达国家更早出现过度教育问题,并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中经历了不同的变化过程。总结这些经验和发展规律,有望为后发展国家改善劳动力市场资源配置状况、提高教育资本的利用效率提供参考与借鉴。
基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构成新质生产力的三大催生路径之一,其基本内涵为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劳动力在城乡间、地区间抑或部门间的流动,不仅实现了自身及其附载的资本、技术等要素在区域与空间的优化配置,而且通过与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优化组合,改善了区域就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极大推进了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对中国经济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基于此,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下劳动力流动的困境、关注劳动力要素的合理配置问题,是拓展新质生产力发展空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
充满活力的劳动力市场是经济运行良好的重要体现,稳定和扩大就业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我国克服了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变化对就业的复杂影响,就业局势稳中向好,高质量就业持续增加,新业态就业潜力不断释放。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就业岗位产生了显著的任务替代和创造效应,加速了劳动力市场的重构,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对劳动者技能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各行业增加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短期内加速了技能和任务的不匹配,对劳动力就业稳定和职业转换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数智技术与产业部门的深度融合会显著加快结构转型,加速劳动力在产业部门间的重新分配,涌现了大量新职业、新就业形态。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周慧
新媒体编辑:张雨楠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点个“在看”不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