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10月份,是观察最高层会议之后,“新政效果”的重要窗口。
10月份,成都市场总体表现不错。
新房成交7269套,比上月(9月)增加了近2千套,提振幅度较大。
二手房成交19807套,逼近2万套的高线,市场的火热气氛,相信身处其中的人都能感受到。
这些宏观的数据背后,透露出哪些趋势?对购房者究竟意味着什么?
当购房者需要做出购买、出售,或者置换打算时,应该如何做出抉择?
这篇稿子,希望能给到从业者、购房者到最真切的感受和启示。
先说新房市场。
新房市场,和两三年前,已经完全不同,并且这种变化非常彻底!
第一个变化,也是最重要的变化,新房价格非常贵。
新房的贵,既是单价的贵,更是总价的贵,贵到让大部分人“买不起”,只能转战二手。
如今主城,新房是没有刚需的,即便小一些的户型,也是110㎡以上,绝对的刚需,只能选择二手。
去年以来,有不少购房者常常向深测君抱怨,300万以内,主城非常非常难,几乎没有选。
就拿当前市场来看,11月新盘中,只有华润中环天宸,有110㎡户型,预计在280万,是极少的300万以内房源。
即便是华润中环天宸,110㎡也并非主力,大量房源仍在140㎡左右。
年前,主城预计还有20个左右新开楼盘,基本都在120㎡往上。
实际上,现在主城新房的门槛就在300万。
第二个变化,场面火爆,但成交量并没井喷。
房源很紧俏,抢房的确在某些楼盘存在,涨价也是有的,但是最终的成交数据并未放量。
前面说了,10月份新房成交7269套,比9月增加了近2千套。
但是,10月的销量,放在全年已过去的10个月中,甚至算落后。
按套数来算,10月新房成交排全年第六。
按面积来算,10月新房成交排全年第七。
场面很壮观,结果一般般。
有种「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成绩65」的感觉。
其中一个原因,很可能是成都4月份放开限购,新房已经提前放量。
四五月份的年度高点,正是4月放开限购之后。
也就说,虽然最高层会议在国庆前,但成都政策有提前量,提前消化不少成交。
当然,也有人提出,这是政策刺激的“边际效应递减”。
到底是不是,我们再来看第三个变化。
第三个变化,供应端萎缩严重,「房慌」并非危言耸听。
供应不足,特别是主城供应不足,这两年非常明显。
主城的中低价位,前面讲到的300万以内房源基本绝迹,这类细分市场,严重「房慌」。
原因很多,这里说两个最重要的。
一是,部分房企暴雷,活下来还能拿地的房企变少。
活下去的也只剩半口气,周末看到一则新闻,香港置地宣布退出内地销售型住宅开发。
相信业内都明白,香港置地这样的第一梯队房企,无论产品、市场都有口皆碑,结果令人唏嘘。
二是,产品全面豪宅化,中低价位断供。
从开发商角度出发,中低价位刚需,必然会和大量二手房竞争,因此房企拿地的出发点就是奔着“豪宅”去。
供应端的萎缩,最终一定体现到交易端。
这也是为何,即便市场看上去很火,但成交数据却一般。
房源的枯竭,往深一步看,也是新房市场的枯竭。
不过市场厌恶真空,新房让出来的空白,终究会被补上,这就是二手房崛起的背景。
3年前,2021年,新房对二手还是压倒性优势。
那一年,新房成交19.3万套,二手房5万套,人人都有“新房癌”。
当然,那时限价,价格倒挂,打新成为不少人致富经。
短短三年,市场彻底反转。
今年前10月,二手成交17.6万套,新房7.5万套只是二手的42%。
继去年首次破20万套后,今年二手再破20万套,没悬念。
第一,这意味着,二手房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力量。
过去20年,新房是市场晴雨表。
未来,二手房才是市场“基本面”。
从这个“基本面”出发,前10月二手17.6万套,说明什么?
说明即便新房萎缩,二手填补了新房让出的空白,总体需求仍然旺盛。
第二,性价比才是王道,二手仍然面临价格回调。
某种程度上来讲,二手是“以价换量”。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9月成都二手房同比下跌9.2%。
但是,理性看待,世界上没有单边上涨的市场,在数学上这也不成立。
放在过去5年,甚至10年,总体涨幅仍然可观。
放量下跌不可怕,一潭死水的“缩量下跌”才最可怕。
前面说了,主城新房门槛已经到300万。
大量300万以下预算客群,将在二手市场,或者郊区寻找机会。
所以,答案就是,iPhone新款更好,但去年的老款便宜两千,不香吗?
第三,千万不要忽视租售比的力量。
租售比是什么?
说到底,是持有成本,是资产回报率(未计算出售价格情况下)。
过去买房,租金不重要,看重资产增值。
现在,在假定资产价格恒定情况下,租售比非常重要。
租售比,是否划算,和市场利率,其它资产回报率息息相关。
不少房东感慨,利率走低,持有现金回报也不高。
以300万房子为例,租金大约在6万/年,和市场上2%的主流存款利率差不多。
这种情况下,是否需要卖房套现,成为不得重新评估的选择。
非常能理解今年新房可能是有数据统计以来,首次跌破10万套,所带来的恐慌。
一个时代就此远去。
有失去,也会有新生,因此多一个视角来看待市场,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
如果说,我是写调控之后这一个月,可以观察到什么样的趋势?
不如说,这种变化,是长期内在酝酿而成的趋势,一旦形成将塑造新的市场格局。
第一,「基本盘」能稳住,不用太悲观。
如果还是过去的思维,楼市好不好看新房,那结论是“不好”。
前10月新房只成交7.5万套,去年全年是14万套,即便还剩两月,也能看出来下滑幅度较大。
但是,不必太过悲观。
因为,未来二手房已是“基本盘”。
今年二手破20万套没悬念,“基本盘”稳住,市场仍然在。
现在是时候“转变观念”,把一二手看成一个整体,欧美等发达国家,一二手是作为整体来统计。
在新的视角下来看,2024年一二手(预估数据,以前10月平均数乘12)总计30.2万套。
很显然,30.2万套,无论纵向比往年,还是横向一二线城市比,都是不错成绩。
相比售楼部的热闹,二手房的氛围不容易感受到。
10月份,仅贝壳端,看房人数就达到24万。
这很能说明,市场的活跃程度。
以前,市场的热闹体现在售楼部,现在则藏在一套套分散的二手房背后,这股力量已经占据主导。
第二,新常态:一二手洗牌后的市场会是什么格局?
前面说的是,看待住宅市场,需要看到一二手形成的整体。
但这两个市场越来越不同,分化持续加深,因此也要认识到二者的区别。
新房的趋势是越来越少,越来越贵。
我有个大胆预测,未来新房很可能会以今年为基准,在9万套/年徘徊,甚至逐渐更少。
这种变化,不会有前几年那么猛烈,但趋势是慢慢减少。
二手房会稳定在20万套出头,和新房形成一年30万套的成交规模。
考虑到成都接近900万户家庭,意味着即便没有新增需求,3.3%的换房需求,能达到30万套成交规模。
这是什么概念呢?
意味着平均每个家庭30年换一次房,每年就是30万套需求。
这是一个极其可能的市场规模。
事实上,每年30万套的需求,对于2140万人口的城市来说,还是太少。
有人说,现在人人都有房。
但是,汽车、手机,都是在人人拥有之后,市场饱和之后,再次创新,需求再次激发。(完)
※声明
本公众号刊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编辑删除。
文章由《成都购房指南》团队原创,请勿擅自转载、复制、抄袭。若需转载,请联系后台编辑,授权方可进行转载,违者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