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气象“画”四川
Review of Sichuan Culture & Tourism
11月1日,以“源网荷储协同发力,加快构建西南新型电力系统”为主题的2024年西南能源发展论坛在成都举行。中国工程院、能源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院士、专家和嘉宾等400余人齐聚一堂,谋划区域能源电力发展良策。
金沙江库区(比补衣打 摄)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兼国网西南分部主任谭洪恩表示,10年来西南清洁能源累计发电量突破3.6万亿千瓦时,累计外送超1万亿千瓦时。“未来,西南地区将依托优质的水风光清洁能源资源,成为能源供应增长的重要一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地处西南的四川能源生产基础非常薄弱,生产设施、装备、技术水平极低,生产能力低下。1949年,全省能源生产总量仅147万吨标准煤。
凉山州会东县光伏发电(黄剑 摄)
经过75年快速发展,四川能源生产能力大幅提高,水电装机和发电量均居全国第一,为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基础保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能源生产和消费向清洁能源、新能源发展,能源结构向多元化转变,节能降耗成效显著。
凉山州喜德县鲁基乡海拔3200~3500米高山风力发电场(刘国兴 摄)
如今,作为我国的清洁能源大省,四川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战略腹地,在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
时值中华人民共和国75周年华诞,本期“万千气象话四川”,让我们以“影像”之特色,以一幅幅青山绿水间的能源画卷,一窥四川治蜀兴川新成就、战略腹地勇担当,并展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大省之力,涌动绿水青山间
文/李百川
清洁能源大省四川,推进水风光等多能互补发展,加快建设世界级优质清洁能源基地。图为昭觉县谷克德风电场(吉木木且 摄)
能源四川,动力澎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四川能源开发从“一穷二白”起步,实现从能源紧缺到能源富余的跨越式发展。四川在全国能源发展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能源生产大省、能源消费大省、能源装备制造大省和能源输送大省。而且,风光水电天然气等能源结构愈趋合理,能源向绿色安全开采、清洁高效利用方向迈进。
四川是全国重要的水电基地。图为白鹤滩水电站泄洪的壮观景象(比补衣打 摄)
攀向高峰的“水”“气”
四川是全国重要的水电基地,水电装机约1亿千瓦,装机规模和年发电量均居全国第一。但取得这样的成绩,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时光荏苒,四川水力发电事业正不断迈向新的高峰。
千河之省四川,有三条大河尤为令人瞩目:从青藏高原到四川盆地,天然落差5100米的金沙江、3830米的雅砻江、4175米的大渡河,自我国西北向东南奔流千里,沿途通过水轮机,将巨大势能转化为丰沛电能。
金沙江上,红土地间的白鹤滩水电站库区(胡小平 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四川零星建有泸州济和水力发电厂(洞窝水电站)这样的水电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川水电事业迎来崭新的发展机遇。映秀湾、渔子溪、乐山龚嘴等一座座水电站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为四川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大渡河支流,青衣江上锅浪跷水电站库区风光优美(柯尊军 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四川省突出水电在能源建设中的地位,以大、中型水电站为骨干加快流域滚动开发,充实完善水电“西电东送”的输送格局,在雅砻江、大渡河、岷江、金沙江等河流上选取一批大型骨干项目进行重点开发,同时在青衣江、宝兴河、美姑河、马边河、嘉陵江、渠江、涪江等河流上部署一批中小型电站。
雅砻江流域的二滩水电站,是中国水电跨越式升级的起点(林东军 摄)
说起四川的水电,不得不提二滩水电站。二滩水电站位于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与米易两县交界处,处于雅砻江下游。二滩水电站1991年9月开建,最大坝高240米,水库正常蓄水位海拔1200米,总库容58亿立方米,装机总容量330万千瓦。工程以发电为主,兼有其他综合利用效益。
1998年,二滩水电站开始投产发电。这座中国20世纪建成投产的最大电站,让川渝两地告别了多年的电力紧张局面。二滩水电站至今仍是川渝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可靠电源点。
青山峡谷现平湖——溪洛渡水电站(胡小平 摄)
随着水电事业的发展,金沙江上更是建起了堪称世界级的巨型梯级水电站群。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四座巨型水电站如四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金沙江上。这四座水电站规划的总装机容量高达4646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约1900亿千瓦·时,规模之大,足以媲美两个三峡电站。
金沙江水电站蓄水后,攀枝花市西区碧波荡漾,美如画卷(石磊 摄)
如今,四川水电装机约1亿千瓦,“全国每100度水电就有30度出自于此”。值得一提的是,四川年发电量的三分之一用于“西电东送”,近十年来,累计向长三角地区外送绿电超过1.4万亿千瓦·时,为中国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果说高落差的地理条件造就了四川的水电,那么四川盆地沧海桑田的历史则造就了独特的天然气资源。四川盆地是我国乃至世界开发利用天然气最早的地方,西汉时期就有开发利用天然气的记载。
四川页岩气资源丰富。图为位于川南泸州的页岩气集输站(赵靖影 摄)
1835年的自贡“燊海井”成为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深井,表明四川在开发、利用天然气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然气的开发、利用更是突飞猛进。
令人欣喜的是,至今在四川还不断有大的气田被发现。2024年1月,合兴场气田1330.12亿立方米探明地质储量通过自然资源部专家组审定,标志着我国新增一个超深层、整装致密砂岩千亿立方米大气田。
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深井自贡“燊海井”,证明四川在开发、利用天然气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赖欣宇 摄)
2023年,四川天然气(页岩气)产量达到552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一位。全国每100立方米天然气有24立方米产自四川。其中,向省外输送天然气占年产量的40%,2023年年输送量就达223亿立方米。如今,四川正携手重庆建设国家天然气(页岩气)千亿立方米级的产能基地,将更好地服务国家西气东输战略。
风力发电机矗立在普格县海口牧场上,与盛开的索玛花交相辉映(郑云 摄)
正在崛起的“风”“光”
当你沿着四川第二大平原安宁河谷一路穿行,可以看到田野里、山坡上,到处矗立着巨大的风电发电机。巨大的风力发电机在生产电力的同时,也成为旅途中一道壮丽风景,吸引了不少游客拍照“打卡”。
安宁河谷地区,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为浅切割的中山宽谷地貌,风道效应明显、风力资源优越,为开发风电奠定了基础。2011年建成的德昌风电场,是中国首个山谷风力发电场,也是四川首座风力发电场。
风电,四川经济发展的“绿色引擎”。图为白色“风车”伫立在安宁河谷平原上(林东军 摄)
凉山州的风电名声赫赫,而四川的风电布局远不止此处。2023年12月29日,四川华电广元黄蛟山(一期)60MW风电项目顺利投产。
随着该项目投运,广元市风电总装机量达到103.72万千瓦,实现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建设目标,风电总装机量居全省第二位。
宁南县鲁南山风力发电场(胡小平 摄)
风电项目的加快建设对于四川改善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成渝地区能源安全保障基地具有重要意义。四川西部,有面积广袤的高原。这里海拔高、日照强,也为发展光伏产业提供了先天条件。
四川三州一市地区集中了全省主要的太阳能资源,是我省重点规划建设的光伏发电基地。图为凉山州普格县日都迪萨光伏发电场(胡小平 摄)
2024年7月16日,金沙江上游川藏段国家水风光一体化示范基地350万千瓦水光互补光伏项目成功获批,成为四川省一次性配置规模最大的新能源项目。
该项目由三个子项目组成,其中,白玉县达伊柯160万千瓦光伏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四川最大光伏项目、全球第二大水光互补光伏项目,仅次于装机容量180万千瓦的中国华电昂多光伏项目。
光伏走进凉山甘洛彝乡(王星 摄)
相比于这样的大项目,川西高原上,随处可见更多的小型光伏电站。他们发电量并不是很大,但收益却直接分配到当地乡村。这为当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也为建设“美丽四川”增添了更多绿色动力。
攀枝花市盐边县光伏发电场(雷建萍 摄)
新能源体系面向未来
让几乎无穷无尽的水分解为能源,是我们曾经的梦想。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这一梦想逐渐照进现实。把握时代趋势,四川作为全国清洁能源大省,明确提出推动绿氢全产业链发展。
今年6月12日,位于“成都氢谷”的华能彭州水电解制氢示范站成功售出第一车绿氢(根据氢能生产来源和生产过程中的排放情况,氢能分别冠以灰氢、蓝氢、绿氢之称),标志着四川首个大规模水电解制氢项目正式投入运营。
同月,位于成都市郫都区的东方氢能产业园建设进入收尾阶段,园内的西部首座制氢加氢一体站整体呈现。也是这个夏天,在成都街头,一批氢能共享单车悄然出现。该车以氢气为燃料,最高时速20公里。一瓶氢气能够助力车辆骑行40到60公里,市民亲切地称该车为“氢马儿”。
成都绿色氢能产业功能区(孙浩 摄)
氢能不仅是清洁低碳、灵活高效的能源,还兼具原料属性。与电能相比,氢能便于储存、方便运输,可以作为载能体替代电能参与到交通、发电、储能、工业等领域,应用场景丰富,对于实现国家能源自主安全可控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氢能产业发展定位和目标。随着技术成熟和清洁能源发电成本下降,绿氢使用成本还将进一步降低。有专业机构预测:到205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将占制氢总量的70%,现有化石燃料制氢将降至20%。
目前,四川已在攀枝花、凉山、成都等地试点建设绿氢制备基地,在雅安、甘孜等地发展绿氢制备和应用,同时综合利用工业副产氢等资源,初步形成以副产氢为主、绿氢加速发展的氢源多元化局面。
2024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四川将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促进水风光氢天然气等多能互补发展。新型能源体系的建设,不仅为奋力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四川篇章提供坚强能源保障,也将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能源保障。
本文源自《四川画报》404期
编辑/陈学军
二审/肖蓉
审核/李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