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从军生涯从李鸿章的清军、袁世凯、段祺瑞的北洋军

到宋哲元的国民党军,最后竟然还参加了新中国首次授勋仪式,

六十岁高龄的他依然携子从军,自学医术,被称为“军中华佗”。

1879年,其第一次从军时,十大元帅中的六位,尚未出生,

在1955年授衔仪式上,留着一把山羊胡的他,让毛主席都为其破例

他是军医模范,更是共和国历史上最年长的中校--蒋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德宗光绪四年(即1878年),在河北河间的一户贫苦农民家中,

一个男婴呱呱落地。面对新生命的到来,

这家人的眼中,既有喜悦,更多忧愁:

三十年前,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紧闭的大门,

而清政府的统治也是江河日下,一日不如一日,

内忧外患,接连不断,民不聊生,生灵涂炭。

稍微有点文化基础的蒋父,给孩子取了一个颇有寓意的名字:

蒋顺发,希望他日后的生活能顺顺利利。

但是,这个名字似乎并未给孩子带来庇佑,

很快,灾荒就到来了。一家人只能跟随逃荒的浪潮,

于1884年,来到河北省房山县石楼村(今属北京)。

一开始,蒋家靠给地主打工,谋取了一亩三分地,

依靠勤劳的双手,一家人的日子过的还算平稳,

蒋顺发被父亲送进私塾,

想着日后能“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通过科举制度,考取功名,结束这穷苦的日子。

可好景不长,在他十五岁那年,房山县爆发了严重的灾荒,

为谋生计,他只能从私塾辍学,到地主家当长工。

一年后,甲午中日海战爆发,历经十多年洋务运动的北洋水师

被旧日俯首称臣,模仿我国制度和技术的日本,打得落花流水,

蒋顺发只觉得内心暗潮涌动,他告别父母,参加了李鸿章的洋务军

洋务军在当时社会,已经是威名赫赫的高级军队,

但蒋顺发在里面待的却一点都不快活:

贪污腐败、鱼肉邻里并不是他参军的目的,两年后,他逃离了军营

回到家中的蒋顺发,在父母的介绍下,和邻村女子程德贤成了亲,

两人后来育有一女,并为其取名为蒋淑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拥有满腔报国激情的蒋顺发,

还是过不惯“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的生活,

在听闻袁世凯的新式军队的宣传后,他又一次踏上了从军之路。

从1912年7月到1920年,蒋顺发在袁世凯部队中,

由普通士兵一步步晋升为保定、长春、宣化

等多地的陆军第三镇连长和副团长,战功显赫。

但自袁世凯去世后,北洋军顿时陷入“群龙”无首之境,

蒋顺发只好来到段祺瑞的皖系部队,担任骑兵副团长和团长等职。

多年的征战生涯,让蒋顺发逐渐丧失了“从军救国”的理想,

在替一位14岁的农家少女出头后,蒋顺发离开了北洋军,

回到家乡石楼村,准备通过学习医术,开辟一条新的救亡图存之路

在此期间,他还收养了一名逃荒至此的孤儿,并为他取名为蒋志刚

但好景不长,1937年7月7日,宛平城外丢失的一个士兵,

成为了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借口,

国难当头之际,蒋顺发又一次披上戎装,加入了国民党将帅

宋哲元的第二十九军第三师。

蒋顺发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但当时的他已经59岁,年岁已大,

宋哲元便让其担任管马处主任,成为了一名管理战马的兽医。

但不久后,该军解散,蒋顺发只能再次返回石楼村,靠开药店维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7年9月,日军占领了房山县,并在蒋顺发老家附近的二战村

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教堂惨案”,残忍地屠杀了包括神父在内的

八十多位避难青年,危急关头,蒋顺发站了出来,

他妥善处理好了死者后事,还建立起收容救治站,

为当地的受难青年提供了临时住所。

1938年2月,八路军第4纵队来到河北房山,

之前就在教堂听过进步青年演讲的蒋顺发,经过仔细考察,

发现这支军队和他以往参加过的任何一支,都不一样,

不仅军纪严明,有组织有纪律,而且不带任何沽名钓誉的水分,

是一支真正为了抗日救亡而兴起的部队。

他很快采取了县长焦若愚的建议,关闭了药店,

带着全部药品和医疗器械,和儿子一起,从了军。

当时正值八路军120师359旅挺近平西之际,已经六十岁的蒋顺发

冲破了日伪军的封锁线,来到了平西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

同年五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蒋维平。

因为年纪偏大,蒋维平并未加入一线部队,进行战斗,

而是成为了部队里的一名军医,专门救治在战场上负伤的士兵。

在担任第719团制药厂厂长之时,由于西药用尽,

蒋维平带人翻山越岭,深入民间收集了三百多种药方,

在西药短缺的情况下,仍治愈了大批伤员。

在1939年5月9日的上下细腰涧战役中,蒋维平来到战场一线,

通过七天七夜、不眠不休地抢救伤员,大大降低了战士的死亡率;

1942年,为了响应组织号召,359旅前往南泥湾开展生产工作,

蒋维平作为九龙泉719团农场场长,亲自上阵,

带领全场一百余人开垦出四百多亩荒地,当年实现粮食自足,

还上交给组织2.88万公斤,该农场也因此成为第一模范农场。

为此,在1944年,蒋维平还被评为359旅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

在延安群英会上,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和嘉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他和部队驻扎在陕西米脂县时,仍然不忘初心。

治病救人,上山采药这些工作,一件没落,

据说,蒋维平在此期间,还用自己一个月的津贴(12斗小米),

从地主那儿赎下了一个河北女孩,还介绍她进入连队的卫生队工作

这个女孩,后来与八路军中的一位副营长结了婚,

对于蒋维平的感激,她表示,恩情一辈子都还不完。

如此种种,蒋维平事迹被作为宣传典型,刊发在《解放日报》上,

整整占据了七天的“头版”。

但收获了诸多荣誉的蒋维平并未就此止步,

1946年7月,他出任八路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分院副院长,

时刻工作在一线,在著名的清风店战役和石家庄战役中,

他率领医护人员救治了1200余名伤病员,在他的管理下,

由400多名伤员组成的连队,还获得了“模范连队”的称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为保家卫国,支援朝鲜人民,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半岛作战。

而72岁高龄的蒋维平依然不愿退休,

以解放军第251医院副院长的身份,

积极救治伤病员,还担负起了伤员的管理教育工作。

虽然蒋维平并没有在战场上直接参与战斗,

但他多年来一直坚持上前线救治伤病员,研制新药,参与管理工作

在1954年,为了宣传蒋维平的模范事迹,八一电影厂以他为原型

开拍了一部名为《老英雄蒋维平》的纪录短片,

令人惊喜的是,76岁的老人还在里面过了一把“演员”瘾。

正因为以上原因,在1955年授衔仪式上,蒋维平获得了

中校军衔、和三级独立自由和三级解放勋章。

当时为了整顿军容,组织规定,任何人都不能留胡子参加,

就连大名鼎鼎的开国中将孙毅、上将王震和贺龙元帅也不能例外,

而十分宝贝自己那一把山羊胡的蒋维平,说什么都不愿剃掉胡须,

毛主席听闻消息后,笑着说道:“他功劳大,给个特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已经77岁的蒋维平,是共和国历史上,年纪最大的中校,

他第一次从军时,开国十大将中的九位,都尚未出生。

即使年近耄耋,蒋维平也没有闲着,仍然在医院里发挥余温,

1964年7月12日,在他参与创建的张家口第251医院,

老人因病离世,享年86岁。

蒋维平的一生,或许可以用谢觉哉的一首诗概括:

“兵农礼乐般般会,手脚心神件件优。九州踏遍归玄圃,花果山中一老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