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的一年,被当地村民称之为“跛子瓦匠”的孔宪权回到家中,翻看这几天的报纸时,无意间的一瞥,让他顿时激动不已。
因为他在报纸上看到了贵州省军区司令员杨勇、政委苏振华的名字,激动之余他赶快找来纸和笔,在信上写道:
“亲爱的杨勇、苏振华首长,你们好,我是孔宪权(孔权),不知道你们还记得我吗?我如今在遵义,虽然我现在身有残疾,但还是想请求组织给我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写完后,孔宪权就一瘸一拐地带着信件根据报纸上的地址,投递了自己的这封求职信件。
孔宪权照片
1955年授衔,杨勇和苏振华皆被授予上将军衔,虽然此时还未授衔,但也是部队中的首长,一边是部队中的首长,一边是民间的泥瓦匠,他们之间有何交集?
没曾想,过了一阵子孔宪权还真收到了来自两位首长的回信,在信中他们也同样非常惊喜,纷纷表示:
“没想到你孔宪权还活在人间。”
除了两位首长外,黄克诚在《我对长征的回忆》一文中也对孔宪权有所记载:
“......全国解放以后,我突然接到了孔权的来信,知道他还活着,......要求组织上考虑分配他工作。我把他的来信转给了有关部门。”
一个民间的泥瓦匠,为何能频频受到首长的重视,不仅亲自慰问,还为他安排工作,“跛子瓦匠”孔宪权到底有着怎样的过去?
黄克诚照片
穷人出身,身经百战
1911年2月,孔宪权出生在湖南浏阳县一个农民家庭当中,与其他红军战士一样,孔宪权对当时的土豪劣绅异常不满,不愿看到老百姓被欺压。
抱着这样的心态,孔宪权自小嫉恶如仇,极其看不惯当时的黑暗现象,当听说红军是一支为农民出头的部队时,他就有了想要加入的想法。
1928年孔宪权加入到当地的农民武装队伍当中,1930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同年,作为红军的他参加龙冈之战,此战不仅打败了国民党的精锐部队十八师,并且活捉了该师师长。
1932年,在湖南老乡黄克诚的介绍下,孔宪权正式加入到中国共产党的队伍当中,此时正是红军最为艰难的时期之一,外界的群众并不完全信任红军,国民党反动派还持续围剿。
在如此极端的环境下,加入红军的孔宪权并没有因为眼前的困难而选择放弃,因为他在这里找到了人生的意义,为穷人出头,还群众一片太平,虽然现在困难,但未来可期。
在部队中,孔宪权用心训练,虽然他还是新兵,但此时局势不容乐观,指不定敌人什么时候就来了,要随时做好作战准备,如果基本功不扎实,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在参加红军后,孔宪权身经百战,虽然没上过学,但在战场上机智勇敢,往往能出其不意给予敌人痛击,从而获取战斗胜利。
对于这个自己介绍入党的红军战士,黄克诚对孔宪权非常重视,更是称他为“打不死的程咬金”。
在这段时期内,面对敌人的多次围剿,我军也发动了反“围剿”作战,在这几次反“围剿”作战中,孔宪权的表现都非常出色。
年轻时期的孔宪权
娄山关血战,身中6发子弹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队伍在领导人的带领下开始万里长征,在长征途中,凭借着优秀的作战经验,孔宪权当过红一方面军红三军团四司令部侦察参谋。
长征的征途并不顺利,敌人显然不愿放过这次机会,在长征途中频频追击,誓要将我军全部拿下。
1935年初,面对敌人的层层追击,毛主席当即下令离开贵州,既然死咬着不放,那么就调转枪头,返回遵义给敌人来一个回马枪,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1935年2月26日,红三军团负责攻克娄山关,既然是有作战任务,那么就需要提前侦察,时任红三军团十二团作战参谋的孔宪权迅速带人前去侦察。
在娄山关附近,孔宪权抓到了国民党的几个守军,成功得知了敌人在娄山关的守备力量,以及主要部署,为红军攻克娄山关提供了巨大帮助。
当天,孔宪权率领突击队攻打娄山关南侧的黑神庙,因为在俘虏口中,他们得知黑神庙正是敌人旅队的指挥所。
突击队一路势如破竹,即将抵达敌人指挥部,就在此时突发意外,黑神庙的枪声吸引了其他地方的敌军,虽然孔宪权等人行军速度极快,但还是没能在敌人支援之前拿下指挥部。
两军碰面,二话不说就开始交火,此时突击队瞬间陷入被动当中,人数本就不多,再加上敌人前后包围,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此次突击任务,可以宣布失败了。
敌人尚且明白这个道理,趁着我军增援部队没有赶到,一路冲锋准备将这一小支突击队全部拿下。
面对敌人的猛烈进攻,孔宪权当即下令,虽撤是不可能了,但死也要拉下几个人垫背,当即在附近的战壕中隐蔽,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砍下树枝用作掩体。
虽然突击队士气旺盛,但敌人毕竟人多势众,并且武器装备都要好一些,在几番交火下来突击队的队员一个接一个地倒下,就是通讯员也都拿起了冲锋枪。
虽然胜利几乎渺茫,但孔宪权没有停止射击,冲锋枪子弹用完了,就用步枪,步枪用完了,就用手枪,在用手枪射击时,一个不小心被敌人的机枪射中。
在机枪的扫射下,孔宪权的左腿胯骨被敌人的机枪接连射中6发子弹,鲜血一下子就流了出来,本欲转换阵地的他,也在猝不及防下摔倒。
摔倒之后孔宪权忍着疼痛,一个翻身躲过敌人,随后继续射击,他用生命的捍卫:不到最后一刻,绝不倒下。这句话的意义。
就在手枪仅剩下三发子弹时,红军的援军终于赶到,敌人一瞬间仓皇逃窜,而血泊之中的孔宪权在看到援军后,便直接晕了过去。
娄山关旧照片
脱离部队,做起了泥瓦匠
在遵义老城内的天主教堂内,里面都是我军的伤员,孔宪权在这里接受治疗,因为当时红军条件有限,医生只能用“鸦片水”作为麻醉剂,来为战士们做手术。
因为是被机枪打中,孔宪权体内不仅有子弹,还有被打碎的骨头,术后恐怕要残疾了。
同年3月29日,重伤之中的孔宪权在担架上跟随红5军团到达贵州省毕节地区黔西县,此时的孔宪权尚且不能走路,但此时红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于是经过决定,让孔宪权在当地好好疗伤,等伤口愈合后再回归部队,按照团以上伤病员的待遇,组织上还专门为他留下了一些物资:
留下了300银元和所需药品,并且还留下一位医生用来照顾孔宪权,时刻观察病情。
孔宪权照片
此后一段时间内,孔宪权就一直在当地的宋财主家中,宋财主和红军交好,孔宪权在这段时间也受到了良好的照顾。
可等病情彻底痊愈后,孔宪权却找不到部队了,再加上此时残疾,因为左腿中枪,所以导致左腿短了将近10厘米,他也就没有了找寻部队的心思,怕给组织添麻烦。
在这段时间内,孔宪权一直在民间活动,做过货郎也当过泥瓦匠,虽然腿脚不方便,但凭借手艺,平时生活倒也过得去。
当附近的村民在听说孔宪权是老红军后,纷纷对他敬重有加,此事不同于之前,大家都知道红军是怎样的一支部队,都愿意相信红军。
虽说这样的生活简单,但孔宪权内心却不甘于此,他想回到原部队,谋一份差事,倒不是惦记自己的军功,而是想发挥余热,为群众做点事。
就这样,一直到了1950年,偶然间孔宪权在报纸中看到了老首长杨勇和苏振华的名字,心中为人民服务的梦想再度点燃。
高兴之余,他快速给两位老首长写信,在信中他告诉老首长,自己没有死,虽然残疾了,但想找份工作,希望可以继续为人民服务。
收到这封信后,两位首长也是十分高兴,在回信中欣喜地写道:
“没想到你孔宪权还活在人世间。”
杨勇上将照片
一封特殊的求职信:热血不熄,发挥余热
孔宪权找到部队这事,还惊动了黄克诚,他不仅是孔宪权的老乡,还是他的入党介绍人,早在之前,他就对孔宪权非常的欣赏,如今听到这个消息同样高兴。
这么多年流落民间,孔宪权的党籍都已经不在了,黄克诚考虑到这一情况,亲自出具书面证明,从而为孔宪权恢复了党籍。
在收到孔宪权的“求职信”后,黄克诚便将这封信转交给了有关部门,中共遵义地委经过考察,任命孔宪权为第七区副区长,参加第七区接管和建政。
1952年,孔宪权担任遵义会议纪念馆筹备委员会秘书,负责遵义会议纪念馆的筹备工作,作为最具代表性的纪念馆之一,遵义会议纪念馆是建国后最早建立的21个革命纪念馆之一。
因为最重要,所以最早建立,因为最早建立,所以大家都没有经验,这时候孔宪权站了出来,他一边小心翼翼地修缮着纪念馆,一边征集红军长征时在贵州的文物。
现在的遵义会议纪念馆
在孔宪权的筹备下,遵义会议纪念馆越来越丰富,三年后,省文化局正式批复孔宪权担任遵义会议纪念馆馆长,他的努力,所有人都看得见。
1958年11月,邓小平第二次参观遵义会议纪念馆,看着跟上一次天差地别的纪念馆,邓小平紧紧地握住了孔宪权的手说到:
“你是遵义会议纪念馆馆长最合适的人选。”
1964年11月,毛泽东主席为遵义会议纪念馆题写了“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大字,这是解放后毛主席为革命纪念馆唯一的题词。
在平时,孔宪权最喜欢做的就是打扫馆内的文物,因为这些都承载了红军的太多回忆,作为经历者之一,他深切地明白其中的艰辛。
除此之外,就是为当地的中小学生讲红军和长征的故事,传播革命思想,讲解革命传统。
1988年11月7日,孔宪权因病去世,享年78岁,全国七大军区发来唁电表示哀悼。
孔宪权照片
英雄虽逝,精神永存
一封“求职信”让身在民间的红军英雄重新回归到大家的视野当中,虽然因为伤病没有参加后续的作战,但他依旧是英雄。
在身中数弹的情况下,依旧与敌人顽强搏命,在伤病痊愈后,为了不给组织添麻烦,自愿在民间做一个泥瓦匠。
尤其是在国家需要建设之时,他再一次挺身而出,就如当年在黑神庙一样,拿起武器挺身而出。
在身体残疾的情况下,他接下组织给予的任务,不喊累,不嫌麻烦,认认真真做好工作,这样的英雄,才是偶像,才是我们应该敬佩的榜样。
文章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