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周
——从盐业世家走出的 军工专家
谢登高
过去,自贡盐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河东王,河西李,你不姓王不姓李,我就不怕你。”其中提到的“河东王”,就是指自流井经营盐业富甲郡邑、门旺族兴的王宝善祠木支族——王三畏堂。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农历七月二十一日,随着一位男婴呱呱坠地,王三畏堂家族又喜添一丁,他就是后来在我国内弹道学和火药学领域作出重要贡献的军工专家王道周。
王道周(1895—1977)
留学他乡,立志富国强军
王道周出生于富顺县仙滩场河底坝(今沿滩区卫坪街道付家村),8岁丧母,崇尚西学的父亲王直谦(大盐商王朗云堂侄孙)便送其入读由王三畏堂兴办的树人学堂,学校管理严谨,设有理化实验室、体育操场等完备设施,并高薪聘用三名日本教员,王道周较早接受了新式教育,加之学习刻苦勤奋,这为后来留学打下了基础。1912年,17岁的王道周随大哥王禹平、四哥王则余及族兄王野从、王恩溥等东渡日本,先入专为中国留学生办的私立学校成城中学,学习日语、补习功课。根据王三畏堂井田碑以公业租息助读书、科第、京官等祖制,留学费用由家族公金支付,但往往钱很难直接转到王道周手上,他因此成为长期欠费生。一直对数理化感兴趣的王道周,参加了高等学校的入学考试,被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录取,一年预科后又考入第八高等学校。因给“母校”争了光,成城中学便免去他所欠学校的一切费用。北洋政府也为考入高等学校和大学的留日学生发放奖学金。解决了经济上的后顾之忧,王道周更加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王道周曾就读的树人学堂承办地——玉川公祠
少年时期的王道周,亲眼目睹了西方列强对祖国领土及主权的蚕食鲸吞,深知“落后就要挨打”,于是萌生了通过科技强军拯救祖国于危亡的强烈愿望。三年高等学校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东京帝国大学,并毅然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火药科学习。1922年,王道周顺利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归国。
辗转漂泊,躬耕兵器研教
回国后的王道周,并没有承袭祖业谋职于盐场,而是选择到由吴玉章任校长的成都高等师范学堂(今四川大学)教授应用化学。1924年,与潼南县一大家闺秀杨肇华(同盟会员、辛亥革命先驱杨宝民之女)结婚。同年,受邀筹建沈阳兵工厂火药厂,并任兵工厂主任工程师。两年后,杨肇华为支持丈夫的事业来到沈阳。1928年,他们的第一个儿子出生,其时正值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欣喜之余的王道周将儿子取名方定,寓意“方今天下已经安定”。夫妻的美好愿望和短暂几年的安定生活,随着1931年日本悍然发动的“九一八”事变而结束。东北很快沦陷,沈阳兵工厂被日军占领,王道周携家人暂避居一所医院。此时,他在日本留学时的同学劝其回兵工厂工作,还许愿说秩序恢复后可以当官。面对同学的“好意”,王道周却不以为然,他对妻子说:“留在这里再在工厂干,就是做了炸弹去炸自己人,要是当了官,那就是当汉奸。干这种事不但对不起国家,也对不起自己的子女,以后连子女也是终生终世见不得人的。”于是就在事变的第四天,携家眷秘密潜行至上海。
经老同学引荐,王道周进上海龙华兵工厂任主任工程师。生活刚刚安顿就绪,“一·二八”淞沪战争爆发,十九路军在上海奋起抗击日军入侵。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王道周发挥自身专业特长积极支持抗战,并组织潜水员运水雷炸日本海军舰队的旗舰“出云号”,尽管未成功,但打击了敌军嚣张气焰。上海失守后,龙华兵工厂停办。他再次携家眷辗转到南京,在位于中华门外金陵制造局对面的军政部兵工专门学校(前身为汉阳兵工专门学校)任教。
王道周从教的军政部兵工专门学校旧址(位于南京市秦淮区)
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王道周又一次携家眷,经香港绕道海防、河内、昆明、成都,回家乡自贡暂避战乱。次年初夏,王道周返回已西迁到重庆的兵工专门学校重操教书旧业。在10余年教学期间,王道周主讲内弹道学和火药学,并亲自编著相关教科书,为培养我国的军事工业技术人才,呕心沥血,功劳卓著,深受学生尊敬。他在装药方式、配方、形状以及消灭炮口火焰,减轻炮膛烧蚀等方面都有重大贡献。王道周培养的学生大都成为了事业有成的军工专家,王铨(1905—1975)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曾任中国兵工学会副秘书长、第五机械工业部机械科学研究院主任工程师,获评中国兵器系统先进工作者,是第三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特邀列席代表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立场坚定,名垂青史励后人
在重庆教书期间,迫于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压力,学校要求全校职工集体加入国民党,王道周以“从不问政治”为由反对校方的规定,再加上对国民党官员种种腐败现状深感失望,1944年他愤然辞职,回到自贡闲居。次年,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结束。王道周的一些老同学、老朋友纷纷去台湾接办日本人撤退后留下的工厂,也纷纷来信邀他到台湾谋事。其中有位王道周在日本的同学、时任台湾化学工业公司经理的陈宜生,更是以恭让经理职务诚邀其赴台,由于看透了国民党政府的腐败且完全丧失了信心,对这些邀请,他全都婉言谢绝了。
1949年新中国成立,王道周喜出望外,精神大振,积极寻求为共和国效劳出力的机会。经国家重工业部副部长、著名火箭弹专家钟林举荐,1950年到重庆任西南工业部化工局总工程师,同年底,受命任西南兵工局总工程师,后亲赴位于四川泸州的兵工局255厂,负责组织抗美援朝急需的“57”和“75”无后坐力炮的弹道设计和炮弹火药的试制生产,成功解决了系列技术瓶颈,极大地提高了射程和杀伤力,在战场上对美军坦克造成重创。因出色完成任务,王道周被推选为西南地区特等劳动模范。1954年,调北京任第二机械工业部三局总工程师,同年起连续当选为第一届至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57年,历经蹉跎、已入花甲的他,作出了人生重要的决定——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志愿军用无后坐力炮攻击美军
文化大革命期间,已步入古稀之年的王道周因被划为“反动学术权威”对象而受到残酷的批斗折磨和非法关押,尽管如此,他对党忠诚的信念却没有丝毫动摇。他常对人说:“和那么多老革命家相比,我这算不了什么。”幸运的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他回到北京,组织为其平反昭雪,恢复了名誉。1977年,为国家奋斗了一生的王道周溘然长逝,其遗骨安放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骨灰盒上镌刻着“中国共产党党员王道周同志永垂不朽”。
斯人已去,我们唯有追随其一生奉献祖国和人民的脚步,继承和发扬科学家精神,在新时代推进科技强军、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伟大事业中添砖加瓦,为维护国家发展和安全贡献应有力量,方是对逝者最大的缅怀和敬仰。令人欣喜的是,在深受父亲影响和家庭熏陶下,王道周的两个儿子王方定、王方正也选择了国防科研事业,其中王方定成为了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的中子点火器设计者。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自贡市地方志办公室
作者:谢登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