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45年2月4日,美、英、苏三国,在苏联的雅尔塔,召开了著名的雅尔塔会议。
这就是一次分家会议。
眼看着二战胜利在即,三个大国,提前坐下来通通气,看这胜利的蛋糕该怎么切,如何分,最关键的是,要怎么换。
最终,罗斯福同意将东北这块蛋糕给了斯大林。
作为交换,斯大林承诺,苏联在打败德国后3个月内出兵东北,对付关东军。
罗斯福的目的,就是借助苏联,加快日军的败亡,减少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人员伤亡。
斯大林当然不在乎再多一些伤亡,因为在《雅尔塔协定》中,他得到了想要的报酬。
涉及到东北方面,包括大连、旅顺的不冻港,以及中东铁路及南满铁路的特权等等。
而作为远东战场的重要角色,蒋介石竟然没有被邀请参加,也就显得可以理解。
直到6月15日,总统杜鲁门才通知赫尔利,将协定条款正式告知蒋介石。
蒋介石听了,气不打一出来。
但是,迫于美国压力,国民党政府接受了这一屈辱协定 。
紧接着,8月14日,蒋介石与斯大林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作为交换,斯大林同意,届时将会把东北,交给蒋介石部队进行接收。
其实,毛主席早就说过:
“东北是特别重要。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
当时,蒋介石在国民党六大会议上,曾有6次发言,意外的是,却没有一次有谈到东北问题。
两者一对比,就能看出问题。
蒋介石当然也能意识到东北的重要性,只是因为有了条约的保证,日本宣布投降之后,在抢占东北的行动上,蒋介石幻想在苏军完全消灭日本关东军后, 可以从苏军手中毫不费力地把东北接收过来”。
事实上,却远远不是这样。
二、
1945年8月8日, 苏联对日宣战,随后,150万红军,5000余架飞机、 5500 辆坦克,并配备2.6 万余门火炮,分三路进入东北。
十多天之后,70 余万关东军和 20 万伪满军被拿下,东北一下子出现了政权真空。
在此期间,蒋介石接连发出了4条命令 。
大致意思就是,嫡系军队们不要松懈,加紧行动,八路军原地驻防,停止待命,同时告诫日军和伪军不得对八路军投降和交接。
说白了,蒋介石想要独自摘桃子!
日本战败,国内的130万日军和68万伪军等待受降。
当时,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制订了一份受降名单,蒋介石从陈布雷手中接过名单看了看,随即拿笔把朱德从名单上抹去。
陈布雷提出担心,如果名单上一个八路军代表都没有,恐怕对国共和谈的舆论不利。
蒋介石不以为然地回复说:
让朱德待命好了。
陈布雷后来说道:
先生连这点气量都没有,结果必然会弄巧成拙。
其实,笔者觉得,这和气量没什么关系,蒋介石压根就没想着进行平等地和平谈判。
三、
1945年8月14日,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和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就在同一天,朱德总司令发出了7道命令,要求各地军队,对日伪军开始反攻。
尤其值得注意的就是2号命令,告知冀热辽军区的李运昌,要求其进驻辽宁和吉林,配合苏军作战,接管东北。
比邻东北的冀热辽军区,接到命令后,雷厉风行,兵分三路东进。
尤其是曾克林部和苏军配合,一举拿下了山海关,打开了东北的大门,也正式打响了争夺东北的第一枪。
9月4日,曾克林部乘火车北上,进入并接管锦州 。第二天,又率部乘火车继续前进,直抵沈阳。
事先没有接到通知的苏军,看到这支大张旗鼓的共军部队,感到非常突然。
随后,苏军迅速将火车团团包围。
由于对《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一无所知, 加上没有大功率的电台,无法与上级取得联系, 这导致曾克林根本无法知道,八路军此时已经无法在东北进行战后接管工作。
一个星期之前,也就是8月29日,延安发出电报, 要求八路军部队只以地方军及义勇军的名义, 非正式进入东北,不能公开身份在大城市活动,也不能勉强同苏联军队联系接管工作。
不知内情的曾克林,多次与驻扎沈阳的苏联军官进行交涉。
最后,苏联指挥官建议,曾克林将八路军改称“东北人民自治军”,变身成为东北地区的地方性部队,参加部分进驻和接管工作。
曾克林随之成为东北人民自治军沈阳卫戍司令部司令,全面接管沈阳城的防务。
随后,由于英美和国民政府的抗议,苏军不得不要求曾克林离开沈阳,沈阳、长春、哈尔滨、锦州、热河等城市被苏军重新交给了国民政府。
失去与上级的联系渠道,无奈又困惑的曾克林,一下子不知如何是好。
他决定,到延安去!
四、
1945年9月14日, 马林诺夫斯基元帅派了一架飞机和两名苏联代表,与曾克林一起前往延安。
当时,曾克林联系不上延安,延安同样也联系不上曾克林。
延安急需了解东北的局势,曾克林的到来,可以说非常及时。
在听了曾克林的汇报之后,延安决定一改之前的“向南发展,向北防御”的战略计划,准备重点向东北进军。
当时,毛主席正在重庆参加和谈,在看过电报之后,毛主席同意向东北进军的计划。
而且,他立刻做出了决定:公开宣布放弃分布南方的八个解放区。
这个决定,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一方面,在和谈中,这个决定,展示了我们充分的诚意和实在的让步。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集中力量,有助于实现,向东北进军的战略调整。
这个谈判中的重大让步,取得了国内外的广泛同情,争取了政治上的主动,同时也为抢占东北创造了条件。
自此,“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正式确定。
在随后两个多月时间里 ,我们的军队,像潮水一般,涌向东北。
争夺东北的大战,即将打响。
后来的战略大反攻,三大战役的第一枪--辽沈战役,也从这里开始,埋下了伏笔。
从九一八事变,到雅尔塔会议,从向东北进军,到辽沈战役,东北牵动了国际战局,承载了动乱和苦难。
这片黑土地,洒下了革命的热血,见证了解放的辉煌。
关注@,我们一起瞄历史,聊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