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谭华舟 供职于太仓农村商业银行
责任编辑|杨琪
农村地区一直以来是金融服务薄弱区域,加之城市化进程持续推进,广大农村地区老龄化程度越发加剧,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口比例持续上升。然而,由于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老年群体,尤其是农村地区老年群体,他们长期以来形成的现金支付习惯难以改变,其互联网技术接受能力有限,基础金融知识相对匮乏,风险防范技能不足,造成其在金融活动尤其是在参与支付相关的金融服务中,面临的风险相对更多,包括电信网络诈骗、流氓软件、支付信息泄露等。
目前,适老支付研究主要围绕如何弥合“数字鸿沟”展开。一是线上端,加强移动支付适老版本的建设;二是线下端,推动移动支付场景的适老化改造;三是线上线下融合方面,推动生活服务场景与支付服务的有机衔接。这三方面研究的重点是为了解决适老支付“能用”“好用”的问题,但对适老支付“安全”“管用”的问题研究不多,也不够全面和深入。虽然农村地区逐渐开展适老支付环境优化提升工作,但支付改造是否适老本身是一个过程,在适老支付环境,也可能给农村老年人群体带来新的支付风险。因此,从微观上如何有效弥补“数字鸿沟”,防范农村地区老年人群支付风险,从宏观上如何营造安全健康的农村适老支付环境,加强数字化时代适老支付服务,已成为当前农村地区社会治理的重要课题。
农村地区老年人支付面临的风险
农村老年群体面临的传统支付风险。从支付认知和操作习惯来看,老年人普遍对移动支付新型支付工具认知程度较低、操作熟练水平也较低,他们更倾向于使用传统的支付方式,如现金等。这种支付习惯虽然能降低新兴支付工具的使用风险,但同时也限制了其便捷性和高效率带来的便民之利。
从风险意识和防范能力来看,由于农村地区的老年人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相对闭塞,自然而然地对支付风险的认知程度也较低。在支付过程中,他们往往难以有效识别风险,容易遭到电信网络诈骗等犯罪行为的物色和攻击。
从支付环境及风险管理来看,支付服务的安全风险主要包括信息泄露、账户被盗、网络诈骗等。这些风险的防范有赖于健康的支付网络环境,由于农村地区支付服务设施基础较差、支付网点偏少、支付设备维护频率不足,支付风险管理机制相对不健全,发生支付风险的概率自然更高。
适老支付的发展历程。针对老年人支付面临的难题和风险,为提升他们的支付服务体验,支付服务适老化改进举措应运而生。总体来说,适老支付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逐步优化和深化的过程。
初步关注与探索阶段。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移动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快速普及,但老年群体由于技术、认知等方面的限制,难以享受新型支付带来的便利。因此,社会开始初步关注老年人的特殊支付需求。该阶段,金融机构和其他支付平台服务主体开始尝试推出适合老年人的支付产品和服务,比如简化操作流程、放大字体等。政府和相关机构也开始关注老年支付问题,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推动支付服务的适老化改造。
政策推动与标准化建设阶段。近年来,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峻,政府和相关部门对适老支付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国务院办公厅早在2020年就发布《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后,于2024年进一步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明确提出适老化支付服务的工作目标和要求,推动支付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化建设,确保为老年人提供更加统一、便捷的服务体验。
技术创新与产品优化阶段。在政府部门的引导和市场竞争的推动两方面作用下,银行机构和其他支付服务主体积极行动,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改造适老支付产品,优化涉农支付服务。该阶段,大字版手机银行、语音导航等针对老年人的专属支付功能先后面世,以期方便老年人操作,降低其使用门槛。同时,他们还在优化移动支付场景上下功夫,如在商场、超市、小店等老年人经常光顾的地方提供扫码支付,推动支付便民利民。
全面推广与普及阶段。随着适老支付产品和服务的不断完善和推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接受和使用这些新型支付方式。据统计,全国有超过96%的银行网点已推进或正在推进适老化改造,为老年人提供更加温馨、便捷的支付服务环境。该阶段,主要移动支付软件,如“云闪付”App均已进行适老化升级,进一步提升老年人在使用支付工具时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可见,适老支付服务的提升,是金融机构和支付平台不断探索新技术和应用场景的过程,同时也是政府自上而下不断加强监管和政策指导的过程,推动适老支付服务的不断规范化发展。
老年人群体支付风险的城乡差异。老年人群体因城乡之别而面临着不一样的支付风险。相对来说,农村地区老年人群体面临的支付风险更大,主要体现在支付工具的使用、支付环境、支付知识以及支付安全等方面。
支付工具的使用。由于对新技术接受度较低、对新事物的学习能力有限,农村老年人往往难以适应新兴支付工具,如智能手机、移动支付App等。他们更依赖于传统的线下支付方式,如现金支付和银行卡支付。然而,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虽然移动支付在农村地区也有所普及,但农村地区居民的使用频率和熟练度相对较低。
支付环境的差异。农村地区的支付设施建设投入不足,金融网点布设少,基础金融服务薄弱。移动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的应用场景覆盖不足,特别是在一些偏远或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此外,农村地区的支付设施可能较为老化,存在故障或维护不及时的问题。城市地区的支付环境则更加完善,金融网点更为密布,移动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的应用场景覆盖度也更高。城市老年人可以更加便捷地享受到各种支付服务,如线上购物、扫码支付、电子银行等。
支付知识方面。由于受教育水平和信息获取渠道的限制,农村老年人对支付知识的了解相对较少。他们对于新兴支付工具的操作方法和使用规则缺乏足够的了解,也缺乏足够的支付安全知识,不知道如何有效防范电信诈骗、网络诈骗等风险。而城市老年人由于整体受教育水平和信息获取渠道的优势,对支付知识的了解相对较多。他们更加熟悉各种支付工具的使用方法和规则,也更容易接触到各种支付相关的培训和宣传活动,比农村地区老年人更具备支付安全意识。
支付安全防范。由于支付知识缺乏和支付环境不佳等因素的影响,农村老年人在支付过程中可能面临更高的安全风险。他们更容易遭受到电信诈骗、网络诈骗等不法分子的侵害。此外,由于农村地区的支付设施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如ATM机、POS机等设备存在故障或被篡改的风险也相对较高。而城市地区的支付安全体系相对较为完善,政府和金融机构对支付安全的重视程度更高,城市老年人可以享受到更加安全的支付环境和服务。同时,由于城市老年人的支付安全意识较强,他们更加注重防范各种支付风险。
适老支付的风险链条及其传导机制研究分析
支付适老化改造带来的风险。当前,农村地区适老支付的具体措施主要集中在支付产品适老化改造方面,比如对移动支付App、银行网点自助设备等进行适老化改造,包括简化操作流程、放大字体、增加语音播报等,方便老年人使用。然而,适老化改造作为对既有支付服务的一种“改变”,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农村地区这一特定老年群体不仅面临着传统的支付风险,还将面临因适老化“改变”引发的新风险。
农村地区适老支付风险传导链条。农村适老支付风险的传导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环节和因素。农村老年人在支付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传导链条可以概括为:从支付前准备阶段的知识缺乏和设备选择不当,到支付操作阶段的身份验证失败和支付指令错误,再到支付后处理阶段的支付结果确认不及时和支付完成后的服务不畅,以及贯穿整个支付过程的信息安全风险和法律法规风险。下文对此将进行详细分析。
一是支付前准备阶段。知识缺乏。农村老年人因缺乏支付知识,可能对移动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了解不足,无法掌握必要的支付操作技巧,在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误操作或不当行为,如点击不明链接、泄露个人信息等,从而引发支付风险。
设备选择。老年人可能因视力、听力较差等身体原因,需要特定功能的支付设备,即使是常用的智能手机,或者即使是当前的适老版支付App,他们在使用过程中也经常会求助他人操作,这一举动很容易造成关键支付信息泄露给他人,带来支付安全隐患。另一方面,支付设备或系统存在漏洞或故障时,可能被黑客攻击或病毒入侵,产生支付风险。
二是支付操作阶段。身份验证。在支付前,通常需要进行身份验证,比如密码输入、验证码输入、面部识别等。在这个环节,老年人可能因记忆力减退或操作不熟练等原因,造成身份验证不通过。多次尝试或求助他们,密码、验证码等关键信息极可能被他人截取或冒用,支付风险无疑将是较大的。
支付指令发出。老年人通过支付设备发出支付指令,完成支付操作。但该环节可能因误触、误操作或被他人诱导发出错误的支付指令。
三是支付后处理阶段。支付结果确认。支付完成后,需要确认支付结果是否正确。其风险表现为,老年人可能因不熟悉支付流程而无法及时确认支付结果,甚至于因发生支付“串户”而导致资金损失。
服务与投诉。如遇支付问题,老年人需要寻求客户服务或进行投诉反馈,但服务流程复杂或投诉渠道不畅会对其支付造成风险。该环节的风险主要在于:支付完成后,大多客服热线采用流程化、模式化的智能服务方式,农村地区老年人可能因为语言听取障碍、无法进入恰当的服务选项等原因,可能导致老年人的支付问题无法及时得到解决。
四是信息安全风险。信息泄露。在支付过程中,老年人的个人信息(如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可能因系统漏洞或不当操作而泄露,进而可能导致老年人遭受诈骗、身份盗用等风险。目前,语音播报、放大字体等功能是老年支付版本均会提供的基本功能,但老年人在支付过程中,这些功能极大可能将支付私密信息公开化,造成支付风险。
网络攻击。老年人在不安全的支付环境下进行支付操作,如使用公共Wi-Fi、在非正规渠道下载支付软件等,支付设备可能遭受网络攻击(如病毒、木马等),增加支付风险。
五是法律法规风险。老年人在使用支付服务时,需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支付机构的规定。其风险表现为:因支付服务条款往往非强制要求客户读取,支付机构也往往仅展示支付服务标题而不展示详细内容(需点击才展开),尤其是老年人往往简单地对法律条款一勾了之,如果出现支付差错,或导致支付账户被冻结、资金被扣划等法律后果,他们将处于不利地位。
农村地区支付风险产生的影响。一是资金损失。支付风险将最直接地导致农村居民的资金被盗取、挪用或诈骗,造成个人财产损失,这可能使农村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在消费时更加谨慎,减少非必需品消费,进而影响其生活质量和消费能力的提升。
二是信任危机。支付风险的发生可能引发老年人对移动支付、适老支付等工具的不信任,进而影响新型支付工具的普及和应用,阻碍普惠金融的推进。这将进一步推动农村老年人回归传统的线下支付队伍。然而,由于农村地区银行实体网点经营成本较高,布设覆盖率低,当前呈现出撤并收缩之势,这无疑将进一步增加农村老年人的支付服务成本,降低其支付便利性。
三是社会影响。农村适老支付风险的发生还可能引发社会关注和讨论,对金融机构等支付主体的声誉和形象造成负面影响,也影响农村经济的稳定和安全。支付风险更是农村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一大障碍,它限制了移动支付、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和应用,阻碍了数字乡村建设的进程。
启示和建议
适老支付是支付服务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降低农村适老支付风险,需要政府、支付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加强支付知识的普及和宣传,优化支付设备、环境和服务,提高支付安全水平等多举措的实施保障。
构建适老化支付监督体系。将优化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纳入文明城市建设、社会综合治理等考核评估体系,推动文旅、商务等多部门与银行机构、支付机构协同合作,打造覆盖面广、层次分明的农村适老支付综合体系。针对农村地区适老支付领域存在的法律空白和漏洞,及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同时,加强对农村地区适老化支付服务的监管和评估,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对支付机构、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严格监管,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确保支付法律法规和规定得到贯彻落实。健全投诉举报机制,保持投诉举报通道便捷畅通,方便老年人尤其农村地区老年人弱势群体反映支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及时处理农村老年人的支付诉求,维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
提升适老化支付服务体系。在当前农村地区适老支付基础上,继续推动扩大适老支付服务覆盖面,提升支付手段多样化水平。
一是保障纸币便利使用。在农村地区尤其要注重纸币与现代化支付手段“两条腿走路”,对拒收纸币、不兑换残损币等行为要加强监督整治,对农村地区老人反假防假等知识和技能要加强宣导,营造好老年人在农村地区畅通、便利使用纸币的环境,满足老年人的日常需求。
二是改善电子支付的适老性。针对农村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要进一步开展支付服务适老化改造,比如对原有的大字版、语音版等功能进行安全化提升;在银行网点设立老年人服务专区;通过专员咨询等措施防止老年人支付信息泄露给他人;开通老年版本客户热线,地方银行可精准性提供方言版热线服务,以此提高农村适老支付的安全性和满意度。
三是提供特殊服务与关怀。对于行动不便、偏远地区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支付服务,如银行工作人员上门帮助他们开通电子支付账户、指导他们使用支付设备等。在金融机构设立老年人服务专门通道或窗口,优先为老年人提供支付服务,减少他们的等待时间。
强化适老化支付风控体系。针对农村地区适老支付的风险传导链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综合施策,切断风险传播链路。
一是加强支付知识普及与教育。通过村委课堂、老年讲座、志愿者活动等形式,定期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支付知识宣传培训,提升其支付知识和风险认知,帮助其识别和防范支付风险。在宣教过程中,注重拍摄短视频的时兴方式,利用图文声像并重,让农村老年人喜闻乐见,或可制作简单易懂的支付教程,方便其自主学习。在支付过程中,及时向老年人发出风险提示,尤其是在大额支付时,可考虑引入家人二次确认等方式防范电信诈骗,提高老年人支付风险防范能力。
二是优化支付设备与服务。加大对农村地区线下支付服务设施的投资和改造力度,提高设备的覆盖率和稳定性。通过强化支付机构的社会责任、增加政策性补贴等举措,鼓励支付机构在农村地区设立助老支付服务点、适老自助服务设备,防止农村地区实体支付服务网点因撤并造成空心化。同时,进一步推广移动支付等新型支付应用场景,开发适合农村老年人使用的支付设备,如具有大字体、大按键、方言播报等功能的支付终端,降低老年人操作难度,提升支付便利性。
三是强化支付安全保障。加强支付设施安全管理,对支付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定期进行安全检查,提升检查频率,可引入第三方开展攻防演练,及时查疏补缺,提升安全防范能级。在收集、使用老年人个人信息时,应遵循“最小可用”原则,防止信息泄露。同时,建立快速响应机制,一旦发现可疑诈骗行为,立即前置处理,提升敏捷响应能力,确保农村老年人资金安全。
—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