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一处诗意之地。在沽源,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湿地,候鸟南行时,万鸟翔集,袅袅凉风动,蒹葭起舞,盈盈一水间,陌上徐行。
红橙金绿,展现智慧
秋水潋滟,从航拍镜头里俯瞰河北坝上闪电河国家湿地公园,湖面淖泊、湿地草原、高山草甸、茂密林海等多种地形地貌尽显眼前。清新的蓝、温暖的橙、热烈的红、生机勃勃的绿……浓淡不一的颜色将滩涂、河流渲染得五彩缤纷,犹如打翻了大自然的调色盘……湿地离不开湖泊、湖泊离不开河流,万千鹤鸟展翅翱翔,大美湿地之景频频出圈,吸引了众多摄影人前来采风。
闪电河国家湿地公园地处内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过渡地带,是河北省第一家国家湿地公园试点,2015年就被列为“全国23家重点建设的国家湿地公园”之一,总面积达到4119.9公顷。目前分为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合理利用区,2012年沽源县又成立了河北省第一家省级湿地公园——葫芦河省级湿地公园。
闪电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党组成员、葫芦河省级湿地公园事务中心主任杨延斌说,沽源县聘请“国家队”编制完成河北省第一个县级湿地保护规划《沽源县湿地保护利用规划》,后又编制完成《河北坝上闪电河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等,出台《沽源县湿地保护管理办法》人民政府令,《沽源县2017年度乡镇湿地保护工作考核办法》……一系列湿地保护政策陆续出台,法治护航,湿地保护进入法治化发展新阶段。
沽源县用自己的方式,为湿地保护和生态建设贡献着“沽源智慧”。 、
湿地如画,鸟儿欢歌
再见到杨延斌时,他正和同事驾车追踪一只受伤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据省级红外监测系统反馈,这只丹顶鹤困在闪电河国家公园湿地范围内。对于鸟类的保护,是湿地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闪电河湿地是我国主要鸟类迁徙路线的东部通道,是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鸟类迁徙路途中的重要中转地和觅食地。沽源县多措并举,湿地公园生态状况和服务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湿地系统得到全面永久性保护,15处近800多亩的裸露沙化地等区域得到有效治理,湿地植被恢复正常的生态功能和景观效应。湿地蓄水能力显著增强,尤其是位于湿地保育区的草原湖水位较往年同期上升1.2米,水域面积扩大400余亩。
在闪电河湿地的观鸟园内,猫头鹰、秃鹫等在野生动物收容救助站的十余个暖棚里悠然觅食,工作人员徐金兰正在给一只三个月大的狍子喂食,另一个笼舍里,两只秃鹫预备振翅高飞。据杨延斌介绍,上个月刚放飞一只秃鹫回归大自然。据了解,沽源县从2009年发现176种鸟类,到目前增加到223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由7种增加到18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由27种增加到38种。梳理各类野生植物300余种。
在滦河神韵风景区的湿地宣教科普平台同样功能丰富,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湿地管理部门正通过新技术、高科技持续推进生态项目建设,完善鸟类保护设施,让闪电河国家湿地公园成为众多候鸟迁徙途中的“驿站”和“天堂”。
30年后,失而复得
日落时分,我们驱车赶往位于平定堡镇马坊子村旁的公鸡淖。余晖倾洒,水天一色,耳边响起此起彼伏的鸣唳声,循声望去,数以万只的大雁等候鸟形成鸟浪,铺天盖地向公鸡淖的湿地飞去。
“足有三万只。”杨延斌说。不时有农民载着庄稼从雁群下驶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景有了实感。
“我们村就在公鸡淖边儿上,小时候水面特别大,数不清的鸟儿飞来飞去。”马坊子村党支部书记陈守森回忆道,20世纪90年代,随着气候干旱,且水浇地的大面积开发,地下水位下降,公鸡淖彻底干涸,露出淖底红色的碱蓬草,无水的景象持续了近三十年。
2019年,“首都两区”建设在我市全面启动,沽源县作为首都“两区”建设的核心区,生态恢复给了公鸡淖“第二次生命”。全县实施山水林田湖项目,大力推进围栏封育、植被恢复、水源涵养、鸟类栖息地建设、河流水系恢复、山洪沟治理、智能监控“七大工程”。连续多年来,先后又实施了中央财政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和葫芦河省级湿地公园湿地保护与修复项目,通过有力手段,公园湿地系统实现有效保护和恢复,“草原水城”持续绽放生态之美。
公鸡淖有水了,甚至比之前更宽阔,超过成千上万只候鸟扎堆儿住在湖畔,觅食,蔚为壮观。空气、耕地相继恢复到村民们期望的状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据了解,闪电河湿地公园周边有19个村正逐渐发展成为旅游村,吸纳1400多农户、3000多名群众从事旅游服务业,助推当地农民实现增产、增收,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