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3-008】兰州某商贸公司、厉某、赵某某诉武威某商贸公司、余某某等股东资格确认纠纷案——当事人投入项目公司工程的借款以债务转移方式由公司实际承担后如何认定实际出资人身份
入库编号:2023-08-2-262-008

基本案情(按时间顺序整理):
(1)1998年4月28日:兰州某商贸公司(兰州公司)成立,厉某以股东之一地基公司委派的股东代表身份担任副董事长。
(2)1999年6月2日:某某实业公司与武威某商贸公司(武威公司)签订《关于联合开发某某商贸城的协议书》及《补充协议》,约定联合开发某某商贸城。
(3)1999年6月3日:省建总公司与兰州公司签订《借款合同》,兰州公司向省建总公司借款1000万元。
(4)1999年6月4日:省建总公司按兰州公司委托向省建九公司转账200万元,用途为借款。
(5)1999年6月10日:武威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厉某,注册资本500万元。厉某出资400万元占80%,余某某出资100万元占20%。厉某担任执行董事,余某某担任监事。
(6)1999年7月2日:省建总公司按兰州公司委托向省建九公司转账300万元,用途为借款。
(7)1999年7月15日:省建总公司按兰州公司委托向兰州公司转账200万元,用途为借款。
(8)1999年7月29日:兰州公司向武威公司转账200万元。
(9)1999年8月11日:省建总公司按兰州公司委托向兰州公司转账300万元,用途为借款。
(10)1999年8月13日:兰州公司向武威公司转账300万元,用途为“投资款”。
(11)1999年11月22日:省建总公司、兰州公司、武威公司签订《债务转让协议书》,兰州公司将1000万元债务转移至武威公司。
(12)2000年3月13日:厉某未经余某某同意,伪造其签名与朱某1签订《股份转让协议》,将余某某名下20%股权无偿转让给朱某1。
(13)2001年8月20日:省建总公司向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起诉武威公司,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14)2005年5月21日:武威公司申请以拍卖价购买省建总公司被查封的房产,并将购房款汇入兰州中院账户。
(15)2011年4月26日:朱某1将20%股权无偿转让给赵某某。
(16)2012年3月28日:余某某向武威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撤销2000年3月13日的股权转让行为,但工商部门未支持其申请。
(17)2012年8月6日:厉某、赵某某与董某1、朱某2、董某2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将武威公司全部股权转让给后三者,董某1、朱某2、董某2支付了股权转让款。
(18)2019年:兰州公司提起诉讼,主张其为武威公司实际出资人,享有100%股权的实际出资人权益。
(19)2022年2月21日: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2019)甘民初186号民事判决,认定兰州公司享有余某某在武威公司20%股权的实际出资人权益,厉某与赵某某需向兰州公司支付股权赔偿款及利息。
(20)2022年6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作出(2022)最高法民终191号民事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裁判要旨:
认定武威公司实际出资人及其相应权益的问题,应综合武威公司设立过程中各股东关于设立公司的合意、各自所持股权比例的合意以及公司成立时实际出资人的出资情况、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之间的真实意思表示等因素作出判断。从武威公司工商登记情况看,武威公司成立时发起人为余某某、厉某两位自然人,其中余某某持有20%股权,厉某持有80%股权。在无相反证据证明的情况下,据此认定余某某和厉某具有作为公司股东设立武威公司的真实意思表示,具备事实依据。对于余某某持有的20%股权,厉某不持异议;对于厉某持有的80%股权,虽然余某某主张厉某在武威公司注册登记文件是伪造签名,兰州公司主张厉某是其派驻武威公司的代表,其行为属于职务行为,但均未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厉某对此亦不予认可。故余某某和兰州公司针对厉某名下80%股权的主张理由不成立。
关于兰州公司的出资情况,从一审已查明事实看,兰州公司与省建总公司签订《借款合同》约定借款1000万元全部用于武威“某某商贸城”工程建设,并于1999年7月29日、8月13日分两笔向武威公司开户银行的账户转账200万元和300万元,其中300万元汇款用途载明为“投资款”。对于兰州公司转入武威公司的200万元,并未记载转款用途,难以认定为股东出资。另外300万元虽载明汇款用途为“投资款”,但未明确其性质为股权性投资抑或债权性投资,并且上述款项在投入后不久即通过债务转移的方式,由武威公司实际负担对省建总公司的全部借款债务。因此,该300万元“投资款”难以径行认定为兰州公司以发起人身份对武威公司的股东出资;即便将兰州公司的上述行为认定为对武威公司的出资行为,但兰州公司在武威公司成立后不久即将该出资款债务转移的行为,也应被视为出资转让。综上,兰州公司提出的其对武威公司100%股权出资应享有100%出资人权益的主张,法院不予支持。
对实际出资人及其相应出资权益的认定,应综合公司设立过程中各股东关于设立公司的合意、各自所持股权比例的合意以及公司成立时实际出资人的出资情况、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之间的真实意思表示等因素判断。当事人虽将从他人处借来的款项投入公司的经营活动,但既未明确款项性质,且在投入后不久即以债务转移方式由公司实际负担清偿,该当事人主张其以借款投资并据此享有公司全部股权以及出资人权益的,人民法院不应予以支持。

学习心得:
实际出资人找第三方借了1000万,500万用来还款,500万转给了公司,但是后面又由公司承担了这1000万债务。显名股东又将股东做了多次转让,因此引起了实际出资人和显名股东之间的纠纷。
但是该参考案例有几个地方未能阐述清楚,甚至存在前后矛盾:
1、法院已经认为实际出资人的两次转账都不能作为投资款,那判决认为实际出资人享有20%的实际股权的依据是什么?难道是因为显名股东自认?
2、法院最终判决另一个显名股东以及股权的受让方之一承担责任是依据什么?受让方和实际股东之间并没有合同,为什么需要对实际出资人的损失承担责任?那另外一个受让方又为什么需要承担责任?
3、法院认为实际出资人在公司成立后不久即以该债务转移的方式转移出资,也应被视为出资转让。那受让人是谁?受让人如果是公司,是否存在股东抽逃出资的无效风险?
由于无法检索到该参考案例的一审、二审裁判文书,因此前述问题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