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云禅师在近代的佛界里地位超然,并且虚云禅师凭借双足游历世界见证了很多佛教圣地,可以说虚云禅师是佛学深厚的高僧。
然而,虚云禅师对待蒋介石和对待毛主席却不是一个态度,毛主席想让虚云禅师担任佛教协会会长,但虚云禅师却没有答应。
但面对蒋介石的时候,虚云禅师却亲自为蒋介石进行了占卜,这让毛主席很是费解,但在虚云禅师圆寂前留下的一个字,却让毛主席得到了释然。
虚云禅师的修佛经历
虚云禅师,原名萧古岩,字德清,别号幻游,是近代中国佛教界一位极具影响力的禅宗高僧。他于1840年9月5日出生于福建泉州的一个官宦家庭,俗姓萧。
他的父亲萧玉堂曾担任泉州知府,家境殷实。虚云禅师自幼表现出对佛教的浓厚兴趣,这在当时以儒学为主流的社会中颇为罕见。
19 岁的虚云禅师决然遁入空门,投身福州鼓山涌泉寺,拜常开和尚为师,自此成为寺中僧伽。次年,他依妙莲老和尚受具足戒,由此正式跻身比丘之列。
在鼓山涌泉寺,虚云禅师开始了他的基础佛学教育和修行生活,他在这里学习佛教经典,修习禅定,并开始了他的宗教实践。在这一时期,虚云禅师展现出了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卓越的修行才能。
出家后的虚云禅师,选择了一条苦行僧的道路。他放弃了家庭的舒适生活,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苦行和参学生涯。
他的苦行包括在山洞中修行、长途朝拜佛教圣地、以及在各地寺庙中参禅学道。虚云禅师的参学不仅限于国内,他的足迹遍布东南亚,包括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和印度等地,他朝拜了众多佛教圣迹,与各地的佛教徒交流学习,极大地丰富了他的宗教视野和修行经验。
虚云禅师的苦行和参学生涯,不仅锻炼了他的身心,也使他成为了一位在佛教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高僧。
虚云禅师的禅修实践是他一生修行的核心。他的禅修实践始于鼓山涌泉寺的基础佛学教育和修行生活,但真正深入的禅修实践是在他选择了苦行僧的道路之后开始的。
虚云禅师在山洞中修行、长途朝拜佛教圣地的过程中,修习禅定。他的禅定修习不仅仅是静坐冥想,还包括在动态中的禅修,如行走、劳作等,体现了禅宗“行住坐卧皆是禅”的精神。
当然,虚云禅师的悟道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长期的禅修实践中逐渐积累和领悟的。虚云禅师在苦行中体验到了生命的苦难和佛法的深奥,这些经历使他对佛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而且,虚云禅师在五台山途中病倒时,遇到了自称“文吉”的陌生人,后来得知这是文殊师利菩萨的化身。这次奇遇对虚云禅师的悟道有着重要的影响,使他对佛教的信仰更加坚定。
虚云禅师的救国活动
虚云禅师在抗日战争期间发挥了重要的社会作用,特别是在“护国息灾法会”中的表现,展现了他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1942年,面对日军的侵略,国民政府为了提振民心和士气,决定在重庆举行“护国息灾法会”。这场法会不仅是一场宗教活动,更是一次民族精神的动员。
虚云禅师作为禅宗大师,被邀请主持显教的坛场,与密宗的活佛贡噶呼图克图共同主持法会,旨在通过佛教的力量,为国家祈福,抵御外敌。
法会持续了七七四十九天,从1942年12月9日至1943年1月26日,在重庆慈云寺、华岩寺同时设坛。
这场法会吸引了大量的信众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包括国民党的高层官员。法会的成功举行,不仅增强了民众的抗战信心,也提升了佛教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虚云禅师在法会中的作用不仅仅是宗教仪式的主持,他更是通过自己的言行,传递了坚持抗战、保护国家的信息。他的参与,使得法会具有了更深的宗教和民族意义,为抗战时期的中国佛教徒提供了精神支持。
由于虚云禅师在当时的声望,蒋介石便想要邀请他对未来进行一次占卜,虚云禅师没有拒绝蒋介石的邀请,并进行了一次占卜。
这一次占卜,虚云禅师给出了三个字,其一便是“十”,其二便是“卍”,其三便是“日”,虚云禅师在救国活动中的所作所为是人尽皆知的。
这三个字也在之后也一一证明了,三个简单的字代表的确是三个国家,“十”字便是代表了的意大利,而“卍”字无疑便是德国,“日”字就更不必多说了。
这三个国家无疑是投降国家,可以说虚云禅师的预言很是准确,就算在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还想着邀请虚云禅师担任佛教协会会长之职。
但虚云禅师却选择了推脱,虚云禅师没有担任会长,而是选择担任一个没有一点权利的挂名名誉会长。
新中国成立之后
虚云禅师在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发挥其宗教领袖的作用,积极参与和平法会,为国家的和平与稳定贡献力量。
1952年,虚云禅师应周总理之请,赴北京参加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并主持了为期7天的和平法会。
在法会上,虚云禅师代表全国僧徒向出席会议的各国代表赠送了礼品,同时接受了斯里兰卡送给我国佛教界的佛舍利、贝叶经、菩提树等礼物,这些活动不仅加深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宗教文化交流,也展现了中国佛教追求和平的积极姿态。
虚云禅师的一系列社会活动,不仅提升了佛教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也为新中国佛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作为中国佛教协会的名誉会长,积极推动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佛教的现代化转型作出了重要贡献。
虚云禅师的晚年生活,是其一生修行和智慧的集大成时期。在这一阶段,他不仅继续深化个人的宗教实践,而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展现了佛教徒的社会责任和慈悲精神。
虚云禅师晚年依然坚持严格的禅修和戒律生活,他的修行不仅限于个人的禅定,还包括对弟子的教导和对佛教教义的传播。
据记载,即使在晚年,虚云禅师仍然坚持每天的坐禅和经行,其精进的修行态度为弟子和信众树立了榜样。
晚年的虚云禅师并未完全隐居,而是积极投身于社会活动。他关注国家的和平与稳定,参与了多次和平法会,为国家和世界的和平祈福。
同时,他也关注佛教的现代化和社会适应问题,提出了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理念,为中国佛教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959年,虚云禅师在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安详示寂,享年120岁。据记载,虚云禅师在圆寂前,已经预知自己的世缘将尽,他平静地安排了后事,并告诫弟子们要坚持戒律,维护佛教的纯洁性。
因此“戒”就成为了虚云禅师圆寂之前留下的最后一个字,而这一个“戒”字也让毛主席对虚云禅师的选择得到了释然。
虚云禅师的遗愿体现了他对佛教和众生的深切关怀。他嘱咐弟子们将自己的骨灰撒入河中,以供水族结缘,体现了他对所有生命的平等尊重和慈悲。同时,他也强调了戒律的重要性,希望弟子们能够继续传承和发扬佛教的教义。
虚云禅师晚年的生活和圆寂,以及他的遗愿和舍利子,都成为了他精神遗产的一部分。他的一生,是对佛教修行精神的深刻体现,也是对中国佛教传统的重要贡献。虚云禅师的教诲和实践,至今仍激励着无数的佛教徒,对中国佛教乃至世界佛教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资料:
知网:《鸡足山祝圣寺的创建者虚云大师事略 》
中国网:《近代中国第一高僧,曾为蒋介石预言结局,100岁时却遇劫难》
知网:《虚云风骨” 济世“护国》
凤凰卫视:《“云归处”:虚云和尚晚年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