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公元前251年的这场鄗(hào)之战,在历史文献中笔墨很少。

当时距离“长平之战”过去仅仅9年,赵国还在休养生息的阶段,燕国突然大兵压境,最后赵国以数万兵力,竟战胜了六十万兵力的燕国,是历史上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鄗(hào)之战

公元前260年~262年,秦国与赵国之间爆发的“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记录最早的、伤亡最惨重的战役之一,赵国40万降卒被秦将白起坑杀,只有200多个娃娃兵存活下来,主将赵括被射杀。此战之后,赵国主力折损殆尽。

这时候的燕国在干嘛呢?

他们一直在密切关注战争变化,等待时机,企图逐鹿中原、对外扩张、壮大燕国。

长平之战,给了燕国进攻赵国的机会。公元前256年,燕国攻占了赵国昌城(今河北冀州),燕赵两国矛盾激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更加深入赵国腹地探听虚实,公元前251年,燕王派相国栗腹出使赵国,送赵王五百金为寿。回国后,栗腹便建议燕王:

“赵氏壮者皆死长平, 其孤未壮, 可伐也。”

燕王非常高兴,以为这次可以一举拿下赵国。栗腹率四十万攻打赵国鄗地,卿秦率二十万攻打代地,燕王自己又亲率一支偏军在后面接应,这几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南下。

这时候的赵国是怎么应对的呢?

由老将廉颇出马,率军八万在鄗城迎击。他利用栗腹好大喜功的特点,先把精锐部队藏在后面,把老弱病残之卒打头阵,诱敌深入,再派出精兵强将杀出,燕军措手不及,很快就被击败,栗腹被擒杀。燕王喜惊恐不安,仓皇逃回燕都。

这场双方兵力相差数倍的战争,以赵国的胜利告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为啥赵国能以少胜多

首先,燕国是趁人之危,赵国是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兵法上讲,置之死地而后生,大敌当前,燕国同仇敌忾,自然士气高涨,战斗力强大。而燕国一旦兵败,则如山倒,溃不成军。

其次,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燕王喜盲目自信,“以三倍之众、五倍之众讨伐它还怕打不赢?”大夫将渠曾劝他说,你才派人与赵国通好,还送赵王五百金寿金,转眼就进攻人家的国家,这是不祥征兆,一定不会成功的。

他完全听不进去,内心的欲望一发不可收拾。

而赵王呢?

在得知燕国大军压境时,也曾一度慌了手脚,但他斟酌之后,决定重用老将廉颇,任其放手调遣、指挥军队,这才有了这个一战而扭转战局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次,两军将帅战术水平相差太大。

燕国丞相栗腹本不是将才,好大喜功,以为志在必得,所以战前他没有整体战略部署,战斗中又求胜心切,中了赵国的计谋,一泻千里,自己也身首异处。

与燕国相反,廉颇骁勇善战,作战经验丰富。他清楚这支由老弱病残仓促间组成的队伍,如果与燕军斗勇,无异于以卵击石,因此不能硬拼,只能智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仔细地分析了燕军情况,并充分利用了栗腹好大喜功、求成邀功的心理,在双方交战中,先示弱于彼,进一步激起其骄狂,引诱他狂追不舍,继而以精锐伏兵四起,围而歼之。

正是战前周密的部署、知己知彼的分析,战斗中机动灵活、虚虚实实的战术运用,才创造了赵军以少胜多、以弱克强的战争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