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新能源汽车关税问题,中欧已经进行了数个月的磋商,但最后仍没能达成共识:欧盟维持加征关税的决定,中方对欧盟白兰地、猪肉和乳制品的反倾销调查也将持续。
实事求是地讲,这种双输的局面,中欧哪一方都不愿意接受,展开新一轮谈判势在必行。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11月4日报道,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上海开展第七届进博会筹备工作期间,透露中欧技术团队正在进行第二阶段磋商。
双方愿意进行第二轮协商,说明共同基础还是有的,但第二轮协商能否取得成果?答案仍然扑朔迷离。因为第一轮磋商持续了差不多2个月的时间,这都没能谈拢,说明分歧很大,第二轮磋商未必能在此基础上解决问题。
不过,一个好消息是中方改变了谈判的策略,对欧盟“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这或许是达成共识的突破口。
前不久欧盟在谈判中使用了“分化战术”,试图与被加征关税的中国车企进行私下的、一对一的谈判,以此来瓦解中方的谈判阵营。此举最终被中方察觉,并以媒体报道的形式公之于众。
既然欧盟已经不择手段了,那中方自然也没有顾虑。不过中方的手段相较于欧盟更加公开也更加合理,是阳谋而非阴谋,分化的群体也从企业上升为各个欧盟成员国。
据悉,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与法国代表会见时,传达出了希望法国从中斡旋的想法。而商务部副部长凌激则对捷克工业和贸易部总司长皮耶哈发出呼吁,希望捷克这个欧洲重要汽车生产国发挥积极作用,推动欧洲在中欧电动汽车磋商中展现政治意愿和谈判诚意。芬兰总统斯图布访华时也与中方就相关问题交换了意见。
欧盟共有27个成员国,各成员国之间不光经济发展模式不同,其政策导向也不相同,这是中方进行上述行动的基础,并非所有欧盟成员都赞成,对来自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加征关税。针对那些赞成加税的欧盟成员,中方完全有能力逐个击破。
比如,对于支持加征关税的法国,中方有针对性的对来自欧盟的白兰地进行调查。因为中国是法国干邑第二大出口市场,欧盟出口到中国的白兰地中99%产自法国,2023年的出口额达17亿欧元,所以这项措施短时间内就能让法国政府感到压力。
考虑到2023年中欧贸易总额约为1.2万亿美元,中国是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中方还有许多针对性强的底牌没有用。
而且欧盟现在还面临着另一个外部压力,那就是不确定性极强的美欧关系。若哈里斯上台,那美欧关系短时间内还不至于出现问题,可若是特朗普上台,他多次主张要对所有美国进口的产品加征关税,欧盟首当其冲。届时,欧盟能承受住同时与中国和美国发生大额贸易纠纷的压力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所以第二轮磋商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或许是光明的,只是磋商的时间恐怕要长一些,因为中方至多要与27个欧盟成员国进行博弈。
总而言之,中方在第一轮谈判中的表现,充分证明了自己不会在欧盟施加的压力下让步,欧盟也该基于现实改变一下自己的战略,继续维持加征关税的决定对双方都没有好处。前不久欧盟统计局公布了欧元区GDP增速,今年第三季度欧元区GDP增速环比增长0.4%,这个经济数据下继续打贸易战,欧盟只会面临更大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