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1969年贺龙去世,遗体却一直未曾得到安葬。
以至于其女儿贺捷生,在接下来几年一直惦念此事,1975年时甚至给毛主席写信,希望能找回父亲遗骸并下葬。
那么毛主席收到信后是如何批示的?作为贺龙之女,贺捷生的身上又发生过哪些动人的革命故事呢?
英雄的落幕
提到贺龙,想必大家都很熟悉。
在南昌起义之时,作为总指挥的贺龙,他所率领的部队是最英勇的一支。
作为旧日军阀中的一员,贺龙还曾被拒绝入党。
不过他“勇破心中贼”、“先革己后革人”,不惜跑到德国去找组织,最终还是成功入党了。
从红军时期到抗战时期再到解放战争时期,贺龙功勋卓著,因此在1955年授勋时他才会被授予元帅军衔。
1956年,他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积极参与国家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
此后他又陆续担任了国防工业委员会主任,国家体委主任等职务,还曾主持过军委的日常工作,可以说是贡献颇丰。
当时的人们都很钦佩贺龙的功绩与贡献,因此当得知贺龙去世后,纷纷想要在追悼会上送最后一场,予以纪念。
只不过在1969年并没有办追悼会,贺龙遗体的处理也是低调对待。
当时贺龙的遗体,被工作人员们用一辆蓝白相间的中型灵车拉着,带到了八宝山火化车间,几小时后火化完成,骨灰也被收敛。
随后骨灰并没有被送进革命公墓骨灰堂,反倒是安放在了老山骨灰堂里,一放就放了6年。
由于安放骨灰的时候用了化名,所以大家只知道贺龙去世了,却不知道他的骨灰具体在哪里。
就连贺龙的女儿贺捷生也不知道,当时原本正在青海支教的她,骤然得知父亲去世,内心悲痛不已。
好在贺捷生始终并未放弃,6年时间中,虽然自己也遭遇到诸多磨难,但她始终坚持寻找着父亲遗骸。
为此,贺捷生还给周总理以及毛主席都写过信。
周总理曾多番找毛主席商量,而毛主席也惦念着这件事情,最终同意了贺龙重新下葬事宜。
1975年6月9日,贺龙的骨灰安放仪式正式召开。
当天社会各界人士纷纷赶来,就连重病缠身的周总理,也拖着病体前来祭奠。
追悼会上,周总理回忆起往昔岁月,双目泪光涟涟,连着鞠了7个躬,口中还不停念叨着:
“我来晚了,我来晚了啊...”
追悼会开始前,叶剑英元帅就亲自写好了悼念词,周总理到来后,又提起笔亲自认真修改。
老一辈革命先辈们共同走过风雨,又亲眼见证了一位位英雄的落幕。
此后贺龙被葬在了八宝山革命公墓第81号墓,有纪念八一建军和南昌起义之意,也算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艰难的才女与抗争者
了解完贺龙的故事后,我们不妨再来谈谈他的女儿贺捷生。
很多人都以为作为元帅之女,贺捷生的人生必定是一片坦途,可实际上并非如此,甚至可以说她的人生历经坎坷。
1935年,贺捷生出生于湖南桑植,她刚刚出生还没满月,两万五千里长征就开始了。
也正因如此,很多人将贺捷生称为“最小的长征战士”。
长征之苦,很多成年人尚且无法忍受,就更不用说这个襁褓中的婴孩了。
吃不饱饭是常有的事,据人们后面回忆,战士们时常看到贺捷生饿的在那啃手指头。
到陕北时贺捷生也是瘦的脱形了。
最后同志们都看不下去了,林伯渠亲自买了一只奶羊,送给贺龙夫妇,这才让贺捷生的脸上有了些血色。
不过长征虽然结束了,贺捷生的艰苦生活才刚刚开始。
由于当时革命形势非常艰难,贺龙得到前线和日本人作战,蹇先任又要去苏联共产国际工作,夫妻俩都没法带孩子。
以至于出发之前,贺龙只能把孩子托付给了自己的两位老部下。
怎奈何战争无常,没过多久,这两位老部下也去世了,照顾孩子的任务就落到了养母的身上。
养母带着贺捷生一路漂泊,最终来到了乾州,贺捷生也终于能够上学了。
可她并不快乐,因为她的脑海中没有丝毫亲生父母的印象,平日里也能看到养母的辛苦,无力改变,只得独自苦闷。
说起来,这段经历虽然苦楚,但是对贺捷生来说却是相当宝贵的财富,因为这打开了她的文学创作之路。
上学的时候,贺捷生的作文便次次是甲等,更是梦想着未来成为像丁玲那样的作家。
后来贺捷生与亲生父母重逢,被接到了父母的身边,但也难得父母陪伴,没多久又被送去当兵了。
倘若说之前苦闷的生活赋予了贺捷生创作的才情,那么这番军队的磨练,就是赋予了她坚强不屈的意志。
有能力又肯吃苦,贺捷生很快就展现出了自己的光芒,后来被调到了北大历史系。
白天贺捷生就在北大上课,晚上闲暇时刻她就写写文章,寄给报刊。
得知女儿有这方面的兴趣后,贺龙很高兴也很支持,还曾打趣过她:
“要投就投《人民日报》。”
贺捷生的文章,后来果然登上人民日报,只可惜那时候贺龙已经去世了,这也成为了父女俩之间的一大遗憾。
贺捷生的文学创作
亲自走过那个时代的人,身上往往有着浓重的责任感,比如贺捷生。
她很少写一些伤春悲秋的东西,反而经常着墨于父亲这样的革命者以及代表着百姓的人民军队。
贺捷生所撰写的《父亲的雪山,母亲的草地》,还在拿到人民文学奖中的优秀散文奖。
评委们在评奖的时候就曾说,贺捷生的笔触非常真实,透过她的描写,仿佛能看到一支坚强坚韧的人民军队的成长。
当然,除了这篇之外,贺捷生还曾写过很多关于贺龙以及人民军队的文章。
这些文章主要用来缅怀和纪念,也有倡导人们学习昔日英雄之意,至于获奖反倒是其次的,贺捷生反倒不太在意。
除了写父亲之外,贺捷生还曾写过自己。比如《元帅的女儿》一书,就是她以自己为主角撰写的传记文学。
在那本书中,我们不仅能看到金戈铁马与烽火狼烟,看到英雄的血泪与汗水,同样也能看到国人的苦痛。
在那个年代里,像贺捷生一样,因为战争被迫与父母分离的人还有多少呢?
这些孩子因为战争而颠沛流离,始终对父母抱有思念和盼望,甚至就像贺捷生所说的那样,还有一些绝望与怨恨。
不过等到这些孩子长大后,他们的怨恨和绝望就逐渐消弥了,取而代之的是对父母的理解与为人父母的辛酸。
漫长的时间过去,痛苦被抚平,化作亲切温暖的回忆,贺捷生的文章也逐渐铅华洗尽,变得愈发真诚而令人感动。
实际上,除了我们上面提到的纪念性质的文章之外,贺捷生写过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说报告文学、人物专访以及电影剧本。
作为作家协会的一员,贺捷生在文字方面的才能有目共睹。
另外,贺捷生还曾参与主持编撰《中国军事百科全书》。
这本字数超过1500万的军事学鸿篇巨著,曾获国家图书最高荣誉奖,贺捷生亦是与有荣焉。
为了这本书在1997年香港回归之前顺利出版,贺捷生把大量的时间倾注其中,甚至连照顾家人的时间都没有了。
至于她自己的个人爱好,更是不在考量范围,她一心想着用最严谨的态度,把这本书推至世界一流水平。
最终,1997年7月这本书顺利发行,而这距离她当年接过任务,已经过去11年了。
关于《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的编纂,还只是贺捷生诸多工作中的一个,无论是什么工作,她总是全身心投入其中。
直到1995年,贺捷生从军事百科研究部部长的位置上退下来,这才开始全身心的集中精力研究历史与文学创作。
虽然年龄渐长,但是贺捷生的彩景并不曾枯竭,近年她还发表了《远处的马蹄声》、《父辈的忠诚》等文章。
1996年,贺捷生被授予了少将军衔,颇有将门虎女之风范。
将门虎女,言传身教
贺捷生能够成长的如此出色,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贺龙的表率作用。
比如说我们上文所提到的,贺捷生给周总理和毛主席写信一事,这就是勇气和果敢的证明。
那么历史所记载的贺龙,在这一块做的怎么样呢?
想当年辛亥革命爆发后,贺龙直接加入了中华革命党,走上了革命之路。
贺龙曾三次被捕,不过他不曾屈服,也不曾畏惧,始终都坚持斗争。
1916年返乡后,贺龙下定决心要做出一番革命事业,于是找到了21名同乡,背着借来的两把菜刀,就冲进了盐税局。
此番过后,贺龙一战成名,不仅成功得到了大量物资,组建了一支革命队伍,还留下了“两把菜刀闹革命”的传奇。
在那个军阀林立的年代,贺龙这样没有背景的后起之秀,想要壮大起来是很难的,因为谁都不想被他分一杯羹。
可无论旁人怎么打压,贺龙都毫无畏惧,最终在南昌起义前就硬生生拉扯起了一个军。
这样的贺龙,才是令人钦佩的南昌起义总负责人。
说起来南昌起义之前,贺龙的地位已经相当高了,可是他并不留恋名利,后来才会投身我党。
除此之外,贺龙的革命意志还非常坚定,在几次面临重大抉择时,都坚定的站在了毛主席这边。
此外,贺捷生的母亲蹇先任也是有话直说。
由此可见,不仅仅是贺龙,蹇先任的思想觉悟也是很高的。
这样的家庭氛围,教出来的孩子自然也不太差。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部分人可能觉得贺龙夫妇做的有些“刚直”,不够委婉。
可是在面对工作时,我们最需要的不正是这一份刚直吗?由此可见,这是值得后人去学习的一点。
前人之事,后人之师,希望大家都能从贺龙一家的故事中有所收获,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