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秋臣
前几天因为有点剧荒和影荒,便随意挑拣了一部读者曾经私信推荐的电影去看,就是本文要写的《某种物质》。
全程我都看得很认真,将里面的讽刺和荒诞味道细细品清楚了,又静下来思考了一会儿整个故事的逻辑和框架,以及剧情的缺点和漏洞等等。
说实话,《某种物质》这部电影,是2024年我看过尺度最大的片子。
叶秋臣在观影过程中很少有生理不适,甚至连《异形》那种黏液类的都在可接受范围内,但《某种物质》却做到了,成功让我产生了恶心的感觉。
由于冲击感太强,就不推荐只渴望猎奇,但没看过此类题材的朋友们去看原片了,但我真的很想把自己观影过程中的感受好好写一写,于是就有了这篇深度解析的长文。
为了能够顺利发布,以下内容里不会搭配具有争议性的截图。
涉及剧透,介意慎入。
1.关于主创
《某种物质》由法国女导演科拉莉·法尔雅(Coralie Fargeat)自编自导,她专门擅长拍惊悚和恐怖风格的作品。
通过网上的资料,我发现这位女导演的从业经历有点意思,因为当初厌倦常规课程的学习,所以直接选择跑去片场干活儿。
那个时候,她主要的工作就是帮美国女演员黛米·摩尔(Demi Moore)送咖啡和打印文件。
这个黛米·摩尔,就是《某种物质》的女主角之一。
由于自己稍微有点外国人脸盲,所以一直以来我都很难快速分清黛米·摩尔和安迪·麦克道尔(Andie MacDowell),尤其是她俩的脸都偏瘦削的情况下,必须非常仔细去观察眉眼才能区别两者。
当年在捷克布拉格旅游时,叶秋臣曾意外偶遇了安迪·麦克道尔,也是辨认了很久才敢上前打招呼去合影。
巧的是,这次《某种物质》的另一位女主角,就是安迪·麦克道尔的女儿玛格丽特·库里(Margaret Qualley)。
选角非常成功,至少从我的认知和审美来评价,堪称完美。
2.关于细节
这部电影的海报,是一个女人的后背。
说明这个电影只是借主角的故事去讲述道理,实际它想表达的是世界上千千万万被欲望支配的人们。
在故事的主要人物出场前,电影开篇安排了两场戏,分别介绍了本片中最重点的两个元素。
通过向鸡蛋注射完美物质,瞬间形成了另一个复制的分体蛋黄,但两者必须共用同一个蛋清,很生动地诠释了“REMEMBER YOU ARE ONE”的理念。
后续交换身体的行为,更像是在交换蛋清这个“培养皿”,同时也可将蛋清理解为分体要保持状态所需的稳定液,只有在本体的蛋清里,分体才能够生存。
而且,每次分体从本体脊柱里抽出的透明液体,也与蛋清的性状相似。
分体将其注射到自己体内,就像干瘪的蛋黄接受了蛋清的滋润。
被复制出的蛋黄越走越远,其实是在预示剧情中分体的想法和结局,渐行渐远的两个蛋黄终将走向自取灭亡的命运。
蛋黄戏虽然只有短短几秒钟,但信息量已经相当大了。
后面还有场本体煎蛋的戏与之对应,正常情况下蛋黄们根本没办法共用蛋白,因为这是两个独立的个体。
了解过完美物质后,剧情又迎来了女主角Elizabeth的介绍。
电影里最关键的两者(完美物质+女主角Elizabeth)即将相遇,但必须交代清楚相遇的起因和过程。
好莱坞星光大道上这块象征荣誉的星形奖章,在姓名砖上面短短的一段戏,刚好完美匹配女主的一生。
进入娱乐圈,被众人追捧,渐渐无人问津,最终撒番茄酱的红色终结了一切。
红色的番茄酱,和结局里被擦掉的一摊液体,设计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首尾相连,彼此呼应。
Elizabeth在诸多纠结之下仍然注射了完美物质,这个选择并非空穴来风,影片至少给她安排了五场戏来完成这个心理铺垫。
首先是男厕所听到高层的吐槽,然后是杯子中挣扎的苍蝇,接着是路途中被撕掉的广告牌,以及花束卡片里用了单词的过去式WERE,甚至在酒吧里没有人搭讪也成了催化和助攻。
她在失去一切,这种落差是多角度猛然来袭的,令Elizabeth措手不及。
常规的路走不通了,只能找一些旁门左道。
什么样的人会去选择完美物质呢?
一定是走投无路,但又迫切想改变自己的那种人,还要足够豁得出去。
所以这个从未露面,只在电话里有声音的机构,专门安排了一扇只打开一部分的小门。
你得弯下腰,彻底放弃自尊和自傲,俯身爬进去才有资格。
我们可以理解这是一种服从性测试,机构在揽客的过程中也在筛选实验者。
而且,这样的人通常很难控制自己的贪念和欲望,更有利于他们的目标。
从仓库里的编码可以看出,目前只有207和503的箱子还贴有数字。
那么1-206呢?208-502呢?
合理的猜测是,要么是本体主动放弃了实验,要么就是他们早已不在人世了,要么是他们被放在其他的地区和仓库。
从207和503两个柜子没有挨着的情况来推测,号码大概率不是随机给的。
但Elizabeth已经被冲昏了头脑,她根本来不及思考这些信息,又偶像包袱很重怕被人看到自己,直接抱着箱子就回家了。
在注射完美物质后,分体Sue便从Elizabeth的后背破涌而出。
其实Sue的诞生就已经预示了本体的命运,因为Elizabeth的后背裂开了一条巨大的缝,她也变得憔悴了很多。
Elizabeth变糟糕的同时,创造出了一个相对完美的分体。
因为分体过于耀眼,所以主体在相形见绌之下,选择了隐藏自己。
由于更年轻也更漂亮,Sue慢慢觉得每周交换一次身体,上七休七的安排过于浪费时间,同时对那具年老的躯体产生莫名厌恶,便首先破坏了平衡,没有按时进行交换。
违反规则的下场,就是加速了本体Elizabeth的老化。
之后愈演愈烈,分体不断去吸收本体的养分,毫无节制可言。
分体把主体压榨得越可怕,本体就越是自卑和怯弱,甚至在一张巨型海报面前被比较得连门都走不出去,错过了重要的约会。
这个和Fred的约会,其实完全可以改变Elizabeth的命运。
只要她在沉没成本还不算太高的时候(只有手指头枯萎),选择终结实验并隐退嫁给真爱自己的男人,那么就还有救。
解雇又如何,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她完全可以获得另一种人生的幸福。
可是,Elizabeth主动放弃了。
于是,Sue在只考虑自己享乐的心态之下,彻底吸干了Elizabeth的身体。
由于过长时间没有进行交换,本体已经没有足够的储备稳定液供分体使用。
感受到威胁的Sue只能被迫交换,Elizabeth再次醒来后发现自己已经干瘪枯萎,几乎成为了被榨干的空壳。
这里有一个设计很值得玩味,就是每次放在储藏柜里的箱子大小。
503的箱子,从最开始的大箱子,慢慢一步步换成了最扁的小箱。
这个箱子的变化,与本体被压榨的命运完全相同。
究竟什么样的人,才会去怂恿其他实验者加入这个完美物质的游戏呢?
当然是分体,其他的分体。
毕竟,他们是既得利益者。
207的小伙子,曾经给Elizabeth一张纸条,上面写着“IT CHANGED MY LIFE”(完美物质改变了我的人生)。
没错,的确改变了人生。
只不过,是分体的人生。
没想到,Elizabeth用的终止剂,竟是终结了自己的性命。
但本体消失了吗?
不,她还藏在Sue的身体里。
当Sue在登台前发现自己正在逐步崩溃瓦解,她只能向体内注射那种标注只能使用一次的过期“完美物质”。
Sue这个“本体”,又创造了一个Elizabeth的怪物。
这时插入的几个镜头,才是整部电影的核心批判观点——男性凝视之下的女性审美。
怪物登台后遭受众人唾弃,接着又被摔得粉碎,成了一团模糊的不明物质。
现在,连她那件黄色的大衣都遮不住这种丑陋了。
最后,带有Elizabeth脸孔的肉团艰难挪到星光大道的姓名砖上,瞬间融化成了一滩红色的“番茄酱”。
在清洗过后,化为了虚无。
就像,从没来过这个世界。
3.关于缺点
虽然说是一体,但Elizabeth和Sue连意识和记忆都不同步,完全就像生了一个只会剥削自己的漂亮女儿,还会另类啃老。
本体缺少牵制分体的条件和手段,自己都快被透支光了,居然还因为对方获得的鲜花和掌声而不肯放弃实验。
至少你拍个录像,威胁一下分体会将其公之于众,毕竟Sue属于公众人物啊,这么简单的筹码也不拿一点吗?
关键是你俩还不共有记忆,你在屋子里安装一下摄像头,把视频留存放在隐蔽的地方,分体根本不知道。
接着留下一个信息,不遵守规则大家都会玩完,你得让对方也感受到本体和分体是利益共同体,产生不交换的危机感,否则怎么依靠道德标准来完成这种非道德的实验呢?
真的太短视了,或者说已经完全被欲望遮住了双眼。
完美物质的机构也很有种坐山观虎斗的心态,其实只要他们早点提示一下,告诉本体如果不交换就无法产生稳定液,分体自然也会消亡。
当然,若是早早提示了的话,那么她俩就不会鹬蚌相争,让机构渔翁得利了。
等到无可挽回了,本体才想着去终止实验。
结果在注射一半后又后悔了想让分体复活。
当分体知道本体要终止实验,那就是非此即彼的局面了,两个女人的战斗值并不对等,Sue轻松获胜。
但她真的赢了吗?
她只是成了下一个“Elizabeth”。
分体正在走向成为下一个本体的命运,毕竟欲壑难填。
剧情还有诸多不合理之处,比如台下观众看到怪物时,怎么会主动上去打呢,逃之夭夭还来不及。
所以这种荒诞化的表现手法,是导演刻意而为之,她只是想讲一个最简单纯粹的道理,并选择用最直白的方式来呈现。
有些平衡是不能被打破的,就像交换的意义是为了积累稳定液,遵守规则的双方才能联手走到最后。
若是能好商好量彼此撑住,一边来产生稳定液,一边用来在外面抛头露面,大家和气点就像永不见面的母女俩,各取所需即可。
一味索取,不去付出,只能走向消亡的终点。
当电影照进现实,讽刺的味道瞬间拉满。
在欲望面前,众生皆平等。
文/叶秋臣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叶秋臣)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抄袭必究—欢迎转发评论—
作者信息:叶秋臣,女,知名自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